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堂
北堂属哥特式建筑,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大堂内有主祭台、苦难堂和唱经楼。大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北堂所属建筑包括修道院、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光华女中、以及神甫宿舍等。1985年修缮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东西两侧的圣母玛利亚和圣父若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举行了开堂典礼。
南堂——宣武门教堂
耶稣会汤若望等神父住在教堂内。顺治皇帝曾24次来到南堂与在清政府内任钦天监职的汤若望神父促膝谈心。该堂以无玷始胎圣母为主保。堂院内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皇帝赐匾“通微佳境”,称汤若望神父为“通微教师”。
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伤约十万人,南北二堂遭受损失。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雍正年间(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关闭。1775年遭火灾,后乾隆帝又赐银万两,重新修复。南堂失火,所有康熙书之“万有真元”匾额及对联,都被火毁。高慎思、安国宁两位神父上书引咎。乾隆帝赐银一万两,饬令将天主堂照康熙例重建。所有匾额和对联又都由乾隆帝亲笔御题,完全恢复旧观。(不过,他把“万有真元”改写为“万有真原”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关闭。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道光皇帝才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二十六年,南堂被归还。1860年重修南堂,并由北京孟主教重开南堂。
1900年6月14日又遭火焚。1904年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属房屋,即现在南堂。现仅存两块石碑记载着1650年的建堂历史。
1979年12月21日,傅铁山主教在宣武门南堂荣受牧职,成为南堂最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在傅主教领导下,北京教区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途。宣武门南堂成为北京教区的中心,承担了重要的角色。现在是主教府、教区、市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所在地。“一区两会”的许多重要工作机构也设在这里。
南堂再次开放后,分别经历了石玉琨神父、赵庆龙神父、韩文生神父等三任本堂。目前仍是韩神父主持堂区工作。副堂分别由庞文贤神父、张天路神父担任。
东堂——王府井天主堂
他们视为奴仆,并准许其自由出入。数年后,信徒日增,又被推荐到皇宫内。从此,他们便有了奉禄和地位。顺治十二年,顺治皇帝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即今址)。于是,他们就在此建筑一堂,这就是北京城内的第二座天主教堂,也就是最早的东堂。
西堂——西直门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