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宝石蓝釉地洋金彩四系小尊
清乾隆
蓝地金彩四系小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11.5cm
本品可爱怡人,造型娇巧,肩部装饰半环式四系耳,益见隽巧玲珑之姿。胎质坚致莹白,釉光滋润厚腴,通体以霁蓝为地,绘以金彩缠枝花卉纹为主题纹饰,其间装饰以回纹、如意纹和仰莲瓣纹,层次分明,毫无繁密之感。霁蓝深沉凝重,金彩绚丽夺目,且保存完好,视之富丽华贵,品格非凡。底款端正,笔力遒劲。全器上下皆精湛无比,可见匠人炉火纯青之艺,登峰造极之境,是有清一代御瓷罕有之佳品
蓝地金彩是景德镇的传统彩瓷品种,始烧于元代,盛于清朝,以沉静肃穆的霁蓝釉为地,衬托釉上金彩的富丽华贵,装饰效果格外强烈。此类小瓶器尺寸虽小,但因其做工精细,适于把玩,或可置于案头博古架,或可置于随身百宝箱,乾隆朝宫廷陈设或御用随身百宝箱中颇多此类器物,因而其档次极高,备受世人推崇。乾隆时期内府档案称之为“洋彩金花霁青”,例如清宫旧藏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八年磁胎洋彩金番花蓝地胆瓶”;另见台北故宫典藏“乾隆八年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鱼遊春水瓶”,亦为洋彩金花,肩部设四半环系带,与本件极似。乾隆一朝之中,霁蓝金彩器皿烧造不多,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清宫遗留仅见三例,其中一例与本品写款一致,使用青花款。
本品为《清档》中所载之“洋彩金花雾青”。康熙时期不仅从欧洲引进了洋彩,而且对传统古彩进行革新。时至唐英在总结传统宫廷制造彩料工艺的基础上,尝试着把金箔制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铅用以降低黄金熔点,终于制成“本金”《陶成纪事碑》记载为“洋金”。用本金制作金彩瓷器加工难度极大。明暗之色取决于金粉薄厚,而过薄易产生“脱衣”。其次用金要一笔涂成不加涂抹,水分适宜,温度适宜,方可成器,否则金呈色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黄金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