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颐和园之景•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 工艺美术家张松茂将颐和园的精华,倾注于彩盘[昆明湖]中,生动地再现了这古代皇家宫苑的秀美静谧,使蓝天碧海、园林建筑皆融为一件艺术精品。且让我们与 游湖客结伴,同赏美不胜收的景致。皇家所修筑之颐和园里的昆明湖,经扩大后,浑似一块晶莹的碧玉,而湖中更有南湖岛及其十七孔桥。岛上有一座供奉龙王的庙 宇;据说祭奉神祗可保佑昆明湖波平浪静。在布局上,张松茂大师独具匠心,安排画舫在前景,而置寺庙与其上,巧妙地构成了寺庙俯看和守望着微波的形象,同时 也点处了颐和园建筑中最呕心沥血造出的特色,即是在局限上的空间里展现辽阔的天地。在整体构图上,张松茂大师将画舫置于下方,十七孔桥及南湖岛置于左上 方、及玉泉山塔置于右方,即完全统摄宫苑秀美、建筑精巧的外观,同时也充分捕捉其宽广,无拘无束的格调。彩盘[ 昆明湖] 的构图,饶有深意:画面的中心仅是湖水,如此,则鉴赏者的注意力,不会单一集中于个别景致,却扩展至颐和园的全景,张松茂大师精心勾画呈现的全景,所给予 我们视觉艺术上的美感,绝非任何局部景致可达致。他以神来之笔,让有幸亲睹皇家宫苑的游客所深感身受。昆明湖畔秀雅怡人,颐和园的一景一物,在在都有清幽 神境,引人遐思,可想而知,当年皇帝多么乐于在此休憩。张松茂大师在[中国颐和园之景]瓷盘最后一集的绘画里,再次臻至美学的极致。当观赏者欣赏画中前景 的传杨垂柳之际,似乎也化身为期间的游湖客,沉醉于颐和园独具的祥宁,静谧里。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 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中国颐和园之景•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十七孔桥] 在彩盘[十七孔桥]里,工艺美术家张松茂描绘了壮丽的十七孔桥,这座桥被誉为[湖上的彩虹],它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十七孔桥看似奇妙的浮在波平如镜的昆 明湖上,实则连接了陆地与湖中的一座小岛,岛上供着一座传说能保风平浪静的寺庙。当乾隆皇帝大规模地修建颐和园时,他会下旨扩建昆明湖,并因冀望长生不 老,刻意建了一座小岛,代表传说中神仙居住的蓬莱仙岛,岛上并肩有供奉龙王的寺庙,以便献上祭品,请龙王守护湖面波平浪静。十七孔桥堂皇地伸延至岛上,它 展现了一个自然景观所赋予的典雅气派及不需渲染得优美,同时也表现了乾隆年间建筑师及工匠严禁有序的筹划,设计和建造。当然,还是天上丽质的魅力,使十七 孔桥及其四周的景色,如此别具风采。这幅风景所呈现的优雅和谐及纯朴的美丽,再在巧夺天工。由于桥上的十七个弧洞,以及湖上的小岛,皆是一沙一石由人工建 造,人们不仅对十七孔桥叹为观止,并且也一致认为十七孔桥是湖上的彩虹、天然的瑰宝。同时,甚至面对如斯静谧的景致,自然也乐见风平浪静了。张松茂大师在 为[中国颐和园之景]系列所绘制的最新的一个瓷盘里,将十七孔桥的神妙、优雅及独特,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色彩运用方面,他以别致而微淡的海绿色及暗灰色画 桥,使之与波平如镜的湖面、和附近苍绿色的树木,及浅褐色的枝丫相得益彰。张松茂使用相近的色调,为人工的建筑和天然的风景敷色,为二者制造一种视觉上的 对称,促使艺术与自然分界朦胧,进而使二者合为而一。张松茂大师绘制的[十七孔桥],使人几乎察觉不出自然与艺术的分界---正如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拉 近了人工与天然的距离。直到今天,当我们看到神仙居住的岛及建筑壮观的桥,我们仍然觉得它横跨了人间与仙境的鸿沟。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 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中国颐和园之景•大戏台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大戏楼] 在彩盘 [大戏楼]中,工艺美术家张松茂通过描绘帝王家族看戏行乐的主要场所——[大戏楼],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颐和园内的生活场面。大戏楼建于一八九一年,是慈禧 太后重修颐和园计划中的一部份,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是慈禧太后穷奢极欲的心愿。大戏楼高二十一米,分上下三层,台宽十七米,是当时中国[三大戏楼]之一,也 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大戏楼与现代舞台不同,它是一座独立建筑,立于观众席之外,观众站在大戏楼之外看戏,什么是戏,甚么是生活?一时难以分辨,好像现实与 遐想的墙桓也已拆除,过路的行人也可以一睹王族贵戚的神秘世界。 [大戏楼]画盘布局巧妙,妙不可言,巧妙地构思把观众的注意力从舞台上的帝后双双观看歌舞的戏情引到前景中慈禧太后坐在观众席上欣赏的戏中戏场面。这里, 画家所采用的是艺术和现实柔和在一起的传统国画手法,是以描绘当年颐和园内的生活场面,究竟戏止于何时?现实始终何时?真真假假,何须分辨?颐和园中的建 筑无一不是珍品,无一不是对美好大自然的歌颂。在这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游园金梦。张松茂大师融艺术与现实之中的手法引入入胜,令人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 他所创造的意境超出了瓷盘范围,又令人遐想:瓷盘的边缘有如舞台帷幕卷起,给人以身临观众席看戏的幻觉。这样,瓷盘欣赏人也不由产生融艺术与现实为一体的 朦胧画意,何谓艺术?何谓现实?欲变以忘言。舞台上演出的不再是画面上唯一的戏剧,慈禧太后也成了彩盘欣赏人眼中剧情内容之一。颐和园中自然与艺术界线模 糊,合二为一,我们竟也感到自己成了张松茂笔下的画境之一。张松茂大师成功的再现了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寻欢作乐的戏剧场面。他把我们带回到一个奇特的地点和 年代,是我们的一欣赏帝后在人间天堂中尽情享乐的情景。大戏楼在德和园内,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 三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中国颐和园之景•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 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共绘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长廊] 工艺美术家张松茂所绘[长廊]再现了中国建筑奇观中的壮丽景象。长廊是一条连接万寿山许多殿宇的顶棚的通道。长廊是一条艺术画廊,记载着古老中国的历史。 一幅幅精描巧绘,诗情画意的画面向其中漫步的游客讲述着古代中国帝王将相的故事。长廊建于一七五零年,即乾隆十五年,全长七二八米,是中国最长的走廊。它 东起邀月门,西止十丈亭,跨越全园长度的三分之一。排云门将长廊分割成对称的东西两段。长廊的中间建有四座八角重搌小亭,供游人憇息观赏前山的奇异美景。 但是长廊最令人惊叹的地方是内外都饰有工笔重彩风景画的画梁雕栋。长廊像条花团锦簇的彩链。延万寿山南坡逶迤曲行,将昆明湖岸金碧辉煌的殿宇连在一起。当 然只有像张松茂这样的艺术大师才能在画面上捕捉住这一杰出建筑的奇妙风姿。为了尽量利用画面有限空间,张松茂选用长廊剖面的独特取景角度,齐整的朱红柱梁 在透视中逐渐变小,产生一种景深很长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了长廊设计的巧妙与和谐。张松茂在敷色上也极为精细。前景中的柱梁饰有色彩生动的花鸟草木和 传奇人物,与仕女童婢衣裙上的珠光宝色相映成趣,背景中晦明变换的苍翠松柏将廊外的自然风光融进了廊内的人工雕琢,令人赏心悦目。彩盘[长廊] 不愧为一体现中国山水书画高超技巧的佳作,再现了以往艺术大师在作画时所使用的丰富色彩和优美线条。画中还利用了虚实手法来表现结构与图画结合的透视效 果,而长廊建筑本身就体现了这种设计风格。张松茂的作品把我们带回到帝王的年代,使我们得以陶然漫步于这曾经只有帝王将相才能欣赏的人间天堂。长廊位于万 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 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共绘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中国颐和园之景•石舫
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设计十分巧妙。
[石舫] 微风轻拂,驱散了笼罩在山水幻影上的晨雾。碧波荡漾、湖光粼粼的昆明湖,湖畔的石舫——清晏舫,仿佛刚从长眠中苏醒过来。颐和园览湖之胜,且兼具庭园风 光,而[石舫]正好体现了它精巧华丽的特色,使此游览胜地堪称露天艺术画廊。[石舫] 为张松茂艺师所绘瓷盘集第一集之主题。中国传统画中的船只一般表现为扁舟一叶,漂浮于江河溪水之上,而江河溪水也往往给人以清波微浪、腾云驾雾之感。约一 个半世纪以前清朝乾隆皇帝初创颐和园时就构想建造一艘奇妙的船,目的并非用来游览浩瀚的昆明湖,而是如中国古代文人所一贯向往的,作为娱乐宴饮,吟诗作 画、凭栏远眺的场所。此乃石舫之由来。石舫之设计纯粹基于艺术本身的需求,因为一眼即可看出,它实为一个固定的建筑物,毫无航行功能可言。石舫长三十六米 (一百多英尺),全部由大理石砌成,它似乎在向游人宣称:此船非真船,仅供赏玩而已。石舫的营建确已达巧夺天工的境界。窗户镶嵌着珠宝色的窗户,甲板铺的 是细雕砖块,天花板更有华丽的雕刻。从拱形的窗洞向外望去,全园景色,美不胜收。此外,两层甲板上都设有大镜,游客可如赏画般,从画框中欣赏景物,而览颐 和园的却风景如画。身临此境之游客往往乐不思返。为此,中国工艺品公司有幸介绍工艺美术家张松茂所设计之瓷盘,将此精巧的建筑再现于帝王所爱之景德镇精美 细瓷上。张松茂之[石舫] 承传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艺术创造远胜于单纯模仿:远处树木犹如岸边云烟,平静的昆明湖水则波若软缎。石舫上下以柳叶与桃花烘托,使画面意境胜过真景。画 面下端还点缀以穿这花冠丽服的宫廷仕女,含蓄而适宜的给画面增添了历史色彩。我们要说,您如欲真正了解中国,只需仔细端详这珍品瓷盘,直至心领神会,便可 有所收获。以[石舫]瓷盘向其他民族介绍中国历史与艺术,可为最强当不过。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 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设计十分巧妙。
中国颐和园之景•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排云殿] 在[排云殿]磁盘中,艺术家张松茂矣高超的技法表现颐和园建筑的精髓。此盘为[ 中国颐和园之景]收藏家磁盘系列第三集,书画上的建筑延绵万寿山坡,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排云殿始建于一七五零年,乃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六十大寿而建。一 百多年以后被大火焚毁。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时改为今名。其典故出自晋朝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艺术家张松茂从湖对面的最佳角度取景在有限的书画中,着实表现中国建筑与园林造景的艺术。他充分利用排云殿居高临下,阳光沐浴的南方位置,使每一座楼宇的 雕栋画梁都更为璀璨辉煌。金黄色的琉璃瓦及其层出不穷的飞檐闪闪发光,烘托出排云殿的景致巧妙与舒畅协调的造型。张氏根据中国阴阳哲理,和传统上中国园林 艺术以自然景物与人工建筑相互烘托得方法,运用各种深浅不一而略带浅灰的柔和色调渲染出湖水,石径以及远处晨雾笼罩下的山林,以衬托建筑物的金碧辉煌。这 种对称的手法是张氏技巧的特征。一方面以苍劲精确的线条勾划整齐的朱红大柱、琉璃瓦以及雕梁画栋,另一方面,则以轻曳多变的线条描绘丛丛灌木、朵朵白云及 涟漪湖水。 [排云殿]绝非只是单纯的模仿实景,而是技巧娴熟地表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质。张氏作品中的工细笔法和设色的艳丽,继承了公元八世纪北宋山水画元祖李思训的 [金碧山水]画风,张氏的艺术把我们带到好几个世纪以前,帝王所专属的园林当中,使我们也能领略到这座皇家园林的绮丽景色。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 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 的建筑群体。
中国颐和园之景•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时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
玉带桥] 西南天际堆起了乌云,湖畔树影摇曳,枝叶在湖面掀起了涟漪。夏天的阵雨骤然来到,雨点打在宽大的荷叶上,清脆悦耳。旋而雨过天晴,只留下微云几抹。有人已 至,而颐和园仍在烟雾朦胧中,清寂一片。无论是春夏秋冬,佛晓日暮,不伦是阴晴雨雪,颐和园的景色总是变换无穷,无时无刻不令人赏心悦目。要说胜景中的胜 景,当推玲珑挺秀的玉带桥,这正是张松茂所绘[中国颐和园之景]瓷盘系列第二集的主题。这座御苑水面广阔,湖泊池塘多以桥做点缀,即与周围风景相互烘托, 又为之添姿增色,表现了中国园林艺术将建筑美与艺术美巧妙的结合的特点。这些精美建筑通常设在景观醒目之处,即可入美玉装点景色,又可借与饱览秀色。玉带 桥体现了上述的双重作用。它和昆明湖西堤上其他五座桥,恰如六颗明珠镶嵌在堤上桃红柳绿之间。西堤是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下令仿杭州西湖蘇地的桥景所营 建。向西远眺,玉泉山一览无遗。向东北观望,昆明湖和万寿山尽收眼底。六座桥中有四座绿柱红栏的亭台,供人凭栏赏景,但是最著名的,有人最多的仍是玉带 桥。张松茂笔下的玉带桥线条流畅优美,既显示了桥柱的精细雕工,又突出了桥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风韵。张氏的[玉带桥] 是中国山水画的光辉典范。道家主上人与自然交融。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思想正是基于这种哲学。中国古话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瓷盘[ 玉带桥]正是如此,而且呈现了中国北派园林艺术的特点,线条浑厚,色彩瑰丽,以蓝绿金黄为主,与南派的水墨渲染手法迥然不同。张松茂以其高超技巧表达了一 种超时空超自然的意境。白鹤低掠水面,沉暮迷蒙,远处堤岸隐约可见两位窈窕宫女,亭亭玉立。[玉带桥]彩盘将观赏者带回到中国古代盛世乾隆皇帝在[ 昆明湖泛舟]一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玉带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 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时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
中国颐和园之景•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谐趣园] 在颐和园的东北角,有一簇被围墙环抱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这就是谐趣园,又称[园中之园]。工艺美术家张松茂所绘制[中国颐和园之景]系列第五集就取景于谐 趣园。乾隆皇帝曾多次移驾考察祖国疆土,有一次往返于慧山脚下的华南名胜——无锡寄畅园,于是根据该园的详细图纸,命人在万寿山下仿造了一座庭园,取名 [惠山园]。后遭敌寇毁坏,一八一一年重建时得现名谐趣园,含义静心冶趣,天人合一的东方观念。张松茂大师在[谐趣园]重精心表达的正是这种人合天一的谐 趣境界。画中一汪清澈的湖水把园中的美景尽揽镜中:曲线流畅的水榭瓦顶,宛若趟水巨足的平台支柱。依依的垂柳佩一只摇曳的木蘭,几只金翅雀掠过晨风。与大 千世界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细小,静谧、细致、别具风姿,天工匠意浑然化为一体。张松茂大师用色考究:整个画面以翡翠、蓝绿等冷色为主调,背景中的色彩 伴以柔和的白色,渐渐淡入迷漫的晨雾之中。即使是瓷盘系列的常见主题——那些珠光宝气的仕女们在这里也显出依然自得的申请。她们手捻钓杆,再现了当年帝王 后妃在此取乐的情景。 [谐趣园] 的高超艺术手法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该画画面线条优美,色彩丰富,具有几世纪以来艺术大师的手笔。张氏的杰作是我们得以一窥这人间天堂的妩媚与精谧, 并把我们带回到只有帝王后妃,宫女彩娥在园中漫步的年代。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 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