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中的龙形象(二)
5 春秋时期玉器中的龙形象
多见于璜形器,两端作对称的龙首,也有一端为龙首的。也见于玉璧、玉玦、玉牌等。中间往往是曲折盘绕的龙首纹,纹饰多用阴刻线。
春秋晚期出现s形龙形佩。

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春秋时期属西虢国管辖

出土于山西省闻喜县上郭55墓地春秋时期属晋国管辖

江苏馆藏的春秋时期龙纹玉璜

山西馆藏的春秋时期龙纹玉璜

春秋时期龙纹开始变形
6 战国玉器中的龙形象
战国时期的龙形象特点:
1、龙纹造型大多为片状,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2、躯干很长,蜿蜒曲折,呈s形。
3、身躯呈s形者,头部似马头。头部细长,张口,中晚期龙虎口型相似,均为大张口。眼睛有圆形带稍、菱形、腰圆形几种。
4、龙身上装饰云谷相杂纹,谷纹或连线谷纹,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或二字纹等。也有素面。
5、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
6、也见走兽式龙纹。


7 汉代玉器中的龙形象
不再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S”形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璜形佩、韘形佩、铺首等器形上。并且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其特点为:
1、身似四足兽形或随器体而变形。

龙形玉璧、玉辅首
2、龙头头长,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眼多呈杏核状,眼梢加长,角呈勾云状,位于耳后。

3、一般四足,无爪;随器体变形者四肢不明显。

4、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8 魏晋南北朝玉器中的龙形象
此期龙纹,身躯短小、肥胖。肥腿,关节处有弯状腿毛,厚掌利爪。躯干上刻细鳞纹,鳞片细小清晰。尾似虎尾。双角,眼睛往往用重叠的线纹表现。

南北朝时期的白玉透雕龙纹鲜卑头,长9.5厘米,宽6.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9 唐代玉器中的龙形象
中国传统的龙的完美形象大致形成于唐代。唐龙为后来的龙纹造型奠定了基础。强盛的唐代基本上完成了中国龙的形象,它们千姿百态,或升腾,或静卧。

其特点为:
1、龙头上的嘴特别开阔,基本占整个头部的2/3,嘴角超过眼角。上唇形状有时如梳子。龙发基本上都是一小撮状,呈向后飘拂状。
2、腹部有一条如蛇腹的装饰带;背上有时有火焰状的龙鳍。龙尾如蛇尾。
3、龙腿刚劲有力,后腿较为粗大,胯骨弯曲度较强,表现其肌肉发达,动态感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