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提到中国传统服饰,享誉中外的非旗袍莫属。可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占据了大面积的却是另外一类服饰——汉服。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那么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汉服吧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而在不同的朝代,汉服也会各自有些不同之处。下面展示一些汉服款式。
| 曲裾(读音qūjū)
可以直观理解为一种续衽绕襟的服装。
白色曲裾配驼色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体现出汉服中美学与精深。身着古装的baby展示出了角色的秀外慧中与娴静端庄。
| 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襦裙属于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襦裙直到明末清朝前都是普通百姓(女性)的日常穿着服饰。
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衣著又转向阔大拖沓。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这时上襦的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
半臂齐胸襦裙
交领襦裙
交领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对襟襦裙
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
| 袄裙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襦”字逐渐被“袄”、“衫”替代。漫长的演变,它们的具体意思和细节都会有差别,目前普遍认同的是“袄”为有衬里或夹层的上衣,“衫”为单衣。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装。明代盛行衣掩裙的袄裙打扮,清朝汉女装继承了大体款式。袄裙的款式也影响了朝鲜宫样以及中国其他民族。
观众期待很久的《女医明妃传》中诗诗的定妆照,和主演无关,为了定装照里难得靠谱的袄裙马面裙禙子都要看《女医·明妃传》。
| 褙子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古代女子的常用服饰,属于汉服。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87版红楼梦一直被奉为荧幕经典,这部经历了三年才终成戏的剧集,在服装方面极其讲究,如同样着褙子,通过不同的颜色和设计来凸显迥异的人物性格。
探春的褙子,红底白花,色彩鲜明对比,隐喻了探春爱憎分明的个性,白色的花枝纹遍布衣身,繁盛锦簇,将一个诗才敏捷,能书善画,且具有韬略才干的“敏探春”装点的鲜妍明媚。
黛玉的褙子,通裁桃花色,直身剪裁,将林妹妹“娴静如姣花照水”的体态衬托的更加婀娜,加上剧中粉色桃花与服装遥相呼应,隐衬宝黛情愫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