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十大兵书
1、《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期孙武著,82篇,图9卷,今存13篇,被称为“兵经”。
2、《孙膑兵法》:战国时齐国孙膑作,亦称《齐孙子》。89篇,图4卷。
3、《吴子》: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6篇。
4、《六韬》:战国时作品,传说为吕尚作,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5、《慰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作,共31篇,今存5卷,共24篇。
6、《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本仅有5篇。
7、《太白阴经》:唐代李筌作,共10卷。
8、《虎衿经》:宋代许洞写,20卷,共120篇。
9、《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写,共18卷,每篇附图说,是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
10、《练兵实记》:戚继光在蕲镇练兵时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虽称不上是兵书专著,但其中却记述列国军事行动(包括战争)有483次之多,在某种意义上,《左传》被看作春秋时的军事史。
《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慰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对问》的统称。
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军事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孙膑兵法》、《吴子》、《慰缭子》、《司马法》、《六韬》、《公孙鞅》、《儿良》、《魏公子》等。
战国诸子著作中有很多专门论兵的篇章,西汉初期的刘歆在编《七略》时就曾把《墨子》、《管子》、《荀子》等十家直接列入兵书类。
秦、汉兵书见诸著录的有40余部,绝大多数已失传,价值最大的是《三略》和《淮南子》中论兵要篇《军略训》,以及晁错的《言兵事疏》、赵充国的《屯田制羌疏》、王符的《潜夫论》。
《兵略》:作者司马彪,西晋初期人,史书明确记载其著有《兵略》一书,但原书已佚失。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曾引用了五段《兵略》里的文字;唐朝的徐坚在《初学记》里留下了两段文字;宋朝《太平御览》里保留了一段,现共存八段文字。
隋、唐时兵书非常之多,《隋书·经籍志》著录隋以前兵书133部;《旧唐书·经籍志》兵书类著录兵书45部、289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兵书23部、60部、319卷,但其中大多数已失传了,保留下来的主要有:《李卫公对问》、《太白阴经》、《长短经》和《通典·兵典》。
宋朝的兵书有100多部,虽大多佚失,但现存的也非常之多,主要的有:《虎铃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守城录》、《历代兵制》、《美芹十论》、《酌古论》、《百战奇法》等。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兵书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时期,仅明代著述、汇整校注的兵书既有400余部,其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阵纪》、《投笔肤谈》、《续武经总要》、《读史方舆纪要》等,都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
《虎铃经》为北宋前期许洞所著,前10卷论述了用兵问题,对《孙子》和《太白阴经》的思想作了发挥。后10卷主要讲述八卦占星云等。
《武经总要》是我国古代官修的第一部军事类书,曾公亮与丁度受命编写,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成书,共40卷,分前后两集。
《何博士备论》是北宋何去非所撰的一部兵书,原书28篇,现存26篇。此书通过对战国至五代的兴废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的评述,阐述军事思想。
《守城录》是南宋陈规与汤涛(‘涛’应为‘王’字旁)所著,这是一部论述城邑防御的专著。
《历代兵制》是南宋陈傅良所著,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兵制的专著,其内容“上溯成周乡遂之法及春秋秦汉唐以来历代兵制之得失,于宋代言之尤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给宋孝宗的奏文。《美芹十论》分《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十论。
《酌古论》是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陈亮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部军事著作,其通过对19位历史人物用兵作战的经验教训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军事思想。
《百战奇法》可能成书于宋末,其作者已不可详考,这是一部以《武经七书》等古代兵法为理论依据,条分缕析,归纳百条,以五代之前战例为佐证编撰而成的兵书。
《纪效新书》系明抗倭名将戚继光所撰,全书有卷首和正文18卷,近8万字,附图250余幅。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继《纪效新书》之后的又一部兵书,全书有正集9卷,杂集6卷,约10万余字,附图近60幅。
《阵纪》是明代何良臣撰写的一部有关军队选练和作战的兵书,全书4卷,23类,66篇,针对明代军事上的实际情况,结合历代用兵得失,论述了治军、用兵的原则,发展了《孙子》、《吴子》、《慰缭子》等古代兵书中的思想。
《投笔肤谈》是明代之作,署名‘西湖逸士’,似为何守法所撰,全书上下两卷,“仿孙子之遗旨”,分列13篇。
《续武经总要》是明代中期关于阵法的一部兵书,公8卷,前7卷为赵本学所著《韬钤内外篇》(共阐明39种阵法),后1卷是赵本学的学生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的《韬钤续篇》又名《剑经》。
《读史方舆纪要》系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撰写,该书亦史亦地,而着眼于用兵,兼具军事历史、军事地理特色。公元1692年(康熙31年)左右完成,全书合为18部,分为130卷,附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份,洋洋280余万字,作者穷毕生之力方成此巨著,为后世所重。
《武备志》是明朝人茅元仪所著,共200余万字,240多卷,内容丰富,涉及面甚详,尤其记载火器的种类就有180多种,有水、陆攻守用的,有飞行器式的,有地雷式的,投掷式的,甚至还有一种慢炮,有初级的“定时”装置。地雷类火器是明代发明的,《武备志》中记载有这类火器10多种。
《登坛必究》是王鸣鹤的著作,100多万字,共分72类,分类甚细,论列甚详。
《筹海图编》是郑若曾所著,全书30余万字,收录172幅图,可谓一代海防之集大成者。
《武备志》和《登坛必究》都是大型的军事类书籍,除了这些外,论述火药、火器技术及在火器条件下车营编组和战术运用的著作有《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车营扣答合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