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北京>旅游景点>

北京地铁站名的由来

来源:金玉米 编辑:星星 时间:2015-08-13

   地铁站名掌故:前门楼子九丈九
前门站是北京众多地铁站中客流量最多的一座,因临近老北京城的正阳门(前门)而得站名。
老北京城内外共有16座城门,正阳门是内城的正南门。因北京城坐北朝南,所以老北京人习惯上将南面称“前”,北面称“后”,于是将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俗称为“前门”。其实在元代和明初期,京城的正南门称“丽正门”。
老北京有“前门楼子是九丈九”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切,这只是对正阳门高度的泛称。因“九”为阳数,又是数字之极,于是用“九丈九”来说明前门楼子特别高大。
明清以来,前门地区一直是北京最为繁华的商业区,特别是前门外大街,更是店铺密集,著名的“大栅栏”就在这里。而今的前门地区仍是北京的繁华街区,特别是随着前门大街逐步恢复了明清风貌,使这里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崇文门”别称最多
    崇文门站是地铁2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站,因位于老北京城的崇文门而得名。
崇文门元朝时叫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城墙南移后重建,仍称文明门,为明清内城的九门之一。正统年间改称“崇文门”,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之意。历经500余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北京城的改造建设,其城楼及大部分城墙被拆除。
崇文门是北京老城门中,别称最多的城门。明清时因是向皇城内运酒的专用通道,故称“酒门”,也是才子进京赶考必经之门,雅称“幸运之门”;明代将“京师税务衙门”设于今崇文门外大街路东,专收货税,所以又有“税门”之称。另外还有“景门”之称。而老北京人多称其为“哈德门”,相传元朝时哈达王府建在文明门(崇文门)内,故将文明门称为“哈达门”,后来又将“哈达”谐音为“哈德”,天长日久,哈达门便被演绎成了“哈德门”或“哈大门”、“海岱门”等。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朝阳门俗称“粮门”
朝阳门是2号线上的一站,因位于明清时京师内城九门之一的朝阳门而得名。
朝阳门始建于元代,当时称齐化门,门为东向,与面朝正西的平则门(阜成门)遥遥相对。因该门位居京城之东,明正统年间取“迎着出日,朝着太阳”之意改称“朝阳门”。明、清两代京城的粮食皆从南方经运河运至东便门外大通桥,再经陆运至朝阳门内各粮仓,所以朝阳门成了粮食入城之门,因此被称为“粮门”。又因其券门内有石刻谷穗标记,故有“朝阳谷穗”之说。
朝阳门城楼高约35米,其瓮城面积、大小、长宽均与东直门相同。1970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其线路由此经过并设站,所以将城楼拆除。1978年在城门的原基上建成一座大型立交桥,称朝阳门桥。城门虽然不存在了,但朝阳门之名却沿用至今。户力平

    站名寻踪 东四十条曾是胡同
    2号线上的东四十条站,因位于东城区东部的东四十条东口而得名。
北京称“条”的地名很多,所谓的“条”,是指狭长的街巷,它是老北京小胡同儿的统称。其实许多以“条”相称的地名,又是直接从以“胡同”相称的地名转化来。在某种意义上说,“条”与“胡同”又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东四头条到十条是明代保留下来的,是指东四路口东北部的一大片居民区,自南向北排列的十条胡同。东四十条在清朝时称十条胡同,属正白旗。东起富新仓西墙,西至和亲王府,长不过几百米,宽只有四五米。民国时仍称十条胡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胡同逐渐向东延伸到朝阳门北侧的城墙下。1953年修建下水道时将胡同展宽,成为一条大街。1979年东四十条立交桥建成后,成为通向城外的一条主要道路。1999年修建平安大街时,将东四十条规划为该街的东段,并拓宽了道路,通车后仍沿用东四十条这个老地名。(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雍和宫曾是雍亲王府
    雍和宫是2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站,因临近雍和宫而得名。
雍和宫曾称“雍亲王府”,是清康熙皇帝的四子胤禛的官邸。胤禛继位后,年号“雍正”,其王府被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皇帝死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将该宫改成了喇嘛庙,一是为了给他的父皇超度。二是当时蒙、藏两个民族都信仰喇嘛教,把雍和宫改为黄教的上院,就可以广泛吸引蒙、藏地区的宗教信徒,以达到安抚目的。
“雍和宫”三个字从字义上理解可解释为宏大、昌顺、和谐的宫殿。藏文称“噶丹敬恰林”,意为“兜率壮丽洲”,即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佛国净土。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时,其灵柩在皇宫里只停放了19天就移厝于雍和宫永佑殿内。后来鉴于京城没有传播藏传佛教经典的场所,于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正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调集500多名僧人在此咏经传教。从此这里的香火越来越盛,成为北京最著名的寺院。户力平

    安定门曾是“兵门”
    安定门是2号线上的一站,因位于明清时的安定门而得名。安定门系老北京城北垣东门,其城楼遗址在今天的安定门立交桥正中处。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军攻下元大都后,将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五里重建,并在与安贞门相对应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门,并取“安邦定天下”之意而称“安定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增建瓮城、箭楼、闸楼等。因瓮城内箭楼下正中建有真武庙,故有“安定真武”之说。正统六年(1441年),安定门城楼失火,当年修复,此后历朝均有修缮。
明清时,皇帝每年夏至都要经安定门到地坛祭祀后土,以求五谷丰登,所以此门又称“生门(丰裕之门)”。此外军队出征打仗也要从安定门出发,故有“兵门”之称。
清末民初时,安定门外比较荒凉,并有多处粪场子。城门内外多聚居着平民,“安定门,三道坎儿,粪场、窑坑、乱坟岗儿”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兴建住宅区。1969年修建地铁时,将安定门拆除。1978年修建二环路时,在城门旧基上建成安定门立交桥。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鼓楼大街”往谈
鼓楼大街站在地铁2号线上,因位于旧鼓楼大街北侧而得站名。它是京城一条古老的街道,据史料记载,远在元朝时即有此街,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但现在所看到的鼓楼,并不是最初建成的那座鼓楼。早先建的那座鼓楼在今天旧鼓楼大街的北面,叫齐政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一场雷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齐政楼旧址的东面,即现在鼓楼所处的位置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鼓楼。因齐政楼相对于明朝建的鼓楼为旧物,故称旧鼓楼,其下的街道便称为旧鼓楼大街。而新建鼓楼附近的街道被称为鼓楼大街,后改称为地安门外大街。另一说法认为,旧鼓楼大街位于今鼓楼之西,而鼓楼前面的大街,清时称鼓楼大街,鼓楼之西的街道,相对于其时的鼓楼大街已为旧物,故冠以“旧”字以作区别。
尽管这条街道过去只有六七米宽,但自元代以来,因处在曾经的漕运码头积水潭附近,沿街的商业比较发达。2005年该街经过改造后,变得十分宽敞,成为二环路与地安门外大街的连接干线。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什刹海旧称积水潭
    2号线设有积水潭站,因不远处有著名的什刹海(旧称积水潭)而得名。
说到积水潭,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释。
从广义上说,今天的什刹海古称积水潭。《宸垣识略》记载:“禁城中外海,即古燕市积水潭也。”今天的什刹海原为永定河故道所经之地,形成湖泊后被称为“积水潭”。元至元四年(1267年)以积水潭为中心兴建大都城,因“北人(蒙古人)凡水之积者,辄目为海”,俗称海子。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后,积水潭成为漕运终点,并建有码头。明代漕运废弃,积水潭逐渐内缩,并形成几个彼此相连的小湖,除沿用积水潭、海子外,因沿湖建有十座古刹,“十”与“什”同音,所以也称什刹海。也有人认为明代万历年间,陕僧三藏于今天的后海西岸建十刹海庙,于是后海遂得“十刹海”之名,也称作什刹海、十岔海、石闸海。从明清至今多称什刹海,而积水潭却成为旧称。
从狭义上说,今天依然被称为积水潭的地方,是积水潭医院内的湖泊,是因元代的积水潭内缩后而分离出来的,并一直保留着“积水潭”之名。户力平

北京地铁五号线站名掌故多
    地铁5号线南起宋家庄,北至太平庄,穿越丰台、崇文、东城、朝阳、昌平五个区,设有23座车站,全长27.6公里,是一条贯穿京城南北的交通新干线。其中不少车站的名称历史悠久,多有掌故与趣闻。
    5号线包括:天通苑北站、天通苑站、天通苑南站、立水桥站、立水桥南站、北苑路北站、大屯路东站、惠新西街北口站、惠新西街南口站、和平西桥站、和平里北街站、雍和宫站、北新桥站、张自忠路站、东四站、灯市口站、东单站、崇文门站、磁器口站、天坛东门站、蒲黄榆站、刘家窑站、宋家庄站。其中,与地铁1号线在东单站换乘,与2号线在雍和宫、崇文门站换乘,与13号线在立水桥站换乘,与10号线在惠新西街南口站换乘。

    地铁站名掌故:“天通苑”原名太平庄
    5号线设有天通苑、天通苑北、天通苑南三站,其中天通苑北站为始发站,这三个站名是因位于天通苑小区而得。
其实天通苑所处的位置叫太平庄,位于昌平区东南部,当初设地铁站时曾叫太平庄站和太平庄北站。清初时,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叫小庄。传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此地时,见这小小的村落景致幽静,一派太平景象,便乘兴赐名“太平庄”。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此开发建设北京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时,原本称太平庄小区,后来觉得北京叫太平庄的地方有三四十个,太俗了,于是承担开发建设的开发商便从“顺天通”转换出“天通苑”之名。此后又兴建的多个小区,并依所处的方位称天通东苑、天通西苑、天通北苑、天通中苑。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立水桥”史话
地铁5号线有“立水桥”和“立水桥南”两站,而立水桥站是与13号线的换乘站,其站名因临近京北著名的立水桥而得。
明代的时候,发源于西山的清河便流经此地,为了通行方便,人们在河上修了一座木桥。但因过往的人员、车辆较多,没多久这座木桥就被压坏了,随后在原址上重修了一座小石桥。因用的都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坚固的桥墩立于水中,故称“立水桥”。
到了清康熙年间,皇家在桥的正北面数十里远的地方修建了汤泉行宫(今小汤山),立水桥是必经之地。为了便于皇帝出行,便将小石桥拆掉,重新修建了一座宽大而更加牢固的石桥,仍称“立水桥”。随后离桥不远的无名小村也被称为立水桥村。此后经过立水桥的道路越变越宽,于是将安定门到立水桥的路段称为“安立路”。
如今古老的石桥已变成钢筋混凝土大桥,并在其西侧建成了亚洲第一座跨河城市地铁斜拉桥——立水西桥,成为立水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立水桥”已不只是一座桥梁的名称,而成为北京的一个地域之名。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漫话“北苑”
北京地铁站名中,有三个以“北苑”而称的,其中两个是5号线上的“北苑路北”站和13号线上的“北苑”站,另一个是八通线上的“通州北苑”站,其得名各有说法。
5号线的“北苑路北站”和13号线上的“北苑”站因临近古代皇家游猎的“北苑”而得名。所谓的“苑”也称“囿”,最初是指水草丰美、林木茂盛,适合饲养禽兽的地方,后来成为供帝王游玩射猎的皇家园林。元明清时期此地为皇族围猎之处,因地处京城北郊而称北苑。当年这一带方圆数十里是草深林密,皇家派人在此饲养了大量的鹿、獐等动物,并建有亭台、水榭,景色宜人。每年的春秋两季,帝王们便来此狩猎,寻欢作乐。清末时此禁苑逐渐衰落,至民国年间,一度为屯兵重地。民国以后,逐渐荒弃成为村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此建设了北苑家园居住区,为京城的超大型社区之一。户力平

    大屯曾是“皇粮囤”
    大屯路东站在5号线上,因临近朝阳区西北部的大屯村而名。
大屯作为京城北部的村庄,最早出现在《日下旧闻考》中,其中有“大屯村永安庄真武庙”和“大屯村在土关之北”的记载。
关于这一地名的来历,有一种说法。大屯之名始于明代,《京师地名寻踪》中说:“大屯乃(明)正统囤皇粮之地,称大囤,俗言大屯”。这种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有史料为佐证。
明正统年间,败退朔漠的元朝残余势力渐渐地恢复了元气,便不断向南侵扰。为了加强防御,明朝政府便在京城的北部地区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并在军营附近建有许多粮仓。其中在今天的大屯附近建了几十座大的粮仓,俗称皇粮囤,也称大囤。明朝灭亡后,大囤附近逐渐形成村落后,俗称“大屯”。1953年在此设立乡制时,称大屯乡,当时这一带有大面积的农田,粮食和蔬菜的种植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1989年因兴建亚运村而逐渐开发,而今是高楼林立,一派都市景象。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惠新”别解
惠新西街南口站是地铁10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站,北侧不远处还设有5号线惠新西街北口站,分别因位于朝阳区西北部的惠新西街南端和北端而得名。
惠新西街为南北走向,北起北四环东路,南至北土城东路,长1280米,原为大屯地区的乡间土路,1987年改造成沥青路面。因地处惠新里以西,1990年命名为惠新西街。
“惠新”二字的由来,另有解释。其中“惠”字源于附近曾有过一座慧忠庵(已废弃)。早年间,这里是元大都北城墙外的荒地,人烟稀少,清代时形成村落,因临近慧忠庵而称“慧忠庵村”。1954年以后逐渐形成居民区,1985年以后又改建为住宅区。因其东部有慧忠庵村,古时“慧”与“惠”通用,于是将“慧”字谐音为“惠”,又因是新建小区,故称“惠新里”。其东西两侧所修建的道路,被称为“惠新东街”和“惠新西街”。
当初修建地铁5号线时,惠新西街南北两端所设的车站曾称北土城东路站和干杨树站,后因站位紧邻惠新西街南口和北口,最终确定为“惠新西街南口站”和“惠新西街北口站”。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和平里”探源
地铁5号线设有“和平里北街”和“和平西桥”两站,皆因临近京城著名的“和平里”而得名。
“里”是我国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处。和平里位于东城区北部,1954年这一带准备成立两个街道办事处,正好当年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其主题是维护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反对战争,增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之情,特将这里新成立的两个街道之一命名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另一个命名为渣子坡街道办事处。1958年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称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此后这一带的街道、道路不断增加,逐步由“和平里”衍化出和平里北街、和平里南街等地名。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雍和宫曾是雍亲王府
    雍和宫是2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站,因临近雍和宫而得名。
雍和宫曾称“雍亲王府”,是清康熙皇帝的四子胤禛的官邸。胤禛继位后,年号“雍正”,其王府被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皇帝死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将该宫改成了喇嘛庙,一是为了给他的父皇超度。二是当时蒙、藏两个民族都信仰喇嘛教,把雍和宫改为黄教的上院,就可以广泛吸引蒙、藏地区的宗教信徒,以达到安抚目的。
“雍和宫”三个字从字义上理解可解释为宏大、昌顺、和谐的宫殿。藏文称“噶丹敬恰林”,意为“兜率壮丽洲”,即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佛国净土。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时,其灵柩在皇宫里只停放了19天就移厝于雍和宫永佑殿内。后来鉴于京城没有传播藏传佛教经典的场所,于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正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调集500多名僧人在此咏经传教。从此这里的香火越来越盛,成为北京最著名的寺院。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北新桥”传奇
北新桥站在地铁5号线上,因临近传说中的北新桥而得名。
它位于东直门内大街西侧,元朝时称兴桥,明代叫绒家务角头,清宣统年间改称北新桥。关于这一地名的来历,在北京民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是燕王朱棣修北京城时,把苦海幽州的老龙王赶出了北京。为此老龙王怀恨在心,等到北京城建好后,又回到北京城,想发大水,淹了北京城,于是燕王派降龙罗汉姚广孝去捉拿这条孽龙。那老龙王斗不过姚广孝,便钻进一口井里,姚广孝追上来就用一条长铁链锁住,接着在井上修了一座桥,把龙王压在了桥下,并说等桥旧了再放他出来。龙王一听挺高兴,心想,桥总是有旧的时候,于是就耐心等待。谁知姚广孝又给这桥起了个名字叫“北新桥”,无论过多长时间,提起这座桥,总是“新桥”,旧不了,龙王就一直被压在桥下,再也没有出来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在修建北新桥站时,还真挖出一口直径1.2米的古井,里面还有渗水,但是不是传说中锁住老龙王的那口水井,难以考证。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张自忠路”留英名
地铁5号线上的“张自忠站”,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方,因纪念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而得地名。
张自忠是山东省临清县人,抗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枣宜战役”中,率部与日军英勇奋战,最后陷入重围,为国捐躯。1940年5月28日,重庆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抗战胜利以后,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抗日将领,天津、上海、济南、汉口等几个大城市,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街。1947年3月13日北平(北京)市将位于东城的铁狮子胡同改称为“张自忠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铁狮子胡同是一条古老而又著名的街道,因明代崇祯皇帝田贵妃之父田畹居住于此,门前曾有两只铁狮子而得名,这两只铁狮子现置于大钟寺门外。“文革”时张自忠路曾几度改称,1984年才恢复“张自忠路”之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而今这条街道已是平安大街的一段,并恢复了古老的风貌。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灯市口话“灯市”
    地铁5号线上的灯市口站地处东城区西南部,因曾是早年间灯市举办地而得名。
说起灯市口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在今天的灯市口大街一带,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店铺聚集,喧闹非凡。而每到正月初一至十六的晚上,这里的店铺酒楼都各自挂出彩灯,五颜六色,灯火通明,有纸灯、麦秸灯、走马灯等。从白天喧闹的市场一下子变成一条绚烂夺目的灯街。其中以上元节这一天的灯火最盛,因此又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罢灯”之说,“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得来。
灯市口的灯市一直持续到清中叶,以后被移到前门外廊房,以及地安门和琉璃厂一带,灯市口大街便日趋冷落。民国以后,这里更加萧条,不仅无“灯”,就连“市”也消失了,只留下“灯市口”这一地名。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带才逐渐恢复了商业街的景象,但当年灯市的多彩景观却没有再现。

    地铁站名掌故:“崇文门”别称最多
    崇文门站是地铁2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站,因位于老北京城的崇文门而得名。
崇文门元朝时叫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城墙南移后重建,仍称文明门,为明清内城的九门之一。正统年间改称“崇文门”,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之意。历经500余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北京城的改造建设,其城楼及大部分城墙被拆除。
崇文门是北京老城门中,别称最多的城门。明清时因是向皇城内运酒的专用通道,故称“酒门”,也是才子进京赶考必经之门,雅称“幸运之门”;明代将“京师税务衙门”设于今崇文门外大街路东,专收货税,所以又有“税门”之称。另外还有“景门”之称。而老北京人多称其为“哈德门”,相传元朝时哈达王府建在文明门(崇文门)内,故将文明门称为“哈达门”,后来又将“哈达”谐音为“哈德”,天长日久,哈达门便被演绎成了“哈德门”或“哈大门”、“海岱门”等。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 “磁器口”曾叫“蒜市口”
地铁5号线磁器口站,因地处崇文区西部的磁器口大街北口而得名。
说起这一地名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元朝时,这里地处文明门(崇文门)外,是元大都东南部进城的惟一通道。由于人员往来频繁,于是有许多乡下人在城门外设摊叫卖,其中以经营大蒜的居多,于是被称为蒜市。明朝嘉靖年间修建北京外城后,这一带便成了城里,从万历至崇祯年间及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为蒜市口,形成南北走向的街道后称蒜市口街。此后在街道的北口有“景德轩”和“精品阁”两家瓷器店先后开张,且买卖兴隆,到了清朝宣统年间便改称瓷器口。以后陆续又开了几十家瓷器铺,街道两旁还有许多瓷器摊儿,成为名副其实的“瓷器一条街”。因“瓷”和“磁”相通,新中国成立后被命名为磁器口大街。
尽管这条街道只有500多米长,却曾是崇文区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路口,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农贸市场,有“农副产品一条街”之称,而今也是北京东南城区繁华的地带。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三个村名合成“蒲黄榆”
    5号线南段有蒲黄榆站,因临近蒲黄榆路而得名。
蒲黄榆路为南北走向,北起二环路上的玉蜓桥,南至南三环中路和南三环东路交汇处。清末,城南一带人烟稀少,在永定门外的东南面自北向南有蒲庄、黄土坑和榆树村三个相距不远的小村子。其中蒲庄因有蒲姓人家最早定居而得名。黄土坑因早年间有人在此烧窑,留下黄土坑,形成村落得地名。榆树村是因村西有几棵老榆树而得名。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老城墙的消逝,城里城外逐渐连成一片。为了使南城一带的交通更加便利,从1967年开始,在永定门与左安门之间,由北往南修建了一条道路,因途经蒲庄、黄土坑、榆树村,于是取三个村名的首字得名“蒲黄榆路”。后经多次改扩建,道路越来越宽,三个村子就逐渐消失了。七八十年代以后,在该路的西北部建成居民区,泛称蒲黄榆小区。户力平

    “刘家窑”寻源
    5号线有刘家窑站,因地处丰台区东北部的刘家窑而得名。
从明朝开始,京城的南面开设了一些砖窑瓦场,专门为修建北京城烧制砖瓦,刘家窑是其中的一家。因窑主姓刘,于是窑场以窑主的姓氏而得。由于这家窑场烧出的砖瓦成色好,不易碎,且价格较低,便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从而使刘家窑在这一带小有名气。后来在窑场周围逐渐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刘家窑村。但也有人认为刘家窑是在清光绪年由一个姓刘的山东人创办的,专烧瓦盆。由于该窑烧出的瓦盆细腻,样式别致,销路很好,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带叫刘家窑。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刘家窑就关张了,但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前,刘家窑一带是大片的农田和乱土岗子,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起平房宿舍区,1984年以后逐步改建楼房住宅区,1988年在此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桥,并以刘家窑命名桥名,从而使这一地名为人们所熟悉。(户力平)


    站名寻踪 宋家庄曾是菜地
    说起宋家庄,在没有修建5号线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在许多地图上都没有标注,连《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中也没有任何记载。经多方探询,得到这样一段掌故。
清朝时,左安门外方圆数十里多为荒地和旧窑坑,大约在咸丰年间才有人在此开荒种地。相传最早来此耕种的是一位姓宋的庄稼人,他带着一家十几口从山东逃荒到此,见这里土地肥沃,便开辟菜园,种植多种蔬菜,并把刚下地的新鲜蔬菜拉到左安门内出售。因他种的菜品种多、价格低,又新鲜,所以有不少人来此买菜,并把这里称为“宋家菜园”。以后来此耕种的人越来越多,形成村落后称“宋家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宋家庄一带被辟建为居民区,并在此修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因路旁曾有宋家庄而称宋庄路,道路两侧的街道多以“顺几条”和“横几条”相称。
2002年规划地铁5号线时在此设终点站,因位于宋庄路中段而称宋庄路站。后来有人提议,说车站所处的位置是当年的宋家庄,站名以此而称更贴切,所以最终定名为宋家庄站。(户力平)
地铁10号线站名掌故趣闻
    北京新建的地铁10号线贯穿京城东南至西北方向,其中不少车站的名称历史悠久,多有掌故与趣闻。
    巴沟站、苏州街站、海淀黄庄站、知春里站、西土城站、牡丹园站、建德门站、北土城站、安贞门站、惠新西街南口站、芍药居站、太阳宫站、三元桥站、亮马桥站、农业展览馆站、团结湖站、呼家楼站、金台夕照站、国贸站、双井站、劲松站。

    地铁站名掌故:“巴沟”话旧
巴沟站是地铁10号线的始发站,因临近海淀区的巴沟村而得名。
历史上巴沟附近是个多泉水的地带,其东南侧的万泉庄一带更是水源丰富,这些泉水多由南向北而流,注入万泉河,其中沟渠最大的有八条,人们在水边台地上聚落成村后称八沟村。《长安客话》中云:“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大约在明代时“八沟”被谐音为“巴沟”。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的泉水仍能分出八条渠沟北流汇入万泉河。后因地下泉水枯竭而使八条渠沟里的水流中断,渠沟被逐渐填平,改为农田,最后只留下巴沟村这一地名。
近十几年来,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一个新的地名:“万柳”,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而“巴沟”这个老地名变得有些陌生,所以在此设置地铁车站时,最初叫“万柳站”。后来站名公示时,有人提议称“巴沟站”更为贴切,虽然俗了些,但却是老北京留下不多的历史符号之一,最具地域特色。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苏州街”的来历
地铁10号线上的苏州街站,因位于京西著名的古代商业街——苏州街北段而得名。
这条古老的街道南起紫竹院西侧的万寿寺,北至海淀镇西侧,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视,其母也随之前往。皇太后时年已六旬,是第一次去江南,大开眼界,回宫后仍念及江南的秀丽景色。为博得母亲的欢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以为圣母祝贺七十大寿为由,仿照江南的街景,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镇、畅春园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里的苏式“商业街”,得名“买卖街”,俗称“苏州街”,并从姑苏城里选派商人在此经营,喧闹的街景商铺、熙熙喃喃的吴侬软语,使人真好像置身于繁华的苏州街头。老太后每当想起江南的景色,就到此游赏,很是欢欣。不想在咸丰十年(1860年),此街被英法联军焚毁,以后便逐步地只有其名而无其形了。
近十年来,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苏州街的部分地段重新修建了一些楼堂店铺,使古老的街道又逐步繁华起来。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黄庄”史话
地铁10号线上的海淀黄庄站,是与建设中的4号线的换乘站,因临近海淀黄庄而得名。
北京地区称黄庄的地方有数十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黄庄”本称“皇庄”,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永乐初年,迅速增长于弘治年间。明朝时的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官田最初叫皇庄、宫庄,是皇室成员所经营的庄园,遍布京畿,占尽膏腴之地。嘉靖初年,明朝财政出现危机,于是嘉靖皇帝“改皇庄为官田”,从此京畿不复有皇庄。皇庄虽废,但与之性质相似的官庄却一直保存到明末,而作为地名却流传到清代。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取消封建帝制,于是以“皇”字相称的许多地名被改用“黄”字代替,“皇庄”也就改成了“黄庄”。
在北京地区众多的黄庄中,位于海淀镇东南部的黄庄更为知名,因临近西土城不远,也称“土城皇庄”。《日下旧闻考》上云:“皇庄距南海淀二里许,盖沿明代俗称也。”1918年出版的《京城街巷名称录》中已改成“黄庄”。而今这里早已没了“黄庄”的踪迹,林立的高楼大厦,展示着现代都市的气息。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知春路”上话“知春”
知春路站是地铁13号线和即将开通的地铁10号线换乘站,因位于海淀区的知春路而得站名。
知春路南侧是知春里,这一带原是农田及洼地,1980年开始建设新型小区,1990年为了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而建成此路,并依知春里小区的称谓得路名。
有关“知春”二字多有出处,唐人王勃有“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白《春赋》中有“东风归来,见碧草而知春”。此外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还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是赞美春天的经典名句,知春里和知春路的得名可以说是从古诗文中引义而来的。
知春路最初建成时并不像现在这样繁华,当时只是连接东西方向的次干线,近十几年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道路两旁新建了许多高档社区和商务中心,特别是地铁13号线在此设站后,使这一地区日渐繁华。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话说“土城”
地铁10号线上有西土城和北土城两站,其中北土城站是与奥运支线的换乘站。
土城是元代大都北城墙和西城墙遗址的一部分,长约12公里,地跨海淀、朝阳两区。说起元大都城墙的历史,至今已有700多年。它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建成。因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顶宽约8米,高约16米,故称土城。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为了加强北部的防御,将大都北城墙放弃,向南推移2.5公里,在今天的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新修建城墙,并将元大都东西两侧的土城墙全部建成包砖城墙。大都北城墙被放弃后,逐渐变得荒芜,到了清末民初时已变成一道高高的土岗子。
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元大都城墙遗址是研究北京城址变迁的重要实迹,1957年被列为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漫话“牡丹园”
地铁10号线上的牡丹园站,因位于海淀区东南部的牡丹园小区而得站名。
牡丹园是一个颇有诗情画意的地名,而牡丹花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历史上这里曾是元大都土城墙上扒开的一个豁子,因有阎姓人家最早在此居住,故称阎家豁口。明清时为京城的北郊区,多为土岗子,人烟较为稀少,后被开为菜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东升公社塔院大队的农田,多种植蔬菜。1973年,北京电视机厂(后更名为北京牡丹电子集团公司)在此兴建。它是我国较早的彩色电视机生产和出口基地,所产的电视机以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美誉的“牡丹”而命名,曾是国内的名牌产品。1988年北京城建四公司开始在该厂区东侧兴建住宅区,到1990年底已初具规模,于是以该企业的名牌产品“牡丹牌”命名为“牡丹园”。
此后随着多条道路的开通,特别是22路等多条公交车在此设站,使这一带逐渐成为京北的繁华区域。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健德门”史话
地铁10号线上的健德门站,因地处老北京元大都的健德门旧址附近而得名。
说到健德门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元朝修建大都城时,在北城垣上设了两个城门,其中西北面的叫健德门,取意于《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城门是元军出征北上的必经之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率军攻打元大都时,元顺帝一见不妙,夜半时打开健德门北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朝灭亡后,徐达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2.5公里,在今天的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城垣。元大都旧城墙被废弃后,健德门也就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
1998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南段时,在此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因紧邻健德门旧址而称健德门桥,从而使这一老地名得以恢复。10号线修建时又在此设站,最初称八达岭高速站,后经广泛征求各方建议后,更名为健德门站,由此也唤起人们对一段历史的记忆。户力平

    地铁站名掌故:“安贞门”叙旧
地铁10号线上设有安贞门站,因地处老北京元大都的安贞门旧址附近而得名。
安贞门与健德门一样,也是建于700多年前的元朝,是北城垣东面的城门。其得名于《易经》讼卦的“乾上坎下,九四不克讼,复命谕,安贞吉。”元朝被明朝推翻后,明将徐达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五里重建,并在与安贞门相对应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门,叫安定门,为“天下安定”之意。随着元大都北城墙的废弃,安贞门也就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到了清末民初,这个老地名也在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北三环路时,在安定门与安贞门旧址南北一线与三环路交叉处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因桥所处的位置就在安贞门旧址南侧,故称“安贞桥”,从此,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老地名得以恢复。2003年底开始修建地铁10号线后,又在安贞门旧址附近设站,最初称“安定路站”,因车站正处在安定路(安贞桥至安慧桥段)上,后来在站名公示时,被更名为“安贞门”。
下一篇:京郊赏花名处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延伸阅读: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