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北燕文物 鸭形玻璃注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1-06-07

 

鸭形玻璃注为北燕文物, 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长20.5厘米 、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质地纯正,完整如新的鸭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装饰艺术与风格皆属罗马玻璃系统。其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也是古罗马玻璃制作的常用技术。经检验,材质更是当时中国尚不能自主生产的古罗马帝国的钠钙玻璃。可见这件鸭形玻璃注应是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传进冯氏北燕的。它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出土玻璃资料寥寥可数的情况下,鸭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现存罗马玻璃器中的瑰宝!

  相关历史

  冯素弗为十六国时期北燕天文冯跋之弟,是北燕的缔造者之一,死于415年。冯素弗墓是十六国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遗物500多件,除鸭形玻璃注外,“范阳公章”龟钮金印、“大司马章”鎏金铜印、带有锤牒佛像的金冠饰及两只鎏金木马镫都是罕见的珍品。

  冯素弗墓共出土5件玻璃器,其他四件是碗、杯、钵、和残器座,钵的残片经化学分析,是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的钠钙玻璃,因此许多学者推测,这批玻璃器可能是经由“丝绸之路”从东罗马帝国进口的。十六国时期,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关中与中原战乱频仍,商人们在传统的“丝绸之路”干道外又开辟出许多条新路。其中,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被称为“草原道”,而河套地区则是这条道路的枢纽地带,它将东北亚各政权与西域及欧洲连接起来。北燕政权所在的营州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与东罗马之间关山万重,其商业往来经由“草原道”的可能极大。许多西域商人将西方商品及文化带至营州,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至北朝末期,北燕所处营州地区已有许多西域胡人定居,他们的后代出现了发动“安史之乱”的“营州杂种胡”安禄山。

  来自异域的旷世奇珍

  鸭形玻璃注质薄透明,表面微见银绿色锈浸,以吹管法成型。体横长,形如鸭状,流如大张之鸭嘴,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成型后,采用粘贴法,用贴粘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颈部饰一周锯齿纹带,象征鸭颈的花羽,背上则装饰以玻璃液引长的细条粘出的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又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以放稳。

  如此奇特而罕见的动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根据《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墓》发掘报告的有关该墓出土的几件玻璃器描述及其线图、照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透明的深浅绿色玻璃为基本特征,以吹管法成型,器胎较薄,口是卷边,而鸭型玻璃注器型奇特,粘贴玻璃条以饰细部。而且经检验,其材质更是当时中国尚不能自主生产的钠钙玻璃。

  经文物及历史专家研究推测,这件鸭形玻璃注应该是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传进冯氏北燕的。从目前全国出土外国玻璃器数量甚少的情况可以想象,那时进口玻璃器,尤其是鸭形玻璃注这样精美产品的进口数量是有限的,故被统治者视若珍宝,秘不示人。

  众所周知,玻璃器易碎不便保存,从罗马帝国万里迢迢运到辽西,掩埋入穴1500余年仅表面浸蚀,保存如此完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显赫主人的前世渊源

  公元三世纪,东胡的一支鲜卑族慕容部崛起于辽西,至西晋末年,部族酋长慕容廆收纳汉人士族和流民,仿中原制度建立鲜卑国。337年其子慕容光称燕王,342年定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是为前燕王朝。之后慕容鲜卑进入中原,参加了各族的大混战。384年慕容垂在中山建立了后燕国,394年迁回龙城。409年,汉人冯跋在后燕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北燕国,这就是十六国时期在今辽西地区先后存在过的三个燕国。

  冯素弗墓的认定是由于墓中出土的“范阳公”、“辽西公”、“车骑大将军”、“大司马”四颗印章,《晋书·冯跋载记》里记述了冯素弗曾先后任范阳公、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辽西公等官爵,在历史上那一时期身兼这些官职而死后又能葬于北票的唯有冯素弗一人。

  据记载,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长弟,时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国的第二号统治人物。他是长乐信都人,父亲曾在西燕慕容永手下为将,慕容永灭亡,移家昌黎长谷。后燕慕容熙时任侍御小帐下督,后和冯跋等一起推翻慕容熙。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正是北燕建国不久,死时年龄约三十余岁。《十六国春秋》(《初学记》引)与《晋书·冯跋载记》记载,冯氏家于长谷,祖父“灵寝园邑”在长谷,冯跋死后也葬于“长谷陵”。西官营子位于北票县西北42华里,南距朝阳(即北燕都城龙城,又称昌黎)70余华里,地处辽宁省西部努鲁儿虎山脉大青山脚下一条自西北而东南的长达60—70里的宽长河谷地带,村东有一个自北而南的山岗叫将军山,村西有一条西官营子河,东南流经北票,注入大凌河。这里即北燕时的“长谷”,墓地在将军山东麓的台地边缘,下临一条山沟—小馒头沟,即为北燕皇族陵寝所在地“长谷陵”。

  非同凡响的制作工艺

  鸭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装饰艺术与风格等制作细节属罗马玻璃系统。特别是其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更是古罗马玻璃制作的常用技术。吹管玻璃成型法是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帝国玻璃工匠的伟大创造,是玻璃器制造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该吹管玻璃技术向东方传播尚缺文献记载,从现已出土的玻璃器判断大体在北魏时期罗马吹管玻璃术已传入我国,所制产品质量较鸭形玻璃注相距甚远。前者精致,而后者稚拙。

  《魏书》记载,北魏武帝拓跋焘时大月氏国商人来京都传授玻璃烧造技术,“铸石为五色玻璃……自此,国中琉璃始贱,亦不复珍之”。吹管玻璃成型术如何成型,历唐、宋、元、明各代至清初始有著录。根据康熙年间大学士孙廷诠《颜山杂记》记载分析鸭形玻璃注的成型过程及其工艺,离不开铁棒、管、剪刀等工具以及工匠本人练就的身、首、项、手、口的功夫,如要吹成橄榄形器身须将铁管向下,先用微气缓慢俯吹成型,再用剪刀引长,并截其口而引拗成喙形,用剪拉长另一端作尾,这几个工序都要在炉前玻璃不流不凝的条件下迅速而果断地完成。

  鸭形玻璃注的装饰主要采用贴粘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不加琢磨,全靠吹管玻璃匠的灵感和经验在焠火炉前完成这一工艺过程,当鸭形玻璃注吹成后,用玻璃液引长的细条,迅速贴粘在稍经加温的注身上,与器型相配合仍以象征手法贴成喙、翼、足等细部,另在颈部粘贴不规则的环状、锯齿条饰,在背腹部饰M、Y形粗细不等的直线或曲线等玻璃条纹饰。

  鸭形玻璃注的器形与装饰的艺术手法与风格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以象征的、概括的手法完成,其吹管、剪引、热贴等技术是极其熟练的,非出凡手,应是一位经验丰富、造诣较高的匠师完成的。在当前,在出土玻璃文物寥寥可数的情况下,鸭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现存罗马玻璃器中的瑰宝!

上一篇:唐兽首玛瑙杯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