北京的天主教堂

北京北堂(西什库救世主堂)
地址:北京市西什库33号
西什库北堂,是北京教区最大的堂区,也是信仰生活充满生机的堂区。
北堂原址在北京三海中的中海西畔,即蚕当池口地方。1693年,清康熙皇帝
虐疾病,吃御医中药无效。耶稣会的洪若翰、张诚等神父献上金鸡纳霜,药到病除。皇帝大悦,遂于7月4日召见神父,赐蚕池口地一块,修建小堂一座。康熙还亲书“万有真原”,及长联“先作形声真主宰,”。建堂工程历四年完成。于1703年12月9日举行祝圣大典。北堂长25米,宽11米,高10米,堂内无明柱,当时已属宏伟建筑。另建天象台一座,图书馆数间。1827年(清道光七年),道光皇帝降旨,将北堂没收入官,出售给一位于姓官员,并将教堂拆除。1860年(清咸丰十年),清廷又将该地发还教会。六年后重建大堂,长50米,宽21米,比原教堂大得多。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清皇帝扩建皇宫,教堂之地被圈入禁地,做为皇太后的游览区。清廷特将西什库地方赐予教会,作为补偿建堂之用。新教堂于1888年峻工开堂。新建大堂宽敞明亮,内呈正十字形,可容纳2000教友同时参礼。整个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堂前月台两侧各立一座黄琉璃瓦碑亭,碑中记述北堂始建与迁移过程。教堂以耶稣君王为主保。
作为北京教区最早的主教座堂,从近代始,有多位教区主教在此居住,署理教务。从1860年开始,前后八位主教,四位助理主教,均为外国人。并长期受法国“保教权”所“保护”。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有第一位中国人主教田耕莘。但时间不长,就离开了北京。
1958年,主教座堂迁往南堂,北堂被学校等单位占用。
1985年春,在北京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北堂返还教会。经过“易梁换柱”的主体维修,是年圣诞节前夕,北堂完成修复,如期举行开堂庆典。
1987年,北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南堂(圣母无原罪)
地址:北京市宣武门内前门西大街141号
南堂座落于前门西大街141号,现在是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耶稣会汤若望等神父住在教堂内。顺治皇帝曾24次来到南堂与在清政府内任钦天监职的汤若望神父促膝谈心。该堂以无玷始胎圣母为主保。堂院内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皇帝赐匾“通微佳境”,称汤若望神父为“通微教师”。
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伤约十万人,南北二堂遭受损失。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
雍正年间(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关闭。
1775年遭火灾,后乾隆帝又赐银万两,重新修复。南堂失火,所有康熙书之“万有真元”匾额及对联,都被火毁。高慎思、安国宁两位神父上书引咎。乾隆帝赐银一万两,饬令将天主堂照康熙例重建。所有匾额和对联又都由乾隆帝亲笔御题,完全恢复旧观。(不过,他把“万有真元”改写为“万有真原”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关闭。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道光皇帝才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二十六年,南堂被归还。1860年重修南堂,并由北京孟主教重开南堂。
1900年6月14日又遭火焚。1904年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属房屋,即现在南堂。现仅存两块石碑记载着1650年的建堂历史。
宣武门南堂成为北京教区的中心,承担了重要的角色。现在是主教府、教区所在地。“一区两会”的许多重要工作机构也设在这里。

北京东堂(若瑟堂)
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74号
北京天主教东堂座落东城区王府井大街路东。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皇家赐给利类思、安文思二位神父一所宅院和空地,修建一堂,规模不大,奉若瑟为主保。被称为北京城内第二教堂。1720年地震,房屋倒塌,次年重修。堂内有朗世宁所绘圣像多幅。1807年(喜庆十二年)神父们因搬运堂内图书,引起火灾,将房屋烧毁,教堂无恙。不久,教堂被责令拆除,东堂遂废。1884年经田类思主教向国外募捐巨款,重建大堂。1900年6月13日再次被毁,1904年又重建,即今之天主堂。
1966年8月21日,东堂关闭。1980年开始修复,同年12月24日正式开堂。自1990年起该堂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西堂
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大街130号
西直门天主堂,座落在北京市西直门内大街130号,是天主教北京教区四大堂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教堂。
西直门堂始建于1723年(清雍正元年),由德理格神父主持修建。1701年意大利味增爵会传教士德理格神父,受罗马传信部指派,随铎罗特使来华,1711年到达北京。后留在宫庭教授皇子西学。
西堂奉圣母圣衣为主保,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1764年12月10日,德理格神父去世。死后也如他的前辈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外国传教士一样,被安葬在阜城门外马尾沟的天主教墓地。
因礼仪之争,康熙之后采取了禁教政策。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清政府下令允许在朝中供职的外国传教士继续留居北京,其他人必须迁居外地,不许传教,违者将驱逐出境。就在同一年,西直门堂4位神父被驱逐出境,教堂被拆除。1867年(清同治六年),西直门堂获重建。1600年6月15日再次被毁,1923年重建。1994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西堂得重新开放,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以上是北京的四大天主教堂。还有一些,可是规模就不大了。
圣弥额尔天主堂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称圣弥厄尔教堂。圣弥厄尔,意谓:“谁如天主”。在圣经中,他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达10:13,21:1)。他曾战胜代表魔鬼的大龙,即远古的蛇和他的使者(默12:7)。教会尊他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东交民巷天主堂始建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座落在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教堂为哥特式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交民巷旧称江米巷,该地原属法国领事馆,因当时外侨教徒多,请求建堂。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领事协商转让该地建造教堂,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司铎高嘉理负责建造,后又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教堂建成后,本堂神父为法籍人柯来盟,副本堂神父为法籍人贾廷坤。
东交民巷天主堂和北京其它四大教堂相比,它的规模虽然小,但是它综合了其它四座教堂的优点,在造型上别具特色,小巧玲珑,建筑风格却非常讲究。圣堂东西两面墙上装有清末从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堂内顶部为斜坡型,上覆灰筒瓦,均为琉璃瓦。堂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增加高度,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圣堂东西宽三间,南北进深十四间,内有圆柱支撑,地板也为花砖甬道。从建成至今近100年来,未遭到任何灾害性破坏,保存的比较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北京教区正式接管该堂的房地产权。1951年以后,由天主教北堂管理,本堂神父姚光裕和副本堂神父张永善主持教务。1952年王师德、殿涤凡两位神父又在此就任本堂。1954年则由王基厅出任本堂神父。1958年由于天主教活动场所压缩,该堂关闭,后为台基厂小学使用。
1986年为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台基厂小学从教堂迁出,教堂经过再次整修,于1989年12月23日重新开堂,定名为北京教区东交民巷天主堂。此后,高阳神父、王学群神父曾先后在这里出任本堂。当世纪的脚步踏入又一个新千年的时候,教堂再一次进行了全面整修,并于2001年12月8日(圣母无染原罪瞻礼)开堂。
圣德肋撒堂(南岗子天主堂)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幸福大街永生路6号
南岗子圣德肋撒堂,原称作普爱堂,建于1910年,由两栋双层楼及一些平房组成,占地面积43.5亩(合2887.1平方米),是北京仁爱会修女和若瑟会修女集资两万银元在原放生池(今永生巷)购买的一块地而建成的。该堂主要用于修女们疗养、静修之用,并开设诊所,后增设缝纫班,义务为穷人和大龄孤儿及社会上贫困的女孩子提供服务。
1923年修建了这座哥特式教堂(即今日的教堂),堂身长32.5米,宽13.8米,钟楼高15米,占地448.5平方米。1958年后,该堂被破坏。1986年,一度被占用的教堂重新恢复,由北京教区管理,教堂内院是若瑟修女会的初学院所在地,北京教区大部分修女是在这里培养的。
西郊天主堂
地址:北京市西郊门头沟后桑峪村
延庆县永宁乡天主堂
地址:北京市延庆县永宁乡
南郊东管头村天主堂
地址:北京市南郊丰台区芦沟乡东管头村
大兴县牛房耶稣圣心堂
地址:北京市大兴县牛房
西湖林圣母圣心堂
地址:北京市大兴县西湖林
通县嘉后疃天主堂
地址:北京市东郊通县嘉后疃
通县龙庄新天主堂
地址:北京市通县龙庄
通县牛牧屯天主堂
地址:北京市通县牛牧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