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古青铜器名难字汇总解析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1-12-15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者:马承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配图解说了殷、商、周(春秋、战国)的大量铜器(农业工具、礼器、武器及乐器、钱币等),阅读的时候为书中很多生僻字而烦恼。这些生僻字大部分都是青铜器的名称,由于今天很多器皿我们都不再使用了,所以伴随着这些器皿的名字也就成了生僻字。下面就对这些生僻字做一个简单的小汇总。

   1、銎(音 穷),斧头上装柄的孔,銎,斤斧穿也。——《说文》。具体见图中红色框。

 

    2、盉(音 和),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盉,调味也。”——《说文》,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

 

    3、镞(音 族),箭头,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汉·贾谊《过秦论》。

   4、簋(音 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簋,黍稷方器也”――《说文》。

    5、甗(音 演),是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

 

    6、敦(音 对),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

 

    7、轙(音 移),古代马车构件。马车的车衡两侧各装一件铜轙,马嘴上的缰绳分别从四个轙孔中穿过到达驾车者手中,可避免缰绳缠绕在一起。

 

    8、罍(音 雷),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9、鬲(音 力),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10、軎(音 未),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軎上有孔,用以纳辖。亦作“轊”。


    11、甑(音 赠),古代炊具,多为陶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12、箅(音 必)。所以蔽甑底者也。从竹,畀声。——《说文》。按,甑以蒸饭,底有七穿以竹席蔽之。少有见铜制。


    13、匜(音 仪),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14、匕(音 比),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

   15、觥(音 工),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

   16、觚(音 觚),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17、觯(音 只),古时饮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