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为诗:如何优雅地度过一个秋天
白露,八月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白露湿萤火之后,该清霜凌兎丝了。
一候,鸿雁来
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
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三候,群鸟养羞
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中秋八月称为“壮月”,这个“壮”是指阴气壮盛,中秋月圆是阴满欲滴,月漉漉,波烟玉,冷露无声湿桂花。八月中秋后,雷收声,盲风至。“盲风吼空来,不识前山遮”,盲风就是疾风,风冷雨晦,“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
农历八月为桂月,江南小城正是丹桂飘香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本非雅物,开一枝则满树竞放,小城犹如漂浮在香脂气中。此时月尚未圆,兔尚未腾,但有风泉虚韵,桂满衬月孤。
白露时节,朝露凝白,草木凝烟,金风四起,云飞雁鸣。白露满地风袅袅,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白居易诗:“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顷倒。”秋水长天,白居易用一个“老”来形容水色变深、变厚。白露湿萤火,便进入金秋,满城丹桂满城甜了。
进入中秋,蝉感觉到树身变凉,再难引吭高歌。蝉出于泥土,日出前登高而蜕污秽之壳,饮风吸露,在树荫之间吟清素之声。此时寒蝉鸣声渐杳。待树身再凉,蝉就会坠于树下枯叶,重归泥土,“送尽行人又送秋”。
露白月微明,天凉景物清。草头珠颗冷,楼角玉钩生。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夜衾香有思,秋簟冷无情。梦短眠频觉,宵长起暂行。烛凝临晓影,虫怨欲寒声。槿老花先尽,莲凋子始成。四时无了日,何用叹衰荣。
——白居易
李白写白露都好,比如”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秋露白如玉,团团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更美。王建的”深夜宫殿门不锁,白露滿山山叶坠”,也好。
早起秋日悬清光,已经感觉到凉入衣袖的清爽了。秋是六气十八候渐进的过程,秋气十八变,一气换一种景象。立秋后五天才凉风至,再五天,草尖上就会覆滿白露了。秋气为白,故天色会越变越浅,地气会越变越浓,大地因此才成为调色板。天地将肃,就要给神界的亲人们送寒衣了。
中秋后,盲风至,雁南飞。盲风名称是秦人所用,盲本是失明,用到风上,是”疾风知劲草”中的疾风。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问题是,古人说,白露后与寒露后两个节气,有两种大雁南飞。不同的雁种,吕不韦却说,白露后飞的叫鸿雁,寒露后飞的叫候雁;又说,白露后飞来的是父母,寒露后飞来的是它们的子女。
仲秋八月
文/朱伟
八月
南宋洪适的八月词:“紫莼浮绿水。细鳞巨口鲈鱼美。画舫问渔篙暂舣。欣然喜。金齑顷刻尝珍珠。涌雾驱云天似洗。静看星斗迎蟾桂。枕棹眠蓑清不睡。无名利。谁人分得逍遥意。
洪适官至右丞相。这首诗描写他归隐后泛舟江上的心境。莼是莼菜,李贺诗句“手牵苔絮长莼花”是夏天的景象,现在秋风起,张翰当年就因思莼羹鲈鱼脍。脍就是细切的生鱼肉。他当时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紫莼是韦庄用过的:“鹿巾藜杖葛衣轻,雨歇池边晚吹清。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鳞红稻紫莼羹。”舣轻舟,“舣”是停靠。金齑出自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八和羹”的记载——“熟粟黄。谚曰:金齑玉脍。桔皮多则不美,故加粟黄,取其金色,又益味甜。”后来的“金齑玉脍”就变成江南佳味了:“取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脍,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也。”齑是菜、肉末。
我喜欢“枕棹眠蓑清不睡”句。李贺有“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闲”,非常美。椒是花椒树。“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棹是桨,泛指船;蓑是蓑衣,联想到杜牧诗“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就有意思了。
采莲曲
仲秋时节,“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采莲时节了。采莲诗中,名声最大是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荷花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在。”其意境其实来自粱元帝的“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全诗开头是“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小家碧玉就出自此。
而采莲曲的初创是简文帝,根在他这首“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莲疏藕折香风起。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其中所用桂棹兰桡又出自《楚辞·九歌》中的“桂棹兮兰枻,断冰兮积雪”,枻是楫,“莞尔一笑,鼓枻而去”,多洒脱美。所以,中华文化中之诗意美是代代相袭而来。我是特别喜欢简文帝,他还有采莲曲:“晚日照空矶,采莲水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唐诗从六朝诗发展而来,李白的采莲曲其实远好于王昌龄:“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踯躅空断肠。”简文帝比他雅多了。
玉簪花
一到仲秋气凉,秋虫鸣阶声中,窗下阴处,玉簪花就冰姿如出新沐,风玉簪簪,幽独地开在墙根,含情而待人,飘散出幽香浓甜。“坐近幽阑,喷清香玉簪花绽”,这是元朝白朴《梧桐雨》中的戏文。
玉簪是首饰,《广群花谱》里的记载,因为汉武帝宠李夫人,取玉簪搔头,后宫都效仿,此花名便取自此。而东晋葛洪本来在《西京杂记》中的记载是:“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都用玉,玉价倍贵焉。”她因此也被喻为美人:“分明有箇玉簪,花底暗舀新凉。”
李渔对此花的点评是“花之极贱而可贵者,玉簪是也,插入妇人髻中,孰真孰假,几不能辨,乃闺阁中必需之物(其实是想象,玉簪花软,插髻是不可能的)。然留之非摘,点缀篱间,亦似美人之遗,呼作‘江皋玉佩’,谁曰不可?”其实,玉簪花开后即谢,残花萎靡在身,并无所遗簪样的。
咏玉簪花诗好些的大约是罗隐的“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若非月姐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阿谁”是何人。我其实喜欢明朝李东阳的“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
用以秋供倒雅:一瓶秋水玉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