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公园之中路景点介绍
步入公园南门,广场花坛后面是一座蓝琉璃瓦顶四柱三楼的青石牌坊,此即"保卫和平"石牌坊:‘保卫和平’四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此牌坊原为‘克林德牌坊’。清光绪年间,曾参与镇压义和团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趾高气扬地路过东单牌楼,因言行专横触犯了众怒,被当地军民打死。德国提出要在克林德被打死处立一石碑以作纪念,清廷满足了这一无理要求,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修筑了这一屈辱的牌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坊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并移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解放后再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石牌坊后的甬道尽头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立身铜像。基座为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

从这里往西走,不远处就能看到习礼亭,这是一座单檐攒尖六角亭,顶覆黄色琉璃瓦,朱棂门窗。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为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觐皇帝之前学习礼仪之地。1915年此亭移至中山公园。现该亭内有宫廷礼仪介绍的展板。

习礼亭
习礼亭北面正对着的就是中山公园最主要的部分:古社稷坛
古社稷坛由坛墙、神厨、神库、宰牲亭以及位于中轴线上的五色坛、拜殿、戟殿等组成。
在社稷坛南坛门外,有一对石狮,重约8800余斤,两狮侧首相对,为蹲坐式,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河北大明镇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捐献。

南坛门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俗称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是国家皇权、国土和五谷收成的集中代表。
坛呈正方形,为青白石砌成的三层平台,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台上层铺着五色土(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有一上尖下方的石柱,称江山石或社主石,表示“江山永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农历二月、八月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依坛土的颜色由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相呼应。矮墙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白石筑成,原朱漆门扇均已无存。

五色土和中山堂
五色土后方即是中山堂:中山堂位于五色土之北,原称“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顶,白石台基。拜殿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1928年改名中山堂。大厅内立有一座汉白玉孙中山塑像。现堂内不定期举办一些展览。

中山堂
中山堂后面的大殿原为戟门,因堂后门内两侧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1915年以后,戟门也被改为殿堂。现为人大常委会会议之用。
神库和神厨位于五色土的西南角、蕙芳园的南侧,神库在南,神厨在北。均为悬山黄琉璃瓦屋顶,面阔五间。神库用于安放各种祭祀用的神牌、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神厨为制作祭品的处所,并存放各种厨具。

神厨
中山堂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小园子,西边的叫蕙芳园,东边的叫愉园。
蕙芳园:为弘扬中国的兰花文化,此园于1988年动工兴建,以观赏兰花为主。蕙芳园采取了封闭造园的手法,用竹和篱笆分割造景,自成一派幽静天地。

愉园:这里是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愉”与“鱼”谐音故起名愉园。园中有一重檐蓝琉璃瓦顶的八角亭,东侧长廊接一单檐正方亭,西侧长廊接一单檐长方亭。长廊墙壁上嵌有多个水族箱,内有不同品种的观赏鱼,非常漂亮。游人可以在此休憩、观鱼。


庭院前还有一池,供少儿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