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内的那些文艺窝
广州是岭南文化之都,遍布了大大小小带着浓浓文艺气息的地方,有些地处偏僻,默默无闻,有些大隐隐于市,却声名鹊起。
西排生活馆:艺术和生活的小小集散地
西排的位置有点难寻找,大概没有人猜到居民区内会有这样一间小店。
她有纯白色墙壁与草绿色地板的搭配,还有藤编的坐垫。
西排的名字有点怪,很多人还以为是「扒房」。
「西排」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广州回忆的名词。建设新村是广州市第一个工人新村,被一条建设大马路分为东西两边,一边叫东排,一边叫西排,所以位于西排的生活馆,就借用了这个好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的地名。
西排虽然很小,但这里有书、有音乐、有咖啡、有戏剧、有二手的衣服、配饰和鞋子。西排生活馆里面最多的还是书,有一些繁体的台湾杂志,还有灵修类的、佛法的,以及一些有趣的侦探小说、儿童书籍。
这里的书架都是由纸做的,这些纸家具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纸当家。或许当初引进这些家具是出于成本考虑,但估计不会想到这些家具的防水和抗压性都非常好。
在西排可以发表演讲、发表栋笃笑、谈音乐、谈理想、谈谈对人生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的看法,可以是独角戏,也可以是分享式的互动游戏。
西排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她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十数个有心人在这畅所欲言,谈论内心深处那一个个的小秘密。爱、艺术、分享、微笑,是西排的终极主题。
逵园1922艺术馆:闹市中找一个安静的角落
提起东山逵园,马上会想起咩?新河浦「五大侨园」之一,还是中共「三大」旧址?作为东山五大侨园中名声最大也最易找到的逵园,在广州若还有人不识,也会被催促着前去「朝圣」。
伫立于中共三大会址广场门口,门口两棵笔直高耸的槟榔树,与三楼拱门楼上那标志着建造年份的「1922年」,成为它最醒目的代表。不过,这个由旅美华侨马灼文所建,建筑面积660多平方米的东山名园,在建成九十周年的2012年,被四位80后改造成艺术馆。
推开铁门,院内的翠竹、蒲葵优雅别致。绿树映掩中可见白色廊柱,赭色门窗,钢筋窗花,红色地砖,典型的东山洋房在这里没有被埋没,而是更活化地运用到生活中。
虽历经沧桑,数易其主,但一楼客厅的壁炉仍然静立一隅,仿佛细诉着那年冬夜合家围炉而坐的温暖;楼面地板的拼花阶砖仍然光洁亮泽,令人遐想弥漫于烛光摇曳,咖啡飘香中的婀娜舞步;木质楼梯、扶手的纹理仍然清晰可辨,让人感受到昔日主人手中的余温;二楼保留着昔日的婀娜,端一杯咖啡,坐在南洋怀旧风味的大厅,正厅对开的大露台凉风习习,阳光明媚,最容易让人懒慵地消遣午后的时光;三楼成为一个纯白的空间,装置艺术与挂画融入其间,独立影展、文化沙龙、艺术讲座或主题酒会,带来现代生活的气息。
逵园,中西合璧,西曲中词,不张扬,不喧哗,不造作,不矫情,演绎了羊城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体现了广州人兼容并蓄的胸怀。在这座拥有深厚历史的老房子里,轻松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也该如此。
红专厂:迷失在新与旧之间
员村四横路128号的红专厂,是昔日的广东省罐头厂旧址,现虽是艺术设计中心和旅游圣地,但更多的是让人们缅怀过去工人阶级的丰功伟绩,铭刻着时代的风霜。红专厂旁有嘈杂热闹的市场区,还有宁静安详的临江大道,一面起于平凡,一面生于高雅。
不知道把红专厂称作「广州的798」是否恰当,因为红专厂的建筑风格与北京798厂惊人的相似:以苏式建筑为主,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内在空间及建筑群特质,使它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和北京798艺术区一样,红专厂也属于「后现代办公区」。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办公,思维会不由自主地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不成功都难。当然,与798比较起来,红专厂更像一杯威士忌,但比798更浓,更烈,更容易让人迷醉,因为红专厂的历史更加久远。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红专厂已经由一座单纯的大型生产厂摇身一变,成为新型办公空间的代名词,它颠覆了传统的办公理念,带来了办公环境领域的一场新的变革。过去的时代痕迹和新锐的创意元素在这里结合,形成一道让人留连忘返的独特风景线,处处透着创意的味道,曾经沉睡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厂区是宁静幽丽的,大型的红砖瓦顶厂房别具风韵,旧式水泥马路在树荫夹道之下,别有天地。远处的高炉,依旧顶天立地,像主人一样傲视蓝空,似乎也傲视着蓝空下的一举一动:近日金风送爽,一位时装模特,正娇揉造作、骚首弄姿地拍着倩影,一些新人也在拍婚纱。
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沉睡的历史,经过岁月沉淀和历史升华,散发出曾经辉煌的城市文化历史。在有些年头的老空间里,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弥漫着岁月的气息,让人回忆和缅怀过去的时代情怀。所以,这里就成了摄影发烧友「烧片」的重地,长枪短炮横行,职业和草根模特斗靓。至于餐厅,这两年逐渐多了起来,从茶餐厅到料理,延续红专厂的精神,也将创意元素渗透其中,纷纷玩起了个性,向人们传递另一种新的创意生活文化,创造「食在广州」的另一段美丽传说。
在一段横马路,有用集装箱改装成的士多店,有不少改建的书店、玩具店,路旁太阳伞下的临时档口里,一些学以致用的学生、现场用铜线编织小自行车等各类工艺品摆卖,有的摆卖精美手工绘画布袋,而每件都是新颖、独一无二的作品,还有各种皮制手链,都很有艺术特色。学生的工艺品赏心悦目,吸引着不少的人,真的流连忘返,轻松快慰。
工厂外墙的闲置地上,外地人种的蔬菜,一遍翠绿,蒸蒸日上,他们的干劲,可比当年的工人。如果你是当年的工人,看到这一切的变化,又有何感想呢?也许只有这一代人才有所体会了。
信义会馆:老loft的商业+人文实验
在离芳村码头不远处有一角城市的安静园区,古朴的指示牌上有四个字「信义会馆」。
一座方形的红砖屋子在园区入口处,裸露的砖墙显得朴拙,红中带粉的色块散发着温柔之美,使到整个建筑充满着亲和力。屋子顶部往上收缩,变小,一种冲破的力量渐渐扩张。
地面是有指向作用的,沿着富有节奏感的地板铺设前行,走进园区,水晶玻璃里的游乐场,红砖瓦砾的房子,老榕树下的青草地,黑色的cool栏杆,无敌江景的对岸,空气里夹杂着有点咸的江水味和令汗水消散的薄荷,令羊城的闷热天气拂来丝丝凉意。
园区内一幅巨大的海报宣传着「工厂演绎时尚」,这正是信义会馆价值所向。
信义会馆混杂于灯红酒绿的酒吧街以及脏乱逼仄的城中村之间,它执着地固守了对艺术,对记忆,对文化,对历史,对美的追求,当然,它不能代替所有人对生活的理解,但起码,为这个混杂、喧嚣、冲突、迷失的社会提供了一种选择的方式。
工业文明带来的创伤,留下的,不堪回首。而今信义会馆的创意园区的起步,令人信了一点,城市的伤疤,是可以治愈的有希望的,工业化的痕迹,是记载城市的过去,是寄托希望的空间。新的空间有新的面貌,旧去的空间也有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