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名画--巴别塔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1-06-21
英文标题: The Tower of Babel(巴别塔)
画家名字: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
绘画类别: 宗教绘画
创作时间: 1563年
油画规格: 155cmX114cm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的《巴别塔》是勃鲁盖尔创作的同题材三个版本中的最大一幅。佛兰德斯艺术史学家卡雷尔•范•曼德(Karel van Mander,1548-1606)在1604年出版的《画家传记》中(Schilder Boeck)提到这幅画里众多令人感兴趣的细节。
这幅画取材于旧约全书的《创世纪篇》(Book of Genesis),被认为是上帝惩罚傲慢人类的一个例子:在很久之前,人类说着同一种语言, 使用着相同文字。后来人类决定建造一个通天塔--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为所有人提供住处。“Babel”一词来源于希伯来语,英文是confusion, 意思是混乱。上帝通过让不同的人群讲不同的语言来惩罚人类的自傲自大。由于不同人群彼此之间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因此通天塔工程无法完成。根据《圣约翰的启示》(Revelation of Saint John)记载,这个通天塔最终因人类的原罪而遭到毁灭。
在这幅画中,彼得•勃鲁盖尔展现了这个尚未完成的通天塔的混乱结构,诸如脚手架、踏轮驱动的起重机等建设工具以及看起来微小的人和动物都是从下向上延伸,画面显示出宽阔而遥远的地平线。塔的左后方是古城巴比伦,右前方是一条大河,这里有众多帆船满载着建筑材料到达现场。毫无疑问,勃鲁盖尔是模仿罗马斗兽场(Colosseum)的建筑构造来描绘通天塔的,他在1553年的意大利之行中看到过这个建筑。彼得•勃鲁盖尔还在画中加入了许多幽默细节,比如通天塔的一个圆拱下晾晒的衣服以及塔顶附近的云朵。
这幅画由安特卫普商人尼古拉斯•扬林克(Nicolaes Jongelinck,1517-1570)委约完成于1563年,此人是勃鲁盖尔的重要赞助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1612)后来收藏了这幅画,最终它被转移到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在师从画家、设计家和企业家彼得•范•阿尔斯特(Pieter Coecke van Aelst,1502-1550)的学徒期间, 彼得•勃鲁盖尔一定对老师的第二位妻子迈肯•费尔胡斯特(Mayken Verhulst,1518-1599)的作品非常熟悉。这位后来成为勃鲁盖尔岳母的费尔胡斯特以微型画家(minaturist)而著称,人们对她的蛋彩画和水彩画技巧也赞不绝口。因此费尔胡斯特向勃鲁盖尔传授了在服饰上的绘画技巧以及《佛兰德斯图鉴手抄本》(Flemish manuscript illumination)中的技法的传言绝非虚构。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早期传记作家并没有提及博鲁盖尔在学徒期间曾接受过微型画训练,实际上,勃鲁盖尔一直活跃于微型绘画创作中,并与诸如罗马微型画家朱利奥•克洛维奥(Giulio Clovio,1498-1578)等其他画家合作过。
勃鲁盖尔在《巴别塔》中展示的具体细节其实与《图鉴手抄本》存在着紧密联系,不仅关乎到各种对象的形状大小,而且还有图标的特征。旧约全书主题绘画早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就已经在《佛兰德斯图鉴手抄本》中得以展示,微型画家西蒙•贝宁(Simon Bening,1483-1561)也曾制作过手抄本。勃鲁盖尔很可能还使用了同时代人的制图法,比如佛兰德斯画家马库斯•杰拉德(Marcus Gerard,1520-1590)用版画制作的安特卫普地图于1562年出版,勃鲁盖尔的这幅《巴别塔》就完成于下一年。
勃鲁盖尔在画面上使用了一些古老元素,比如通天塔模仿了罗马斗兽场的结构。这里的通天塔结构作为图标符号象征着人类的傲慢和自大。勃鲁盖尔也使用了众多同时代元素,比如古城内弯曲的街道、住房、修道院、教堂和医院的塔尖、堡垒、城防装备、桥梁、河道旁的水井,还有古城外的风车等等。在通天塔底部的码头上,勃鲁盖尔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描述,比如用帆船将石头和木头运到现场,船只描述的准确程度与勃鲁盖尔曾出版的一套版画作品基本相符。在画面狭小的区域内,画家使用了微型的城市风景画,并使之成为全景画中的组成部分,借此暗示画家所在时代的文明程度。
勃鲁盖尔在画面布局和构思上肯定受到扬•范•艾克的那幅已遗失绘画的启发。此外,学者发现《巴别塔》的布局结构与扬•范•艾克创作的《圣人芭芭拉》(Saint Barbara)也有类似之处,后者在16世纪被根特的人文主义者收藏,勃鲁盖尔有可能看到过这幅作品。换句话说,扬•范•艾克的宗教绘画是勃鲁盖尔创作《巴别塔》的重要源泉,勃鲁盖尔使用扬•范•艾克的现实主义描述令人难忘,比如画中对以踏轮为驱动的起重机的描绘,引起现代人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