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布币怎么鉴定真伪?

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即将现身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的这枚武阳“三孔布”,通长60毫米,腰宽30毫米,重13克,属于大型布,为老生坑传世品。其文字清晰,古钱币鉴定156378-47680铜质微红。面、背周沿有边廓,浇口在首部,合范较为准确,铸造精美。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阳”字左右两边分距较大,与“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势。背面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字体稍倾斜。

战国时期布币现在拍卖价值如何?怎么鉴定真伪?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三孔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三孔布”堪称中国古泉第二泉,是“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中的第二珍。形同圆首布、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

战国时期布币应该从哪些方面鉴别真伪
从时代背景上鉴定战国时期布币进一步广泛使用。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货币的改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只要没有改朝换代,基本上货币都在继续使用。布币在种类上基本上还是以空首布、平首布以及殊布等为主.从地域上鉴定。

制造年代: 秦材 料: 铜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