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动物的地名
象来街
象来街,也就是现在的长椿街。明清时期,这里是饲养大象的地方。当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访华时曾带来大象作为贡品,以示友好。于是,在明朝弘治八年时,就在宣武门内的西南城根处,设立了象房和演象所,用以驯养大象。
当时,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时,象群就会被牵到紫禁城,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平时,大臣上朝时,大象会站立排列在午门前的御道左右,景象蔚为壮观。清朝时,继续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由于驯养大象的经费遭到层层克扣,所以大象们的境遇不断恶化,逐渐病饿而死,仅留下“象来街”这一名称。
虎坊桥
在北京的“虎”字地名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虎坊桥了。不过,现在的虎坊桥,则既没有虎,也没有桥。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得名的呢?程迓亭的《箕城杂缀》告诉了我们原因:“虎坊桥在琉璃厂东南,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
原来,在明朝的时候,虎坊桥是养老虎的地方,当时为了防止老虎逃跑,还加上了大铁门。现在的菜市口东北方向,有一条铁门胡同,就是当年虎房的铁门所在地。当时的老虎,跟大象一样,也要参加朝会,所以大都也是经过驯服的,《明史·江彬传》就曾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就经常“搏虎为戏”。
喂鹰胡同
喂鹰胡同,也就是现在的未英胡同。明朝时期,皇帝喜欢饲养老鹰,所以这条胡同就得名喂鹰胡同,后来慢慢地被讹称为未英胡同,并沿用至今。这样看来,当年的北京南城象来街、虎坊桥一带,在明朝时曾是个动物饲养区。
骟马张胡同
骟马张胡同,也叫拴马胡同,在南城的琉璃厂附近。当年,这里曾住过一个专门骟马的张姓小刀手,因为骟马技术很好,所以在当地很有名气。久而久之,街坊邻居们便将他所住的胡同称作骟马张胡同。
驼房营
驼房营,位于朝阳区的中部偏北,东起七棵树,西至驼房营西里,北起大陈各庄,东南至十里居。相传,这里在辽金时期,曾是漕运河道(现在的坝河)的转运码头,南粮漕运至此,改由骆驼驮运进京。《日下旧闻考》还有一段驼房营的记载,说“景泰三年(1452年)二月,造驼房三十间。”
马甸
马甸,旧称马店,是早年关外到京城贩马的集散地。元朝时,马店地区在大都城内。明朝修建而北京城时,北城墙南移,马店被划到城外。明宪宗朱见深时,朝廷经常和蒙古进行茶马交易,于是马店成了季节性贩马的集散地。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马店形成村落。
到了乾隆年间,由于马店地处北郊,水草丰盛,适合放养马匹,于是蒙古进贡的贡马都圈养在这里,以候上驷院的官员挑选。而剩余的大部分马匹,则就地变卖。因此,马店大道两旁建了很多家贩卖马匹的商店。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马店行业逐渐移至德胜门外关厢,继而兴起的贩羊行业,当时有“马甸无羊市无肉”之说。到了民国时期,马店改称马甸。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了马甸这一称谓。
骡马市大街
骡马市大街东起南新华街,西至宣武门外大街。明清时期,这里曾是交易骡马的市场,十分繁华兴盛,为此清朝还曾在这里设立骡马税局,骡马市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1965年,骡马市建成了大街,于是就改称骡马市大街,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呼这里为骡马市。值得一提的是,在古都西安,也有一个同样有名气的骡马市。
鲜鱼口
鲜鱼口,东西走向,由前门大街进口一直到东口崇文门大街,一般传说是“门到门,三华里”,是北京民俗市井商业的代表,与前门大街共同构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标志性传统商业街区。
在老北京城,鲜鱼口很有名。有一则将北京地名串在一起的对联: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其中,鲜鱼口说的就有它。当初的运河曾经流经于此,而这里也是一个漕运码头,是贩卖鲜鱼的地方,所以叫做鲜鱼口。
牛街
牛街是北京唯一以牛为名的大街。其实,以前的这里并不叫牛街,而是叫榴街。因为早先聚居在这里的穆斯林喜欢种植枣树和石榴树,所以他们就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叫做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向的街叫做榴街。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人们觉得榴街不如牛街顺口,再加上回民们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业,所以就改口叫牛街了。
后来因为牛街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较为安定,慈禧太后还特意在1902年颁诏将牛街改为太平街,但始终未获穆斯林的认同,所以牛街一名沿用至今。虽然现在牛街虽然已经没有牛了,但是牛街的牛气在北京依然是独一无二的。
大羊坊
北京有两个大羊坊,一个在北苑附近,一个在十八里店南边,今天咱们主要说后者,也就是大兴东北部的大羊坊。据《大兴县地名志》载:大羊坊“明代建村,时村民多以牧羊为业,故名羊坊,清修整南海子,辟羊坊角门于此,曾名大羊坊村。”
二龙路
二龙路,旧称二龙坑,
驴市胡同
驴市胡同,也就是现在的礼士胡同。明清时期,这里是贩卖驴、骡的市场。清朝时期的《帝京舆图》上,就将此地标示为驴市胡同。清朝的《顺天府志》上还曾写道“驴市胡同亦称‘骡市’。”由此可见,当时骡子的交易规模仅次于驴。直至清末宣统年间,这里才废除了牲口市场,此后,人们巧妙地依照谐音改称此地为礼士胡同。
铁狮子坟
铁狮子坟,在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东门附近。它不是以某个坟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对铁狮子命名。据当年参加过购地工作的老人们回忆,墓主姓白,他的后人曾经要求发掘墓穴,虽然没有挖掘出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但却挖出了一对镇墓的铁狮子,地名由此而来。
马尾帽胡同
马尾帽胡同东始标杆胡同,西至石板胡同。明朝时期,这条胡同里曾住着一个姓马的匠人,专做一种带尾穗的帽子,因为生意很兴隆,所以人们就将此地称为马尾帽胡同。清朝乾隆年间,马尾帽胡同以石板胡同为界,分成了东马尾帽胡同和西马尾帽胡同。
牛栏山
相传,牛栏山原本是荒山秃岭,草木难生,附近的村民们也都生活贫困,衣食不周。后来,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头金牛,栖息在山中的洞穴中,帮助这里的人们耕耘垦荒。后来,这里的荒地成了良田,村民们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金牛却悄然离开,不知去向。为了纪念这头金牛,村民们便把此地称为牛栏山,靠山的村庄称为牛栏山村。
猪市口
猪市口,就是现在的珠市口。旧时,这里是外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最初,由于这里出现了买卖生猪的交易市场而称猪市口。到了清朝,其他商业日渐繁荣,而猪市生意却逐渐冷淡,为了雅化这儿的地名,人们就把猪市口改称珠市口。但是,这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珠宝生意的买卖,压根儿与珠宝无关。
亮马桥
说到亮马桥,得先说一说亮马河,它是东直门外的一条小河。相传,早年间来京城做生意的马车队,在进城之前,都要在这条小河里洗涮马匹,以洗掉一路的尘土。洗完马之后,便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柳树上,等把马身上的水渍晾干之后,再进城,以图吉利,于是此河就被称为晾马河,后来按照谐音改称为亮马河。清朝时,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桥,称为亮马桥。
铁狮子胡同
铁狮子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以前是一条死胡同,后来被扩宽改建,并以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命名为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因有一对铁狮子而得名,这对铁狮子是元朝成宗年间铸造的,是元朝某个贵族家门前的旧物。
铁狮子胡同就像一条历史的小河,从明、清、民国一路流淌而来,虽然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但是那些历史的瞬间、那些显赫的或不显赫的知名人物,已被永久的载入史册,并和这条胡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鹁鸽市
鹁鸽市在王府井大街北段路东,灯市口大街北。北为小鹁鸽市,现为小鹁鸽胡同。南为大鹁鸽市,现为大鹁鸽胡同。北京人蓄鸽悠久历史,解放初期的时候,每逢春秋佳日,不时还有一群群带哨子的鸽子飞旋在天空,那轻妙的哨声,时远时近,听来确有使人神怡之感。现在的鹁鸽市,大多和鸟市在一起,例如龙潭湖、车公庄、水堆子等地,其中以龙潭湖鸽市最大。
观马胡同
观马胡同,旧称观马圈,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此地为正蓝旗八旗兵饲养马匹的地方,据传当时有马圈二十余间,最多时有马近百匹。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这里被称为官马圈,附近的街巷也被称为官马圈胡同。这一称谓延续了200余年,直到1965年改称观马胡同。
何纸马胡同
何纸马胡同,就是现在的黑芝麻胡同。这条胡同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传当时的胡同内,有一位姓何的糊纸马者,开有一“七巧斋”作坊,所以胡同叫何纸马胡同。到了清朝末年,人们以其谐音改称为黑芝麻胡同。类似的胡同还有罗纸马胡同和汪纸马胡同。
猪尾巴胡同
猪尾巴胡同,就是现在的朱苇箔胡同,北起大院胡同,南至兵马司。住在这里的老北京人因这条胡同短小而弯曲,所以称它为猪尾巴胡同,一直称呼了几百年。民国之后,因为名字太过不雅,于是就依照谐音雅化为了朱苇箔胡同。
屎壳郎胡同
屎壳郎胡同,就是现在的时刻亮胡同,它原来北起新街口四条,南至有果胡同,已经拆迁多年了,下图为当时所在的位置。屎壳郎胡同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大粪场。当年这儿穷人多,又很荒凉,老百姓并不在乎胡同名称的好坏,就随便起了这么一个不好听的名字。
鸡爪胡同
鸡爪胡同,就是现在的吉兆胡同,东起南弓匠营胡同,西至朝阳门北小街。因为胡同形状像鸡爪而得名,清代宣统时,按照鸡爪胡同的谐音改称吉兆胡同。
石猴街
石猴街,旧称石猴胡同。明朝时,此街就已经存在。当时的街北口有座石碑,碑上刻着泰山石敢当。碑石后立着一块青石,刻着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骑在马背上。据说这块石碑是街巷中一大户人家所置,并特意刻上石猴,寓意“马上封侯”。明朝时,这里称石猴胡同。清朝康熙年间,改称石猴街,一直沿用至今。
猴尾胡同
猴尾胡同,也就是现在的侯位胡同。因街巷最初呈弧状,形似猴的尾巴,故称猴尾胡同。1947年,调整地名时,因此名不雅而谐音为侯位胡同。
狗尾巴胡同
狗尾巴胡同,也就是现在的高义伯胡同,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力学胡同北侧。解放后,因狗尾巴名不雅,谐音改为高义伯胡同。不少人曾误以为,这里住过一位很讲义气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