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炉样币,母钱,雕母特征辨识
一,头炉样钱:
是用母钱铸造的第一批铜钱中由朝廷颁发或各省提供的符合法规标准、供铸钱机构参照的样品钱。
样钱系初铸准钱,是新铸钱中的精品,铜色符合标准,分量十足。
它是以母钱为范刻模浇铸,用传统铸造工艺做成的钱币。
其特征是大量转移了母钱身上的细节,精美度由母钱决定,币文可能与母钱的深竣相当。钱的体积和分量会略小于母钱,但会大于流通的“行用钱”。
有的样钱上呈前作鎏金处理。
二,母钱(铸母钱):
它是用祖钱(雕母钱)翻铸而成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母钱有以下特征:
1、同一般行用钱一样,都是铸造而成的,增加了识别母钱的难度。
2、由祖钱翻铸而成,较好地保留了祖钱的气韵,故质地厚重,做工较为精致,即使有一些微疵,经过修整后也完全可以铸出合格的子钱。
3、是外径和厚度稍大于常品(子钱),但略小于祖钱。
4、母钱铜质精良,也优于常品。
5、内外轮廓较为光洁,地章和币文凸面不修整,保持了满幅沙痕之铸造原貌。
6、穿内精修。往往从币背下刀,形成四出缺和带幅度的内穿壁与隆起的拔模斜度;
7、由于经过冷加工,钱面上会有锉磨的痕迹,外轮边缘精修后多为鱼脊背,令币正方面外缘直径略有差异和拔模斜度。
三,祖钱(雕母钱):
是以官钱局的雕刻工匠依据鉴定通过的钱样为范本,用优质呈金黄色的黄铜精工雕凿而成的模子。雕母只是作为翻铸母钱用,制作皆以枚计,数量极为有限,遗存极为稀少。 清代黄铜雕母,需要具备几个最基本特征:
1,钱文书相风格与流用钱一致;
2,使用材质不一定用成色好的精铜,但一定是为精练黄铜(通常为九炼至十二炼);
3,钱币无铸造痕迹,全有手工雕刻而成,雕工亦不用十全十美但雕刻痕迹可见。 所谓雕痕化尽,只是描述其精雕工艺的形容词,真正手工雕母之雕痕实际上是无法化尽的。币文文字纤细而挺括,上窄下宽。笔划很清晰,绝无粘连模糊之处。从币文立面细部观察,看钱币币文的立面上、围绕字根与地章结合部,均可见手工镂刻沟槽和横竖刻痕。
4、地章光洁平整。表面光整无砂眼铜凸,隐现铲平痕迹,但绝无地铸造痕迹。
5、穿轮处理得干净。
6、表面多作鎏金处理。 祖钱送朝廷审定合格后,由官钱局开始翻铸,第一次翻出来的钱称为铸母钱。
总体来说,清代雕母钱早期的质地、雕工优于晚期。 虽然嘉庆以后的雕母大部分比较粗糙,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精美、质优的。
不同用途的雕母存在不同质量。作为向上级机构、皇帝进呈审核用的雕母,必须是精雕细琢的大样。有的开金口、有的不开金口,甚至鎏金。
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时会做一些精美的雕母大样。留在宫内或在钱局陈列,作为档案或用作观摩样板。日后正式铸钱时使用的是另一类做工不那么讲究的雕母。
由于雕母只是作为翻铸母钱用,制作皆以枚计,数量极为有限,遗存极为稀少,故大量古泉收藏者一般皆难以亲睹或者上手真正的雕母实物。 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少误区,其中把一些母钱乃至初炉铸制质量好而字口清晰高凸之钱,误认成雕母者。当然,也有把一些故作字口高凸的赝作之币,以及机器冲压或仿古精雕而成的工艺品当成雕母者也不鲜见。
但雕母终究是雕母,再差的雕母也与众不同。认真、仔细,从铜质、雕工、书法、风格、考虑钱局、时期等因素多方面严格审定,一定能分辨出它确实是一枚雕母样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