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文物
青瓷兽形尊——魏晋青瓷的代表作
西晋(265-316年)
高27.9厘米
1976年江苏省宜兴市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整体造型颇似渔民所用的渔篓,器底刻有“东州”二字。棕色胎,通体内外遍施青灰通体内外遍施青灰色釉,釉质细腻光洁,晶莹滋润。肩腹部两侧各塑有三只横桥形耳,呈品字形排列,可穿系绳索以提携。腹壁堆塑一神兽,兽口含珠,下有绳索状的四肢。后脊背有五处角状突起,表示丛丛鬃毛,兽身双翼、翎毛则以简单的线条勾勒,突出了兽首、脚爪、后脊等部位。
魏晋时期中国青瓷有很大发展,以动物造型的瓷器大量出现,此尊胎质精良,釉层均匀润泽,造型奇特,融实用与观赏性于一体,代表了魏晋青瓷的最高水平。
鎏金银壶在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651年)文物中极为罕见,对研究萨珊工艺美术、萨珊与罗马关系、波斯与中国关系都有重要价值。
鎏金银壶 萨珊王朝器物。1983年出土于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通高37.5厘米,重1.5公斤。高长身,卵形腹,细颈、鸭嘴形流,圆形底座,弯曲 两端成羊头,顶端铸1人头,高鼻戴圆形帽。壶身腹部锤 一周突起的3组6人男女图象,一组为裸体,似表现英俊战士得到女子爱慕情景。银壶造型别致精美,属波斯萨珊王朝手工艺精品,与萨珊同类器物不同,具有农厚的罗马风格。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胡乐飘飘
唐(618-907年)高6.7、口径7.4、足径4.4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杯为银质,纹饰鎏金。呈八棱形,环形柄。柄上焊接两个相背的深目高鼻、长胡须的胡人头像。杯的式样来自西域粟特地区。杯身分为八区,每面饰有一个人物形象,均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四人分别执排箫、小铙、洞箫、曲颈琵琶乐器,余四人抱壶、捧杯或作舞蹈状。胡人奏胡乐、跳胡舞,不免让人由此重温那个“胡乐飘飘”的唐都景象。
唐(公元618年-9O7年)
口径15.3厘米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何家村唐代窖藏动物纹多瓣银盘之一。关于这件银盘中的动物形象,有翼牛、独角兽、飞廉等说法,总之都是想象动物。飞廉是中国神话中的风神。关于这件银盘的制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8世纪中叶。但它是输人品还是中国的仿制品抑或已经华化的工艺品,学术界说法不一。
错银铜牛灯——早期环保灯
东汉(25-220年)
高46厘米
江苏省邗江县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这件已经成为南京博物院标志的错银铜牛灯,整件器物作牛驮灯盏的造型,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伫立状的黄牛,好像是一头神牛驮着光明来到了人间。最值得称颂的是烟道的设计。烟道为一弧形圆管,由牛首顶部向上生出,接连于灯盖顶端的中央,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可将燃灯时产生的烟炱溶于牛腹的水中。这种防空气污染的设计,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西方的油灯,直至15世纪才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一千五百多年。
胡人乐舞纹瓷扁壶——胡腾醉舞筋骨柔
北齐(550—577年)
高20厘米
1971年河南省安阳市洪河屯范粹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扁壶用作水壶或酒壶。形体扁圆,上窄下宽。 肩部有两个用来穿绳携带的圆孔,肩与颈部交接处饰一周西亚常见的联珠纹。腹部两面模印“胡人乐舞”图案:中间一人在莲花座上翩翩起舞,右边一人吹笛,一人作拍打状;左边一人弹奏琵琶,一人双手击钹。五人皆高鼻深目,穿窄袖广衫,戴胡帽,足蹬靴。舞者所表演的正是后来流行于中土的“胡腾舞”。
胡腾舞源于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随丝绸之路上的胡商传入中国。此壶造型仿西北少数民族的皮囊水具,装饰则富中亚、西亚色彩,采用中土特有的瓷器表现,集内地、西北少数民族和中亚、西亚文化于一身,是研究南北朝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物证。
嵌宝石金项链——九岁公主的最爱
隋大业四年(608年)
长43厘米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条金项链是北周皇太后给其外孙女李静训的赏赐物,颇具波斯艺术风格,非常精美奢华。项链由28枚金丝球串联而成,每枚金丝球上镶嵌着10粒珍珠。上端装有金扣环,环钩中间嵌有深蓝色宝石,上刻驯鹿,两侧各有一嵌青金石的方形金饰。下端圆形金饰内镶嵌红玛瑙等珠宝,两旁各有一菱形和环形金饰,内嵌青金石珠。最下端悬挂一颗卵形透明无色的垂珠,质地奇特。
北朝 (386—581年)
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董家村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随葬明器。骑马乐俑手中持有乐器。乐俑双手一前一后,握一管状乐器,但所持器形不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