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松泉图》

《松泉图》
作者:吴镇
年代:元
材质:纸本水墨
尺寸:纵105.3厘米,横31.7厘米
创作时间:1338年,吴镇59岁
收藏:南京博物院
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此图用秃笔勾勒树石,干墨皴擦,描绘松针则用笔尖,可看出画家的特有风格。画上有画家的自题诗:“长松兮亭亭,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午天风兮吟秋声。景幽佳兮足静赏,中有人兮眉长青。松兮泉兮何所拟,研池阴阴兮清澈底,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雷兮忽升起。”署款“至元四年夏至日,奉为子渊戏作松泉梅花道人书。”
吴镇生平多画三类题材:第一类是以渔隐为主题的山水,吴镇的渔隐主题作品在画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语言,如同我们谈仙山楼阁就想到黄公望,谈到远山空亭就想到倪瓒,而谈到渔父渔隐就必然想到吴镇;第二类是墨竹,其墨竹直追以画墨竹盛名的北宋画家文同;第三类则是松树,吴镇的山水体现的是其生命旷远野逸的清音,其墨竹则是抒发个人心境澄明的音符,而其松树则是孤洁的气概。
《松泉图》是吴镇第三类绘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这幅作品在诗书画上的协奏,也让这幅作品成为了画史上松树作品中的一幅遗世独立之作。在元代,文人画家们热衷于在绘画中题诗题字,而能够如同吴镇这般,将书法与诗作如此精巧地融入到绘画中的画家,在整个元代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乃至从整个中国绘画史的纵横维度来看,大概也只有后来的徐文长才有资格与吴镇相比。
这件作品构图奇崛,笔墨高妙,有清逸超拔之气,真正体现出吴镇傲岸而孤守的性格。《松泉图》的内容并不复杂,画面分成有节奏的三段。下端是杂树,中间是飞瀑,上面是孤松。瀑布与杂树之间用迷雾掩映,显得苍茫而幽邃。孤松由左边横向伸出,然后折而向上,并继续向左边扭曲,形成一个S形的回环之势。然后有一枝从右边直直垂下,在末端处向右边伸出若干小的枯枝。这棵松树的造型像极了吴镇墨竹画中的纤竹,这种执拗而倔强的品格正是吴镇所喜欢的,也是吴镇的自喻。画中弥漫着非常重的湿气,好像没有干透一样,无论是笔迹清晰的松针与枯枝,还是笔迹含混的烟树,都给人以湿漉漉的视觉印象。有过绘画经验的人应该清楚,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在笔墨湿润的时候往往神釆飞扬,而水分干后却大打折扣。于是如何保留住画面的湿气就成为学习中国画的人大费脑筋的事情。“湿重”是吴镇绘画的一个典型特征,他的山水画在湿重方面可遥接五代与北宋的传统,淋漓之处则与前代不遑多让。所谓“淋漓”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成一定是水墨飞溅的大泼墨,像这种保持在画面上的湿漉漉的水气就是淋漓的意味。画面下端的丛树带有显著的米家山水特征,云雾与树丛的微妙变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米友仁在《潇湘奇观图》中的表现方式,上面的孤松则有李成的面貌。在这幅作品中,吴镇将雄强与柔婉两种气质融合到一起,使得画面越发的气格不凡。
吴镇在画面上方留了很充足的题跋空间,跋曰:“长松兮亭亭,流泉兮泠泠,漱白石兮散晴雪,舞天风兮吟秋声。景幽佳兮足静赏,中有人兮眉长清。松兮泉兮何所拟,研池阴阴兮清澈底,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云兮忽飞起。”题跋的内容清逸冷峻而兼奇崛,恰与画面的气质格趣相符。与《双桧平远图》所不同的是,这件作品富有一种清逸的气质,《双桧平远图》中浑穆而整肃的力量变化为此图清奇超拔的品格。作为隐士的吴镇,更在意的是当下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象,远山太远,终究只在生命的边缘。
此幅清初收藏家孙承泽先得见沈周的临本,后来才购得真迹,并改装成横卷。乾隆时收藏家安岐晚年收藏此图,就以“松泉老人”为自己的别号。其后为庞元济收藏,现藏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