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从何而来?
古来人们都把容易犯傻的人称作“二百五”,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有以下三种来源:
(一)
从前有一个书生,虽然经过多少年的寒窗苦读,最后只是考中了一个秀才。怀才不遇的他,无奈之下只好匆匆成家。成家之后,媳妇给他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在他媳妇生老大的时候他还期望自己仕途能成功,于是给老大起名“成事”;等他媳妇生老二的时候,他有些心灰意冷,于是给老二起名“败事”。
过了几年,两个儿子都到了学认字的年龄,他整日的在家里教孩子识字读书。日子过得也挺有意思的。
一日他正在教两个孩子认字,中途有点事需要出去办一下。临走前,他告诉媳妇:老大要让他抄写三百字,老二抄写二百字。回来他检查。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他媳妇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二)
在古代的货币中十两银子算一锭,五百两算一封,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半封”和“半疯”谐音,有傻里傻气的意思。于是“二百五”后来就成了容易犯傻的人的代名词。
(三)
这个来历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有关,当时苏秦特别有名也树敌甚多。后来苏秦在齐国不明不白的被人暗杀了。齐王感念他是一名难得的人才,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帮苏秦报仇:他把苏秦的头颅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三日,并发出榜文说,齐王早想除掉苏秦,只是没有机会,在此把苏秦头颅悬挂于此,为的是找出杀掉苏秦的刺客,然后重赏,加官进爵,并赏赐黄金千两。
后来果然有人揭榜,来领赏而且一来就是四个。齐王把他们叫过来说,你们四个一起来的,那谁是功臣,这千两黄金该赏给谁呀?岂料这四人异口同声说:刺杀苏秦的事情就是我们四个一起干的,请大王分给我们每个人黄金二百五十两。齐王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当即
传令: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