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最古老的建筑--天主教堂
据说,传统的步行街应是城市的一道独特景观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王府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这个教堂与两个外国神甫利类思和安文思有关:
利类思(Ludovic Bugli 1606—1682) ,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西西里人。1635年4月13日起程赴澳,1636年抵澳门。1638年到中国大陆活动。1640年创建成都教堂。
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āes,1609─1677年)是葡萄牙耶穌会传教士。1640年前往中国。
1647年,这二人被清军所俘。次年同被押至北京。1651年获释,据说曾在肃王府当差。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世祖福临赐给他们一所宅院和一块空地,也就是今天教堂这个地方。于是他们在空地上建这座教堂,奉若瑟为主保,成为继北京南堂之后的第二座天主堂,这就是最早的东堂了。
在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东堂曾三次被毁,现存建筑有人说是1904年法国和爱尔兰两国用“庚子赔款”合建。又称为东堂。
东堂是一座文艺复兴与巴罗克风格的结合的罗马式教堂,中间为天主堂,坐东朝西,面阔25米,坐落在青石基上,堂顶立三座十字架,正面开三个门,两侧各有旁门。堂内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占地近1万平方米。
这东堂老照片,正门上有楹联
教堂是基督教教会建筑物。基督教在北京属于外来宗教,教堂的数量远远不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宫观,但北京教堂大多是建筑精美的历史建筑,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看过不少教堂,令人叫绝的是教堂的东堂正面石柱上,有金字楹联:“庇民大德包中外,尚父宏勋冠古今”,横额为“惠我东方”,带有明显的中式文化的痕迹。不知出自谁的手笔。
庇民好解,尚父指谁?
尚父,大概是指周朝吕望,即姜子牙。
原院内堂北为惠我女校,校名即由“惠我东方”而来;堂南、西有教室,东有一院,内有花池、平房、楼房,为神父住处。堂东为一大空地,为惠我女校操场。
1966年8月21日,东堂关闭,1980年12月24日东堂修复后重新开堂。
1988年王府井大街的改造开始,东堂周围的建筑陆续拆除。
2000年围墙被拆除,教堂院门向东移动4米,在教堂西侧设计建设了教堂广场,建设喷泉地灯,改建后的圣若瑟纪念亭,亭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
纪念亭碑座上刻有“大善若瑟为我等祈”,大概是建造者对若瑟的期待。
据说,“天主教”一词是明朝时期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结合中国教友的信仰习惯,将中国的罗马公教教友称为天主教徒。其中“天主”大概指的是“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老天爷”。
围墙在王府井大街改造时候拆除了,东堂露脸了,迎来了它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成为王府井大街的一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