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时尚>时事新闻>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

来源:金玉米 编辑:红酒 时间:2011-07-03

   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每天按时作5次礼拜,信守自己的生活哲学和道德准则。1965年8月他从军事学院毕业,1966年被派往英国某装甲兵无线电通讯学院学习,回国后任通讯兵团上尉副官。同年9月1日,年仅27岁的卡扎菲和其他年轻的自由军官们发动革命,一举拿下首都的黎波里和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兵不血刃的占领了王宫、电台、兵营、邮局等要害部门,以一次著名的不流血政变,推翻了伊德利斯王朝,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卡扎菲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晋升为上校。1970年1月兼任总理和国防部长,1971年6月任利比亚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主席。1977年3月2日更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同时宣布解散革命指挥委员会和内阁,改组政府机构,设立全国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自任全国人民大会总秘书,相当于国家主席。1979年3月他宣布放弃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9.1革命领导人”名义,实际上仍是利比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
   卡扎菲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他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他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的民族主义者一样,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种种罪行耳闻目睹,早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憎恨的种子,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胜利也感到欢欣鼓舞。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继而挫败了英、法、以联合发动的侵略战争;1958年,伊拉克民族主义者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费萨尔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阿尔及利亚人民抗击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节节胜利......这一切都使年轻的卡扎菲受到鼓舞,得到启发,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意识和感情在觉醒、在高涨,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大一统”思想和运动的坚决支持者。卡扎菲以纳赛尔为榜样,在他执政的第二年,就下令英国、美国、意大利撤出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和军事人员,使利比亚人民扬眉吐气,精神振奋。  
卡扎菲为阿拉伯国家统一做的努力
   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虽然算不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国家,但占有重要地位。卡扎菲自1969年执政至今,曾10多次试图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统一或联合,但都没有成功。1969年12月27日,利比亚、埃及、苏丹签署了《的黎波里宪章》,决定成立一个松散的联盟,1970年11月27日,叙利亚加入了这一联盟,后来苏丹退出,联盟名存实亡。     1971年4月,埃、利、叙发表《班加西宣言》,成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后来建立联邦的工作陷于停顿。
   1972年8月2日,卡扎菲与萨达特签署了《利、埃合并宣言》,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74年1月12日,卡扎菲和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宣布利、突合并,两天后,布尔吉巴收回原来的主张,并解除了积极主张和策划这一“合并”的外长职务。    1978年1月6日,利比亚与摩洛哥签署“阿拉伯非洲联盟协定”,1984年8月13日,摩洛哥哈桑二世宣布废除该协定。    1988年6月7日,卡扎菲在阿拉伯首脑特别会议上,提出建立“阿拉伯联邦”方案,1989年1月,卡扎菲又提出与苏丹、乍得、尼日尔、马里等,建立“马格里布联盟”,后又提出组成“海岸联邦”,包括索马里、吉布提、也门和阿曼等国......这些方案均未实现。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人的失利和以色列建国,使阿拉伯国家的统一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巴勒斯坦的前途和以色列的存亡,所以这一问题又引起国际上的极大关注。第三世界人民希望阿拉伯人团结起来,打败以色列,使巴勒斯坦人民恢复自己失去的国土和权力。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希望阿拉伯国家分裂,彼此间的裂缝越大越好,以达到分而治之和实际控制的目的,占据阿拉伯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控制和实际享有阿拉伯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确保以色列的存在和扩张野心得以实现。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也是50年来阿拉伯各国之间,阿拉伯国家内部社会各阶层之间,阿拉伯国家与欧美的关系之间的一个重要矛盾和冲突焦点。埃及总统纳赛尔为此奋斗终生,他追求的阿拉伯统一的目标没有实现,报恨终生。卡扎菲也为此奋斗几十年,始终没有成功。

虔诚的穆斯林
   卡扎菲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执政后提出在利比亚要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和原本精神。革命前,利比亚原是酒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现在已禁止酿酒和出售酒类。卡扎菲认为伊斯兰教是宗教信仰,也是一场社会革命,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放着一本《古兰经》,《古兰经》对他的思想起着决定性影响,他认为伊斯兰教“使人类得到真知和正义”,“只有伊斯兰教才能引向社会主义”。
   卡扎菲坚持每天按时作礼拜,就是在国外访问期间也不间断。为消除西方文化的影响,1973年卡扎菲提出了“文化革命”的口号。一声令下,革命群众“关闭了的黎波里的夜总会、酒吧、妓院等色情场所,关闭了所有西方国家在利比亚设立的文化中心,并将所有用西方文字书写的招牌、路牌和各种标记,一律改用阿拉伯文书写。在大学里,学生起来造反,批斗“反动学术权威”;到电台夺权,改名为“人民革命电台”;“扫四旧”把一大批西洋乐器清抄出家门,在的黎波里市中心绿色广场“付之一炬”;利比亚海关对入境旅客行李严加检查,防止精神污染“渗透”,一时海关检查处堆满了被没收的西方书刊杂志和各种画册等。而卡扎菲本人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坚持伊斯兰生活准则,生活十分俭朴,不奢侈,不铺张,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喝任何高级饮料,喜欢喝矿泉水和骆驼奶,他的家至今仍在兵营里。

朴素的生活
   1986年4月15日,被美国飞机轰炸的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住宅,是一幢很普通的两层楼房,没有任何豪华的装饰和家具。卡扎菲出身贫苦牧民,保持游牧民族的本色,至今喜欢住帐篷,在帐篷里办公和回见客人,遇到疑难问题,常一个人跑到沙漠帐篷里里群索居,静心思考,祈求灵感。他的工作作风也很独特,为了改革政府间行政部门的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他曾亲自指挥部队,把政府大楼各办公室的椅子统统搬掉,以免这些官员把时间浪费在和咖啡和看报纸上。  
利比亚人民的生活
   卡扎菲非常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和教育,他用巨额的石油美元收入,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民用住宅、交通设施有很大改善,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公路四通八达,水电供应充分,全国实行免费医疗,遇有疑难病症,经医务部门批准,到国外就医,费用全部报销。     利比亚人目前的生活水平,在非洲国家中来看,是令人羡慕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令人注目的,全国目前在校学生有150万人,占全国人口1/3,其中15万人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在10多所大学就读,细算一下,利比亚大学生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相当高。卡扎菲在革命的道路上,也走过不少弯路,经过反思,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从1982年起,他开始逐步调整内外政策,改变了过去单枪匹马,四面出击的做法,努力改善同东、西方国家的关系,把发展同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利比亚对外关系的重点。同时,在对内关系方面,改变了过去一些偏激的做法,努力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言论和行动自由;在经济方面,纠正了“国有化”过程中某些“极左”的措施,采取有限的开放政策,逐步改变过去国家控制过严的现象,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三种所有制,鼓励兴办合作合伙企业,严禁雇佣剥削关系,允许私人经商和从事服务行业,开放农贸市场,调动了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过去时常萧条,物质匮乏的现象已大大缓解,虽然1992年4月15日联合国对利比亚实行禁飞,给利比亚人民制造了许多困难和麻烦,但到过利比亚的人,都可以看到利比亚目前秩序安定,经济生活井然有序。  
利比亚的“大河调水工程 ”
   利比亚人少地多,国土虽多为沙漠,但盛产石油,畜牧业和农业都不错,种植业如橄榄树也发展良好,沿着地中海海岸线,东西绵延数百公里都是橄榄树,每年产的橄榄用不完,许多掉下来烂在地里。目前,利比亚正在执行“大河调水工程”,将南部数千公里以外的大沙漠的深层地下水,通过封闭的大口径管道输送到北部人口稠密区和农业区。该工程是利比亚人民的骄傲,被誉为“20世纪最大的水利工程”和“世界第八奇迹”等,工程耗资100亿美元,“工程完成以后可增加灌溉土地15.5万公顷,可供300万头羊、50万头牛饮水,使利比亚粮食生产自给有余”。  
言论
   1848年8月28日,卡扎菲亲自为“大河调水工程”工程奠基,他在将话中说:“我们要让那些只知道飞机的轰鸣声和军舰大炮爆炸的暴君们,听一听我们现代文明建设者的声音,听一听伟大阿拉伯民族的声音,这个民族建造了金字塔,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建造了马里卜水坝......这些都是屹立在阿拉伯土地上的世界奇迹,伟大的人工河处于阿拉伯祖国的心脏地区,它是由阿拉伯民族建造的”。他还说:“我们的语言是水声的语言,它也是捍卫水的声音,捍卫阿拉伯人民前途的声音,阿拉伯人民战胜了沙漠,也战胜了帝国主义主义。而帝国主义主义国家常用的语言威胁、封锁、抵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艾滋病和癌症。”1982年8月31日,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讲话中,阐述了水源的严重性,以说明利比亚“人工河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意义,指出阿拉伯民族正面临水的危机,灾难既将来临,使阿拉伯民族面临毁灭的威胁,因为水源正在枯竭,而人口不断增长,再找不到新的水源。远古时代,阿拉伯半岛上人类的大迁徙,就是因为缺水造成的。由于同样的原因,这样的大迁徙还会发生”。随后,卡扎菲用数字一一列举了目前阿拉伯国家缺水的情况,他的结论是“在中东地区因为争夺水源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河流上游国家和下游国家的战争迹象已经现露出来”。他还警告说:“历史上的文明国家都是因为水源枯竭而毁灭的。”卡扎菲的话是有道理的,也是高瞻远瞩的,可是听得进去的人寥寥无几。现在中东地区为争夺土地打得头破血流,而争夺来的土地如果没有水源,就毫无意义和价值。于是为争夺水源又是一番厮杀,先争夺地上水,后争地下水,就像今天争夺地层深处的石油资源一样。 

 


艰苦的童年
   卡扎菲全名为穆阿迈勒 卡扎菲,1942年4月15日出生于利比亚锡而特地区一个游牧民的羊皮帐篷里,是虔诚的穆斯林,属贝都因阿拉伯人的卡扎兹法部落。“卡扎菲”一词即由“卡扎兹法”一词衍生的,意为“卡扎兹法部落的人”。该部落曾是利比亚人民反抗土耳其人统治和意大利殖民统治的主要力量之一。卡扎菲的祖父、父亲、叔叔等,都参加过反对意大利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祖父是烈士,父亲坐过牢,在战场上受过伤,卡扎菲的幼年是在贝都因人的帐篷里度过的,卡扎菲是家中的独生子,他有3个姐姐。虽然他很受父母的疼爱,但在一个贫苦牧民家里,他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放过羊,种过地,后来父亲送他到私塾里背诵《古兰经》,10岁上学,学校在锡尔特,离家较远,他家境贫寒,交不起住宿费,晚上就睡在清真寺里。  
在班加西军事学院
   1956~1961年,他在塞卜哈上中学,生活条件仍然十分艰苦,住在破旧土屋里,刮起风来,尘土飞扬,艰苦的条件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也造就了他的雄心壮志,他下定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于利比亚祖国和人民。他十分崇拜埃及总统纳赛尔,积极拥护和支持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大一统思想和主张,1961年因参加中学生的秘密组织和上街游行示威,被警方传讯后又被校方除名。卡扎菲来到西北部的米苏拉塔,认为“学军事是进行革命的唯一途径”,遂投笔从戎,于1963年,进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军事,他喜欢读书,在校其间,阅读了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哲学书籍,也读了有关欧洲和中国历史的书籍,对古今的东西方历史和思想都有所了解。在军事学院,与志同道合者创立“自由军官组织”,要求志士同仁勤奋学习,坚定伊斯兰教信仰,履行各项宗教功课,严于律己,成为道德 *** 行的楷模,他从不喝酒,不抽烟、不近女色。  
执政

 

下一篇:利比亚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