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母的各部位工艺示意图

“瓷母”本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多色彩釉大瓶”或“各色釉大瓶”。在北京故宫文物底帐中,它又被称为“乾隆款多色地青花斗彩什锦双耳大瓶”。显然,这个名字更有学术范儿。
“瓷母”是一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的大型瓷器。硕大的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十多层。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各色釉彩之间以一道金彩或青花弦纹相隔,装饰效果富有节奏感。
这些釉彩,其实每一种都不简单。以汝釉为例,汝窑为宋代五大官窑之首,创烧于北宋,但不到20年就因北宋灭亡停烧,技艺由此失传。因此,汝釉仿制难度很大。哥釉、官釉、窑变釉也都位列宋代五大官窑,由于年代久远,仿烧起来自然也都不简单。其他如青花创烧于元代,斗彩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釉彩。
在“瓷母”腹部绘有主题纹饰,是12幅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有6幅分别为“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这件各种釉彩大瓶,汇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集中体现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水平。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要先行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属于低温釉、彩,需要后烧,不可颠倒次序,否则低温釉、彩就会受到破坏。
这件瓷器“融青花、粉彩、色釉、镂雕、刻印与贴塑等不同工艺于一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誉为“集制瓷艺术之大成的盖世杰作”。而“瓷母”一语,正是出自耿先生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
“瓷母”由于器型硕大、釉彩众多、工艺复杂,因而烧造难度极高。在《国家宝藏》节目介绍中,这件“瓷母”要反复入窑烧制17次,按照理想状态下每次烧制成功率为70%计算,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仅有0.23%。按概率来看,即要烧制435个大瓶,才可能会得到一个“瓷母”。
如此小的概率,其实与“撞大运”也没有什么区别。“瓷母”能够完美地烧制出来,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