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那些古钱币上的文字
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56个民族通用的汉字,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字既包括正在使用的文字,也包括古代各民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一些文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文字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对于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少数民族文字,我们要了解其写法、读法和意义,只能通过一些历史文物来对其认知。而少数民族古钱币作为承载文字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我们留下了了解和触摸这些文字的珍贵实物资料。通过研究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少数民族古文字钱币,可以建立起一个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以下我们通过一些古代的铸币对这些古文字做一些了解。
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这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是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作为官方文字在整个元朝版图内广泛使用,一直沿用到北元时期,后渐消亡。其字母多数采用藏文字母,自左向右按音节直行书写。八思巴文大元通宝折十型大钱,是较为常见的民族文字古钱币之一,元至大二年铸造,存世量大,版式繁多。因为市场价格只有几百元,所以被藏家们所青睐。元代八思巴文钱币除了大元通宝之外,还有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至正通宝背文等。
满文

满文,是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所创制的(无圈点老满文)。1632年改进为圈点新满文,后在全国普遍使用,成为清朝的“国语”。清朝灭亡以后,使用渐少。满文是全音素文字,由上至下竖写,由左至右排列。古钱币私下鉴定:陈总 138 1620 5530(V)
西夏文

西夏文,又称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属表意文字。由西夏王朝党项族建立并使用。西夏国灭后,西夏文仍继续使用,元代称为河西字,明初曾刻印过西夏文经卷,明中叶还镌刻过西夏文石幢,使用时间长达四五百年。西夏文一字一音,字形方正,基本笔画与汉字相同,文字结构也采用类似汉字“六书”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近现代以来,因识者寥寥,被称为“天书”。
契丹文,属于古南蒙语,是辽代创立的少数民族文字。契丹曾有两套文字:一套是在公元920年于阿保机统治下创立的“大字”,属于非组合文字;另一套是创立于公元924年的“小字”,其特点是可由不同的部件组合成较大的字。契丹大字和汉字的书写方式类似,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些大字是直接假借汉字,如:一、二、三、五、十、百、皇帝、国等。还有一些大字是将汉字改造字型、增减笔划的仿造字。目前发现的契丹大字约有1000多个。而契丹小字与契丹大字并行于契丹国中,使用的人多为中国东北部的契丹贵族。进入金代以后,女真人也沿用了契丹字。1194年,金朝宣布废除契丹字以后,这种文字逐渐走向消亡。
粟特文

粟特文,又称窣利文,是古代窣利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用以记录当时流行于中亚及中国西北部的商业语言——窣利语,也用于书写宗教文献,其中尤以佛经为多。这种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同波斯语和古和阗语关系密切。创制年代不详,现存最古的铭文为公元2世纪至3世纪,南北朝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约在公元11世纪消亡。
龟兹文

龟兹文,是用印度婆罗米字母斜体书写,所代表的语言为“吐火罗语”。龟兹文的创制年代不详,现存文献多属于唐代,为中亚婆罗米字母的变体。20世纪初在新疆曾发现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两种印欧语系语言文字,在词汇和语法上差异不大,一般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所发现的残卷年代约在隋朝至唐朝前期之间(公元7世纪至8世纪)。现已没有任何民族使用这种语言,当年流行地区估计就是焉耆和库车。古钱币私下评估:陈总 138 1620 5530(V)
回鹘文

回鹘文,是维吾尔族先民回鹘人公元8世纪时用粟特文(即窣利文)字母创制的拼音文字。公元9世纪时在高昌国得到广泛使用。公元13世纪至15世纪是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先后在新疆地区使用了800多年,创制年代不详。行文方式早期从右到左横写,后期大多竖写。
察合台文
察合台文,又叫老维吾尔文,为公元13世纪以后形成的畏兀儿(维吾尔)等突厥部落使用的文字。后来演化为现代阿拉伯字母形式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这种文字使用时间比较长,行文时自右向左横写,自上而下排列,词不连写。
佉卢文

佉卢文,是佉卢虱咤文的简称,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音节字母组成的文字。行文时自右向左横书,词连写,音节间无空格,有合体,行文中没有音调符号。公元2世纪至4世纪在新疆于阗、鄯善地区通行,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有文书、契约、信牍、钱币、佛经等千余种。
女真文
女真文,是女真族(满族的先民)文字,公元1115年建立国号为“金”的区域性政权。据史料记载女真文有大小两种,公元1119年,颁行女真大字,是在仿照汉字的契丹文基础上创制的,并在金、元、明三代使用,后传到朝鲜。《女真语言文字研究》一书中介绍:公元1138年,颁行女真小字,但至今没有发现这种文字,它的形式结构和使用情况都不清楚,而且现存的女真文文献资料很有限。因此一般说来,传世女真文只有一种,大多数为表意字,少数为表音字。金王朝覆灭以后,女真文书籍散失殆尽。东北女真人沿用女真文到明朝前期。女真文大钱,折十型,金代铸造,包浆温润,四字钱文未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它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此钱应为仅存的孤品。古钱币私下交易:陈总 138 1620 553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