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中华陶瓷极简史

来源:金玉米 编辑:豪宅 时间:2019-05-15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华文明对瓷器的发明和利用可以追溯至距今八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中国人的一生中没有陶瓷的身影是不完整的,那么,在陶瓷伴你走到今天的过程中它都经历过那些事呢?
 
 
 
  1 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这一时期非常的重要,萌芽,并登上历史舞台,但后人对其知之甚少。
 
  新石器时代都是陶器,最早的中国瓷器出现在商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国陶器宛如半成品的泥坯烧干烧硬了一样,长时间受潮的话表面还会一层层的脱落,制作粗糙,器形不均,毕竟是制作水平摆在哪里的,所以也是没办法的事。
 
  制作方法大概就是在一些草编或竹编的器具表面涂满黏土之后进行烧制的。
 
  因为烧制的水平低下,粗糙不堪,所以在商代以前的中国陶瓷都被称为是“原始瓷”,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据考古资料表明:
 
  1.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址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和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2.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器,并且成为了贵族们的新宠,所以陶瓷还暂时没有占据正宫的位置,主要的还是民用的较多,多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东西。
 
  
 
  2 夏商周:萌芽期,原始青瓷
 
  代表就是商朝殷虚遗址,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都有,陶器上的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出现了带有少量釉质的硬陶器,釉色青绿中带有褐黄,是石英、黏土、长石等溶解不完全所致。
 
  而胎质也比之前的更硬,多呈现出灰白色,与一些常见的青砖的颜色比较接近,也是种像模像样的“原始青瓷”。
 
  在应用上也开始各种走俏,日用、建筑、殉葬、祭祀等等都有。
 
  政治统治阶级上也开始对制陶工作予以重视,出现权利阶级的高水平定制款,开始走进统治者们的圈子,但是当时的王公贵族们还是比较钟爱青铜器,日常生活还是以青铜器为主。
 
 
  
 
  3 秦汉:都是早期瓷器,并且出现独领风骚者
 
  秦汉时期的陶瓷器开始出现用作建筑的情况,比如砖头、瓦片、瓦当等,甚至还有一些水利系统的地下水管和建隧道的矿砖也在这时候出现,以规避木头易腐烂、开裂、虫蛀等等的问题——这也就是秦代的“天下第一宫”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之所以没有完整遗存的原因。
 
 
 
  当然,也有朋友可能听他的另外一个朋友说阿房宫是被项羽烧的,而另一个则说《项羽本纪》里边并没有提及项羽烧掉阿房宫,遗址也没有烧过的痕迹——先不管项羽烧没烧,木质结构的建筑都不可能保存到现在。
 
  秦汉时期的陶瓷一大特色就是重纹饰,将我国的文化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瓦当则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变化很多。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动物纹等等都有,而且极具时代特色。
 
 
 
  这时候的一个独领风骚的典型代表自然就是兵马俑,与真人无异不说,还各具形态,神色兼备。
 
  兵马俑的制作打多是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就是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烧。
 
  到了汉代经过一番创新,出现了铅釉陶胎质薄,颜色漂亮。东汉再接再厉,又发明出了青瓷,釉质硬,器形美。
 
  这一时期的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4 隋唐:真正瓷器时代的来临
 
  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30余年的时间,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着它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京杭大运河一样,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存在。
 
  隋朝的陶瓷烧制有了新的突破,不但青瓷烧造更好,白瓷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比如贴花。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开始脱茧蜕变,直至长到饱满成熟,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陶与瓷也正式分道扬镳,更注重陶瓷的内质白润与坚硬,如果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则会被认定为最佳的。
 
  并且出现了专业的瓷窑,唐代在陶瓷历史上最出名的地方也在于出现了像是越窑、邢窑这样的专业瓷窑,开始烧出真正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陶瓷品来
 
  1.越窑:位于浙江绍兴,主造青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2.邢窑:位于河北省邢台,主造白瓷。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至于唐代的当家产品当然是唐三彩,闻名海内外。
 
  色彩亮丽,主色就只有三个颜色,黄、绿、青三色铅釉。
 
  虽然它叫唐三彩,但不一定是件唐三彩就都同时具备这三个颜色,类名而已。唐三彩分布于长安、洛阳两地,长安的称西窑,洛阳的称东窑。它的主要作用是陪葬,不仅是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是如此,是当时社会的时髦做法。
 
  最广为喜爱的就是唐三彩中的马俑,栩栩如生,姿态万千,所展现出的人物性格迥异分明,收藏价值很高,是我国陶瓷中的典范之作
 
 
 
 
 
  5 五代十国:玩神秘
 
  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唐朝国势日衰,因此中国的版图上就开始出现各种军阀割据的局面。
 
  因为政局的动荡不堪,所以直至后来分裂成为五代十国期间,各种政界的神秘传说现象边传染至民间的各行各业之间,其中陶瓷业就是这样的。
 
  有两个比较有名的瓷窑,柴窑和秘色窑:
 
  1.柴窑:後周世宗时期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可略知其制作精美,传世很少,到现在都成了一个传说一样的存在。
 
  据说民国时期,宣统皇帝袁世凯的大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曾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器,可见其珍贵。
 
  2.秘色窑:一个比柴窑更加神秘的瓷窑,简直如同某神秘的地下组织,江湖上有太多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说,因此也被人称为瓷器中的“千古绝唱”!它是越窑的发展,一脉相承下来,血统纯正,身份显贵,所以所制瓷器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简直要突破天际。
 
 
 
唐 秘色八棱净水瓶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6 宋代:巅峰时期,五大名窑突破天际
 
  宋代审美延续着晚唐的内容与盛唐审美相比,表现出了另一种对美的追求。如果说盛唐审美表现出一种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景象,那么宋代则展现出审美中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姿态。
 
 
 
  盛唐的整个审美就像朝气蓬勃,恣意汪洋的青春青年形象,而宋代就像一位历经沧桑,闲庭信步的中年成熟人士。“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尽管没有唐诗的大气磅礴,却小而精巧,与日常生活也更为亲切贴近。
 
 
 
  “词境”的创造,通过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或事物的白描来表现,从而也就使被描绘的对象,事物更带有主观上浓厚细腻的情感色调。这才是两宋时期更为典型的审美音调。
 
 
 
  与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相吻合的,在美学理论上突显出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晚唐司空图的《诗品》里讲“尽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就是要求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和韵味。这不正是讲究“妙悟”和“镜花水月”的禅境诗意吗?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完全继承了这一美学趣味。其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泽厚把这种“妙悟”和“镜花水月”的禅境诗意审美特点归纳为一个字:淡。
 
 
 
  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品中主张雄浑的美,把它放在首列。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这已然是盛唐之后当时整个时代的文艺思潮的反映。到南宋的严羽虽也以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为诗中的皇冠。但是自晚唐北宋以来历史的潮流使他更着重讲究韵味,更重视艺术创作中的含蓄,冲淡的韵味。
 
 
 
  那些虽为陶匠烧造,却供文人士大夫所用的官窑瓷炉那样,讲究的是细腻、单纯高雅,它与唐三彩的艳丽迥然不同。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一个规律性的共同倾向,追求韵味和淡雅成了当时的审美风尚。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一直对外表不做过多的雕琢,追求内在本质美,视为更高的艺术体现。苏轼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艺术作品工艺作品应该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现“美”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格调高雅的理想美。
 
 
 
  玉的美,即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宋代青瓷特别是官窑的瓷器北宋的汝窑南宋的官窑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更符合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冲淡的光彩,这种光彩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在南宋官窑中粉青螭耳弦纹炉那种淡雅的玉之感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玉的美,即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宋代青瓷特别是官窑的瓷器北宋的汝窑南宋的官窑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更符合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冲淡的光彩,这种光彩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在南宋官窑中粉青螭耳弦纹炉那种淡雅的玉之感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器身上适当出现的横向起线,一方面阻挡厚釉产生的流淌,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裂纹装饰过多而产生的破碎感。更将炉身按等比数分割成渐变状的三部分。从而加强器皿横向张力基调,提升视觉诱导,相反相成加强整体雄健的气势以及心理上的对比平衡作用。
 

 
  不同于两晋香炉的那种幽玄的格调始终让人有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也不同于三彩薰炉的雍容华贵,孤傲在上的不可攀登感。宋官窑的瓷炉始终像宋词那样古典韵味,细腻淡雅,平易近人。这不正是词里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心境吗?这不正是《诗品》追求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那种难以捕捉,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意趣,心绪和韵味吗?
 
  这是中国瓷器的真正巅峰时期,五大名窑突破天际。
 
  宋瓷享誉世界一直是以一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样子存在着,是真真正正的突破天际的至强时期。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尺寸:高6.7cm 深3.5cm 口纵16.4cm 口横23cm 底纵12.9cm 底横19.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广被世人所知。
 
  极工尽料,形态优美,制作精良,高雅俊秀,超前之未及,空后人之未有,真正的做到了“神品”和“天工不及”。
 
 
 
宋 汝窑青瓷椭圆小洗   高2.7cm深2.1cm口纵9.8cm 口横14.2cm 底径4.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河南省临汝县,著名青瓷窑,宋元明清的宫中御用之器都从这里烧制,以玛瑙为釉,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似玉非玉而胜玉”之美妙。
 
  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高10.1cm-10.5cm 深7.6cm 口径15.9-16.2cm 足径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而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被称为章氏窑,龙泉窑。
 
 
 
  定窑: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瓷窑。分北定和南定,也是因为宋室南迁的原因,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就称为南定。
 
 
 
 
  钧窑: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釉具五色,艳丽绝伦,所产钧瓷被称为“国之瑰宝”
 
 
 
  宋代各种美学事业鼎盛空前,所以陶瓷也是给力的不行,除了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7 元代:青花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到了现在更被称为瓷都,但是实则是假货的集中营,名不副实。
 
 
 
 
  很多人说起青花瓷,都先要说元代,甚至干脆叫成是元青花,这是有原因的:
 
  1.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甚至还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是恶鬼的颜色,是元青花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人们这一认知。
 
  2.元青花的艺术成分最高,制作最精良,尤其是依其单独的色调却能勾画出无数层次来,将对青花的绘画艺术推向了巅峰。
 
  青花瓷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之后再进行烧制而成的,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8 明代:开始走上另外的一条路
 
  明前和明后世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前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审美风格和创作风格来:明代以前多青瓷,明代以后多白瓷。
 
  而景德镇也随这这种改变正式崛起,一直延续明清两代至今,可谓长盛不衰。
 
 
 
  窑址也都开始偏向于集中在景德镇;
 
  绘画则偏向于彩绘,名噪天下的万历彩登场;
 
  瓷胎也开始向更薄、更白、更细的方向发展;
  
  落款也趋于多元化,什么年代、堂号、人名、封号等等都有。
 
 
 
  明代最久负盛名的瓷器莫过于德化瓷,制瓷手法之精妙使人惊为天人。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两个比较有名的青花变种,青花釉里红和斗彩。
 
  青花釉里红是青花和釉里红的搭配混合,也有一些比较有新意的创作,但还是囿于青花的装作思路较多,其突破并不大。
 
 
 
 
 
  9 清朝,又一次直上云霄的中兴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加上康、雍、乾三代的努力,使得中国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又迎来了一波新的春天,创造出无数水准极高的陶瓷品来,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凡的一笔,也有人称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笔。
 
  清代民窑遍地开花,所以中国的陶瓷在解决内需上已经有了盈余,于是清代前期的陶瓷主要用于出口外销,民间的正常贸易就能搞定。
 
  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之后,外销的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开始被被允许用五百石以上船只来做出洋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美洲、东南亚、马来西亚、欧洲等世界各地都遍布着中国的陶瓷销售。
 
 
 
  皇室贵族以使用中国富丽堂皇的瓷器成为互相之间的对比夸耀之本,成为一种贵族间的盛行之风。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所以就造成了民窑的东西虽多,但是并不精细的局面。
 
  其三个最佳代表:
 
  1.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以釉上蓝彩取而代之明代的釉下青花,加之黑彩作装饰,因此比明代的彩色更丰富,而且由于烧成温度较高,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江湖上尽是关于它的野闻传说。
 
  2.粉彩:雍正时期的粉彩最有成就,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所以也称为软彩;采用白粉扑底成立体状再加色彩,并染成浓淡明暗层次,清新透彻,温润平实,深具工笔花鸟之意味及浓厚的装饰性。
 
  3.珐琅彩:乾隆盛世的代表作,有不少秀丽精巧作品。后来更是极工尽料,不惜成本,追求创意,综合各种工艺技法,运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种素材的产品也很多。
 
 
 
  10 近现代:被人带着走
 
  自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陶瓷器就开始走下坡路,而且再也没有回过头来。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日本瓷器的崛起和欧洲瓷器的不断发展,我国制瓷业渐渐进一步的走向了衰落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制瓷业堪称衰败,时局动荡,很多名窑受牵连停产,制作工艺失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主导下,传统的制瓷业开始复苏。
 
  以瓷都景德镇为代表的新中国制瓷业才开始苏醒和进一步发展,一些名窑中断了一段时期后,也获得了新生。
 
  各种省级、国家级重点项目再度上马,中国的瓷业又开始再度出现了欲百花争艳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对于我们来说,是梦回大唐;是再临大宋;或是又见康乾盛世……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