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十大精选机制币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4-13

1.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银质样币

​1991年6月,美国加州长滩,著名东方货币收藏家顾德曼藏品拍卖会正在进行,一枚标示为“仅见”的“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 “癸卯”纪年背大坐龙银币,成为买家激情追捧的对象。这枚中国晚清银币最终以18万7千美元的惊人价格成交,当年折合人民币160多万元,是当时中国国内最高银币成交价格的十几倍以上!从此之后,这个百万级的价格保持了十几年。有趣的是,当时用天价拍得这枚银币的台湾收藏家,事后却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因为他原来准备出价到50万美元。

说到这枚俗称为“奉天一两”的银币,不能不说到奉天造币厂。 而当年的盛京机器局正是奉天造币厂乃至后来沈阳造币厂的前身。   它创办于甲午战争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二十三日动工兴建,次年六月底进行银元试铸。光绪二十六年(1900),盛京机器局的扩建已略具规模,并开始生产机铸带方孔的紫铜元。也正是这一年,在东北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沙俄帝国主义以维护俄国在华“权益”为名,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很快占领了奉天,盛京机器局也被俄军焚毁并占领。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经与俄方交涉,收回盛京机器制造局,经过一年多的整修,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正式恢复生产,出品有重七钱二分的正规龙洋和当十、当二十的铜元,这就是奉天机铸铜元的开始。

为什么要铸造这枚“奉天一两”银币,当年铸造了多少?史料上统统没有记载。但是,就在它出世后的第二年,即1904年,已经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中国收藏品展览会上公开露面,之后便匿迹数十年,二十世纪50年代初复现于香港,钱币收藏家张璜先生得到此币的图样资料,请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判定真假,马老确认此币确为真品,后被耿爱德购得。1971—1972年耿爱德藏品先后三次在美国拍卖,其大部分藏品包括这枚奉天一两被顾德曼拍得。
据称,奉天一两直径43mm,重37.1克,而台湾收藏家收藏的这枚银币,重量26.7克,直径39mm,重量和尺寸都不符合库平一两的规定,图象和文字也有出入。也许是它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破解的身世,也许是人们对真品的强烈期望,这枚钱币坐上了十大精选的头把交椅。

2.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质样币

中国流通的机制银币,是从1890年广东省造七钱二分开始的。在此之前,白银只是一种称量货币,后来虽然有了马蹄银等标重的银块,但因为各地铸造成色不一,使用仍然很不方便。清代末期,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沿海地区,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外国银币充斥市场,扰乱经济,遂奏请朝廷自铸银币,以谋抵制。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由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币,从此,中国机制银币才由广东开始流通到全中国,全国部分省份也相继跟进,设厂铸造。于是新式银元很快成为全国普遍采用的主流货币。
新式银币因为“市面行用,商民称便”,各省群起效尤,竞相设厂鼓铸,迅速在全国展开。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广东、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龙江、福建、云南、台湾等十余个省区设厂铸币。随之也出现了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银币成色重量不一,各省之间互相抵制进而流通不畅等问题。为铸币的丰厚利润所动,清廷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保留广东、湖北两地造币厂外,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同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

然而,如同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一样,“京局”也是命途多舛。1900年,北京城迎来惊天动地的庚子事变,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最后导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北京银元局还没有正式生产,就遭逢拳匪之变,又被八国联军劫掠,铸币厂房被毁,生产计划胎死腹中,仅留存少量银币存世。过了数年,清政府才改立造币总厂于天津。因此“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银币的铸造时间很短,铸额极小,留存传世者极其稀罕。
京局制造的银币共分五种面值,分别为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也有人认为,北京银元局被焚之际, 造币厂工人抢出四种由英国伯明翰造币厂雕制的钢模和几枚一角, 二角的试铸币, 后来工人将此套钢模连同几个试样币带到天津,卖给方药雨, 方药雨又售给上海大收藏家陈仁涛, 陈仁涛请上海王守谦鉴定。王守谦就用原来的钢模私铸了几套, 这样私铸了一元、五角、五分三种。1947年陈仁涛与王守谦移居香港之后, 又开了店,可能再用这些钢模再私铸几套, 因为由遗留下来的一元及二角有二种不同数目的齿边。一说是钢模后来在香港再铸时打坏了, 有一说是陈仁涛卖给中国博物馆之所有藏品包括这些钢模。
正是京局制造银币存世的稀少和它们身世的诡秘,才使它位列排行榜的第二。

3. 1898年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质样币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6月21日,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请试铸银元。获得清廷批准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湖南省向喜敦造币厂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委托代制了湖南省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两种试样币,不久湖南省造币厂奉旨停产,以后所需银元都是向湖北省银元局订购。喜敦厂留存了约十枚样币,其中三枚存放在该厂的博物馆中。二十世纪70年代另外几枚从该厂流散到海外泉家手中,台湾鸿禧美术馆收藏一枚。该币有两个版别,区别在蟠龙尾部下方,一种有三朵云,另一种只有一朵云,蟠龙的面部也有区别。目前,国内拍卖市场的拍品和各种银币图录都是有三朵云的,重量26.8克,直径40MM,这个版别是国内制作的,存世量比较大。湖南省委托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代制试样币应为只有一朵云的,存世量极罕。
4.1904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一两银质样币,背寿字
1904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重一两背寿字银质样币,排名十佳机制币的第四。关于这枚钱币的铸造原因,有人说是为庆贺慈禧60大寿,有人说是庆贺慈禧70大寿,也有人说是为庆贺光绪皇帝生日而试铸,只是因为宫廷政变,光绪帝被慈禧投入监狱,此币才未能流通。清朝人士王伍生曾记录说,康义总督下令为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制造钱币三万枚,计划将钱币作为赠礼运送至北京,但结果并未运送,三万枚钱币几乎全部被融化,仅留下十余枚作为样品封存。这种银币,耿爱德收藏两枚,一枚阳版被杰斯.彼得斯买走,至今流落在美国。另一枚阴版被顾德曼买走,于1991年送拍卖会卖出,被台湾某藏家收藏。
5.1910年(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质样币

先看看大收藏家是怎么说这枚银币的。近代著名钱币鉴藏家张璜在其《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中写道,“作者亲近中国钱币近一甲子,与此币之真品缘吝一面,虽屡经追求一真品之照片或拓片亦未能如愿,故此处暂无照片尚祈读者原谅。”张氏虽然未见真品,但是,仍给予此样币四万美元的估价,是其著作中银币的最高定价。美籍著名钱币收藏家耿爱德(E.Kann)在其《中国币图说汇考》中说:“此为一枚单独的壹元硬币(意为没有辅币),铸造于1910年,是清代云南铸造的最后一枚硬币,铸额甚少,存世罕见。”

中国钱币以干支纪年不足为奇,但注明季节则是绝无仅有。这枚银币币铭有“庚戌春季”四字,“春季”让人产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虽经多年苦苦探索,人们至今仍末发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有人从现代纪念币发行的理念上推测,认为1910年春季,云南省有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发生,时间在春季。顺藤摸瓜,还真的发现有这么一件大事。这年的4月1日(宣统二年岁次庚戌二月二十二日) ,滇越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云南省第一条铁路,长465公里,为米轨铁路(轨距1米,比全国标准轨距1.6米窄),在云南境内称“滇段”。此铁路全线以越南海防为起点,在越南境内称“越段”。自1871年提议修建,到l910年正式通车,历时三十余年。滇越铁路是人类近代史上最艰巨的工程之一,也是当时中国的第二条跨国铁路,是云南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开始,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铁路正式通车时间是该年春分(3月21日,庚戌年二月十一日)之后不久,与币面铭文“春季”吻合,以此推论,“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可能是当局为纪念此重大工程而准备,后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发行。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
这枚银币是目前海内外公认的孤品。据了解,它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即密藏于云南籍藏家之手,五十馀年间,仅以少量拓片赠送同好,供作研究之用,马定祥氏亦曾获赠一纸,并在其上钤“定祥审定”、“稀世之珍”两枚印记。唯一一枚被公认的真品首次出现是在2002年4月的拍卖会上,以人民币108.9万元的成交价格一举成为首枚价格超过百万元的中国钱币。2007年4月它再次出现在拍卖会上,以人民币319.2万元的高价成交,仅仅过了七年时间,价格就翻了三倍,成为钱币收藏界的一大传奇。
6.&1896年四川楷书(缶宝)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
1896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又称“四川楷书”,采用广东光绪元宝为范本,传言此币在国外制作。正反面均带湖北式样的花星,用楷书篆刻七钱二分字样,造型精美,存世量极少。

钱币学家研究说,光绪年间铸有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两种, 一种正面光绪元宝的宝字从 “缶”, 人称 “缶宝 ”, 乃最初之试制样币。另一种光绪元宝的宝字作简写 “尒 ”, 俗称 “尒宝”, 为后来之量产行用品, 有多种版式。在英文 《世界钱币目录》 (W orld Coins) 中, 对四川部分其记载为: “四川首座造币厂, 机器购自美国新泽西, 模具制于费城。于 1898年开工, 运转数月后关闭, 1901年再启用。”通常皆认为此币原模是成都厂刻制。而有关缶宝,早期多为推测,民国二十八年, 蒋仲川所著之 《中国金银镍币图说 》收录有 “缶宝”画像, 寥寥不足百字的简短说明: “仅得到一元、五角、二角三种, 其余两种尚无从搜罗, 是为憾事 ”, 在施嘉干《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中, 注明是 “成都厂试铸币”。张璜《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则认为 “可能在英国所造”。台北鸿禧美术馆出版的《中国近代金银币选集》,除指出系委托英国造币厂代雕, 尚说明藏品 “得自英国某雕币家遗孀之手 ”。直到1981年, 由史威尼 James Sweeny) 著作的 《伯明翰造币厂史》出版, 其书后图录中有枚 “缶宝 ”一钱四分四厘。作者说明: “伯明翰造币厂藏品室中, 虽存有此币, 但无任何证据显示其为该厂出品。”从有限的文献中, 大致可以肯定 “缶宝”系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作品, 但仍无法确认年代。曾有人以其版式、花星与广东、湖北光绪元宝相似, 怀疑系湖北银元局所作,但伯明翰造币厂除了承制广东光绪元宝 1888年 钢模外, 还承制了已知的包括江南 1896 年 、陕西 1898 年 、湖南 1898 年 、浙江 1902 年) 等省之光绪元宝。
缶宝传世者原先仅见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币及一钱四分四厘三种,  1994年大陆出现了七分二厘及三分六厘, 历经将近百年,居然凑成全套。
    7、189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三分/七钱二分银质样币,七三/七二反版
说到七三反版,不少人都会大谈特谈格雷欣法则,那就是有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这一理论是说,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收藏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其实,七三反版还没有严重到被驱逐的地步。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上奏朝廷后在广州东大门外的黄华塘选址建立“广东钱局”。造币厂动工之前,张之洞委托清廷驻英国使臣刘瑞芬在伦敦代为订购铸币机。设备总价五万两千五百英镑,约合银二十四万七千八百两,并委托伯明翰造币厂代为刻模。这枚钱币,币文出自当朝金石书法名家吴大澄之手,银币正面书光绪元宝,外以英文环绕,背面铸龙纹,外以中文环绕。这种英文、中文的配置方式与往后各省所铸的银元正好相反,故而俗称“七三反版”。张之洞在向朝廷的奏折中说,英商汇丰银行向他推销伦敦及旧金山生产的银条,因为它们比中国所生产的银条成色较高,张之洞本来打算使用中国银条,生产重七钱三分的银元,但英商建议,应该铸造七钱二分的银元,因为当时外国的银元都重七钱二分,这样便于交易。张之洞听从了英商建议,改铸七钱二分银元,但清廷因为银元设计的版式问题,没有批准。
现存七三反版、七二反版中,有一些是英国造币厂的生产的样币,七三反版样币光边的存世量约六枚、齿边约十数枚。有一些是机器运回广州后的试铸币,究竟试铸多少,已经不得而知,只是由于它们偶尔进入流通,品相参差不齐。
   七二反版,也因为重量、版式不符合市场或清政府的要求,命运跌宕起伏,存世稀少,所以能够在十佳中占据一席之地。 

  8. 1911年(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银质样币,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
清光绪末年,清政府为整治各地分散铸币而引起的币制混乱,便致力于币制的整顿与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制订《整顿圜法酌定章程》,裁并各省造币厂,设立天津造币总厂,统一铸币,收铸币权归中央。宣统二年(1910)四月,继而颁布《币制则例》,除明定铸币权统一归中央外,还详细制定了铸币的样式、单位、分量和成色。次年,天津造币总厂根据《则例》规定,正式铸造定为国币的整系列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
当时清政府聘请海外高级技师精心设计制造了这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天津造币总厂设计铸造,其中面值分别为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等。其中一元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等多种式样,进入流通领域的大清银币只有曲须龙一种。长须龙因背面龙首之须特长而得名,属于试样性质,因图案精致、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视。经审选“长须龙”版式作为恭呈御览之样币,这类呈样币大多采用金、银质材料,表示对朝廷的尊重并区别于日后的流通币。龙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图腾,又是封建王朝的象征,中国文字中“长”要比“短”好,长寿、长久,都是讨人喜爱的词语,故长须龙能在各种版式中脱颖而出,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所以长须龙被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御览样币。但新币刚试铸成功,正逢武昌起义,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存世量十分稀少,当时仅供朝廷审批或造币厂存档之用,为清代币的名誉之品。
9. 1906年(丙午)和 1907年(丁未)大清金币库平一两样币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样币一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户部天津造币厂试铸。齿边,以纯金制作,币面仅书汉文,无满文英文。因当时清政府贮存黄金量不足及金本位未立而没有发行,只试制极少数量。亦有以白色合金制样,留存至今极为珍贵。拍卖市场每有出现都有众多藏家热捧。此枚金样币珍罕之处在于其美丽深厚的光泽,底版完美无瑕,为目前所见大清金币之最佳品相之一。
关于这两种大清金币,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当年袁世凯当政时,是专门供奉给慈禧太后作为岁末赏赐用的,当时两种金币由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各铸造了一千枚。袁世凯虽有千虑,也有一失。他指使铸造的“大清金币”上面只有汉文,没有满文也没没有人们常见的英文,慈禧看后当然不高兴,就把“大清金币”否定了。 事隔不久,袁世凯也被摄政王宣布“回家养病”到河南老家“钓鱼”去了。如此一来, “大清金币”一时没了身价,是一种被“枪毙”了的货币,大家只好权当一两黄金来使用,当时北京有一家银楼叫宝源金店,在东四牌楼北大街,倒也愿意收购,为的是这种金币的用料比较讲究,纯度好,收购来后就当成金块投入化金炉,化了后再打 造首饰。这样一来,也加速了大清金币的毁失。
10.1904-05年)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铜币,试铸币
四川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机器局附设成都银元局内开铸铜元。次年,又兴建铜币厂,专铸铜元。四川省铸造的铜元,按币面上缘所铸的纪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两大体系。四川当三十铜元属于后者。  
四川当三十铜元,是未被获准发行的试铸币。未被获准铸发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当三十的币值不符户部关于铜元铸造的规定。中国的铜元,在初创阶段,各省各自为政,成色、图案参差繁杂,币制十分紊乱。清政府曾不断对币制进行整顿,力图划一。四川当三十铜 元铸于光绪三十年间,已处于“光绪元宝”铜元后期阶段。根据户部的要求,当时各省铸造铜元,须援引广东成法,成色、图案及面值以广 东省铜元为标准。广东省铜元的币值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显然,四川当三十铜元的铸造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因此,清代铸造的铜元,面值当三十者,唯有四川一家。 
    四川当三十铜元“立龙”版 和“飞龙”版各有红铜和黄铜两种,均极稀贵。上海博物馆藏有红铜“立龙”和“飞龙 ”版各一枚,前者为已故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先生捐献˙后者为罗伯昭先生捐献。
上一篇:《草龙》
下一篇:明代 仇英《汉宫春晓图》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延伸阅读: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