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公园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南临东西长安街。占地面积约360亩。明成祖朱棣(永乐)兴建故宫时。按《周礼》“左祖右社”的制度,兴建的社稷坛。与故宫左侧的祖庙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应,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部长朱启钤主持下,辟为中央公园,为北京市内第一个公共公园。1928年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相传唐代此处为一座古刹,辽、金时扩建为的兴国寺,元代改为喇嘛庙,名为万寿兴国寺。
社稷坛
公园的主体建筑为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坛内建有五色土台一座,坛身为汉白玉砌筑的三层方台,上铺五色土,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五色土中央的方形石柱称为“江山石”,表示江山永固之意。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在此举行祭祀社稷仪式。

中山堂
原为拜殿,位于社稷坛正北。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皇帝祭祀时休息或与风雨行礼的地方。拜庙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台基高 0.87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
拜殿,是社稷坛中轴线上最大最宏伟的建筑。据《北京古建筑》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1928年,为使北平有个永久纪念中山先生的地点,当时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于决定,将3年前曾停放过孙中山灵柩的拜殿,改建为中山纪念堂,中央公园亦改名为中山公园。

习礼亭
1915年,由盐务署移建到中央公园,座南向北。亭为六角形,建在两层台基之上。下层台基为砖砌,台高0.63米,围长36.76米,南北两面石阶,北阶5步,南阶6步。上层台基为石质,台高0.65米,围长22.32米。亭为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面北一方为隔扇门,其它五方为槛窗。檐下悬挂“习礼亭”竖向匾额,建筑面积38.20平方米。
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吏、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见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鸿胪寺衙门被焚,习礼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基址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移置于户部街之礼部衙门院中。清末,礼部改成典礼院。1912年典礼院为盐务署占驻,将此亭移建中央公园。
兰亭八柱暨兰亭碑亭
兰亭碑石屏高6尺,宽5尺,厚1尺,正面刻晋永和九年《兰亭修禊图》及《题记》,阴面刻清高宗御制诗,系圆明园之遗物。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云片石时,随同购买运来公园。为保护文物,添增景观,于坛外西南部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1亭安放石屏,供游人观赏,称“兰亭碑亭”。
1970年因为防苏联入侵而秘密实施的“五一九工程”施工需要,兰亭碑亭被拆除。1971年,在恢复园景工程中,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八柱”清理出来,粘接断裂处和碑石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蓝琉璃瓦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斗拱为山檐7踩,下檐3踩,檐柱为八棱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中竖碑亭屏。亭子台基高0.58米,南、北设垂带台阶各四步,东面与长廊衔接,檐柱油成铁红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101.57平方米,由北京市房修二公司施工。施工中还将清高宗御题正面为“景自天成”,背面为“引派涵星”的刻石匾额一方嵌于亭南额方之上。
“兰亭”本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系清高宗于乾隆九年(1744年)根据《兰亭序》描述的景况建造的。
清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兰亭碑石于1917年移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而八柱则先于宣统二年(1910年)移至颐和园,保存在耶律楚材祠中,直到1971年“五一九工程”后重建兰亭时,才恢复其碑、柱一体的本来面目。

石狮子
南坛门外左右石狮,是1918年河北大名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捐赠的。二狮重8800余斤,为蹲坐式,直背挺胸姿势雄伟,敲击为一铜声一铁声,尤为稀有。中华民国时期鉴赏家言为汉唐之遗物。1956年北京市文物组专家鉴定“可能为宋代作品,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石狮系王怀庆在河北省大名一古刹遗址处发现,全狮完整,半埋土中,遂于统领李阶平买下捐给中央公园,1918年11月14日由大名起运,年底抵京。
辽代古柏
公元十世纪,北京曾是辽王朝的陪都“南京”。这里曾是当时都城东北郊外的“兴国寺”寺址。这几棵树系辽代的遗物。

格言亭
1915年朱启钤的好友、时任总统府咨议雍涛(剑秋),出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捐资修建一座西式圆形八柱亭。全亭为白石筑成,直径6.60米,高约8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亭外四周有栏杆围绕,栏杆是以12个球型石墩分4组,每组3个,中以粗铁管穿连,四面留有出入口。8根方亭柱的内侧面,各鎸刻先人格言一则,故名格言亭。又因这些格言寓有治病救人之义,故此亭亦称药言亭或药石亭。

石坊原是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牌坊,始建于1903年,在东单西总部胡同西口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占领了大沽炮台后,清政府与各国宣战。6月20日上午,德国公使克林德乘轿拟到总理衙门交涉,走到东单北大街的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内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处,正遇上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率队巡逻至此。克林德与清军发生冲突,双方展开枪战,克林德被清军击毙。此事件成为八国联军肆虐北京的导火索。
1901年,大清国战败以后,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光绪之弟、溥仪之父)赴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建一座纪念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沦为战败国,北京市民自发拆毁了克林德纪念碑。随后,协约国决定将该碑移建到中央公园,改称“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 。1952年亚太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起改为“保卫和平坊”,并由郭沫若题写了“保卫和平”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