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吒吒
“夜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听了一年的“鼠吱吱”,明天就该看“牛吒吒”了。
唐代文学家元稹有一首《田家词》,开头的两句便是“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说的是天气久旱无雨,土地十分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吒吒”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在田里爬行,牛蹄碰击到坚硬的土块时,发出了“趵趵”的声响……
形容牛叫声的象声词是“哞哞”,“吒吒”则是形容牛喘气的声音,据说牛如果发出低沉粗犷叫声,一般都是有了什么特别的事情,而喘息声或许才是终日劳碌的牛们经常发出的声响。虽然人们都喜欢看到牛昂首长“哞”,而现实之中,更多的则是看见牛在低头“吒吒”。但凡提及到“牛”,联想到的便是“劳累”、“辛苦”、“勤恳”之类的词语,似乎“牛”就是天生的劳碌命。
牛,或许真的很“牛”。“伏牛昂首志当远,不待扬鞭自奋蹄”,人们都喜欢牛昂首抬头的样子,因为那象征着希望,象征着财富,象征着未来。虽然以“牛斗”泛指广淼星空,形容气魄宏大(气吞牛斗),但那是“牵牛星”;以“牛刀”比喻大材器(牛刀小试),但那是宰牛刀;以“汗牛”形容著述或藏书极多,但那是牛在做苦力……,更多的与“牛”相关的词汇似乎都和“穷困”、“愚钝”等相关。用乱麻和草编织成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称之为“牛衣”,行动迟缓或进展极慢称之为“牛步”,出身微贱或从事劳作称之为“饭牛”……,至于“牛头马面”、“牛鬼蛇神”、“屠所牛羊”、“牛黄狗宝”、“对牛弹琴”、“土牛木马”之类,似乎都不什么褒义之词。
牛,或许真的很“牛”。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牛的诗词,“抵触隆曦,日耕百放。往来修直,植乃禾黍”(唐代柳宗元《牛赋》),“渴饮颍水流,饿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唐代刘叉《代牛言》);“耸肩抵尾乍依偎,横去斜奔忽分散。荒坡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岛立”(唐代陆归蒙《牧牛歌》);“晓牧侵星大暑天,昼寻芳草绿荫眠。春牛不使冲残日,归来黄昏饮小川”(宋代黄庶《咏牛歌》);“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宋代梅尧臣《耕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代李纲《病牛》);而明代高启的《牧牛词》,短短一诗中就用了十个“牛”字,“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只是这些诗词之中,说是咏牛的境遇,却是喻人的辛劳。
牛,或许真的很“牛”。“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因为是牛能耕地,才创造出了大地。有一个关于人的寿命的寓言故事,说是人所活的岁数之中有三十年是减去了牛的岁数而增加过来的,因此人生中便有了三十年“当牛做马”的一段岁月。牛的辛勤,牛的辛苦,牛的任劳任怨,牛的砥砺前行,或许就是“牛”与生俱来的使命。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早出晚归,披霜冒露,水里泥里,风中雨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拉不尽的犁耙,耕不完的田地。牛的一生,就是辛劳的象征,而与“牛”同样地辛劳了一生的人们,此时此刻,迎来了又一个“牛”年。
恭贺新春!嗨皮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