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上的龙纹究竟是几爪?
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红山文化出土的第一龙一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龙纹是祖先崇拜的图腾,传承到现今,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漆器、绘画、瓷器等几乎是所有的器物上。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清
青花云龙纹梅瓶 元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夔龙期、应龙期、黄龙期、回归期。
矾红彩云龙纹杯、碟 清康熙
龙的形象从瓷器诞生就出现在了瓷器上,一直到现在未曾断绝。那么瓷器上的龙纹不是一呈不变的,每个时代甚至是每个朝代,龙纹都会有不同之处,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中国瓷器龙纹的演变来予以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凤等珍禽异兽所组成的花纹带便被用于印在瓷器的肩部;在堆塑罐上堆贴龙以及其他一些珍禽异兽,这在当时是一种审美的时尚。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
六朝时期,龙普遍成鳄鱼的形态神态凶猛;到唐朝时期,龙的形象渐渐有了生气,跟一般动物差不多,没有神圣威严的气势。五代到宋辽时期,还是继承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基本上仍是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在此期间,龙纹并不多见于瓷器器物上。
玉云龙纹炉 宋
宋代时期,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此类龙纹大多出现在定窑印花器物上,龙凤纹在宫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印花云龙纹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蓝釉白龙纹盘 元
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犹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图二为明代宣德朝所制作的青花葵口盘的局部特写,整体风格显得颇为稳重。而这种眼镜眼、翘嘴唇、平额头、风车爪及成束往前飘的毛发,正是明代龙纹的最大特征,不过,到了明代嘉靖时期以后,青花龙纹在绘画技法的改变下又有一些变化。
清康熙
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征。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
上图龙纹绘于黄绿彩盘的内底处,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龙首作张口咆啸状,眼睛略微凸出,额头向上隆起,下巴长如戽斗,头上的毛发蓬松散乱,身上的鳞片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五爪张开成「四加一」的形式,犹如鸡爪一般,四肢关节毛短少,成为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清嘉庆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然而,到了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如图五所示的龙纹,此龙绘于光绪朝青花龙纹盖碗的内底,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