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古代陶瓷碗的13种造型

来源:金玉米 编辑:豪宅 时间:2019-05-24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留传千年的古训,对于用来盛放食物的碗当然也是重中之重。作为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

中华文化对碗的要求几近苛刻,从新石器时代一路演进,不同时期的瓷碗,其形状、釉水、纹饰有着明显的差别,随着时代文化的变化而改变、制作技术的不断优化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时代文化。

那么从古到今对国人如斯重要的瓷碗到底有过哪些样式呢?都是写什么样子的呢?

1、笠式碗,又叫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平底碗,又称实足碗,常见于东汉至唐器,呈直口,弧腹,平底。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此种样式的碗从出现一直沿用到唐,期间各朝代大体碗形不变,在一些地方的处理上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2、四出碗,在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四出碗实质就是一种模仿一种花瓣制作的碗。

3、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口作花瓣式。

4、玉璧底碗,在唐中、晚期的时候比较流行。因碗足是玉璧的形状而得名,中心内凹,足圈较宽。玉璧底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邢窑、定窑、越窑、长沙窑等都有烧造玉璧底碗。

5、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

6、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常见于宋、明时期,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造型独特。

7、卧足碗,在金代开始流行,样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8、高足碗,又称靶碗,有中空足封闭底印和不封底两种。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较之略大。元、明、清三代较为流行,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9、鸡心碗,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

10、攒碗,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如攒盘一般,是以分割成数件的碗相子组合起来的礼器。先为大碗,后民间次以小碗,渐次而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攒碗。

11、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12、净水碗,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

13、盖碗,是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朝。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

以上这些碗的样式都是从最原始的碗一步一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样式,有创新的样式,也有沿袭旧样而稍加修改的。不管怎么说,这些碗的样式的变化都是当时朝代文化、经济的映射,反映着各朝各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对待最基础餐具的生活态度。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