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王时敏《茅堂待友图》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5-23
清 王时敏 茅堂待友图
作品鉴赏
清初“四王”,如果以地域划分,可分为两支,一支是太仓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称为“娄东派”,一支是常熟的王石谷,称为“虞山派”。从尊古之风的艺术思想来看,“四王”则属于一个共同体。由于背后得到朝廷的支持、赏识,一时被视为正宗,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以渐江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和以梅清为代表的宣城画派,尽管也曾浸漫到金陵、扬州、苏州、嘉兴、松江等地,产生过不小影响,但后来渐渐被“四王”同化或消解。“四王”从表面上看仅只四人,事实上,却主导着画坛,具有绝对权威。
“四王”的领袖王时敏,上承董其昌,下启石谷、原祁以及王昱、唐岱、华鲲、王敬铭、金明吉、王学浩、温仪、赵晓、曹培源、杨晋、顾昉、徐政、蔡远、王畴等等,可谓人多势大、浩如烟海。由于王时敏的祖父王锡爵与董其昌的特殊关系,加之直到暮年方得此一孙,不免钟爱备至,而时敏资性颖异,淹雅博物,正好成为董其昌书画艺术的最理想的传承者。大师亲制画谱作为时敏临摹粉本,凡辋川、洪谷、北苑、华原、营丘诸家笔法,勾树、皴石、渲染、点厾,皆历历绘于时敏面前,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无人可及。
王时敏由于自幼即走上了摹古尊古之路,并且在理论上也把千年不易视为绘画的最高法则,他甚至在《西庐画跋》中反复强调作画须和古人一个鼻孔出气。他对富有新意的画,既感恐慌又很敌视,认为是“谬种流传”。力追古法是王时敏一直尊崇的艺术宗旨。他还以此比附唐代韩愈的文章、杜甫的诗歌“无一字无出处”。总之,王时敏厚古薄今的思想意识,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的画无不以拟仿古人为能事,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款识不是“仿董北苑”,就是“仿小米笔”,要么就是“仿倪高士”、“仿梅道人”、“仿黄大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摹仿古人笔法中,以仿黄公望最为纯熟。王时敏的摹仿水准,从形貌上说,几可逼似,即使不题款识,一看便知是某家。他师古力求比原作更规矩,更严谨,更认真,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王时敏《山水册页》,其中仿董源《夏山图》意,用笔就过于细秀圆润,而仿吴镇《溪山图》意,则圆熟有馀,苍莽不足。可见,画家的精神气质不同,笔下的视觉感受亦不尽相同。
前面提到,王时敏最擅长的,是黄公望的画法。其用笔圆润、墨法醇厚的长处就是得益于黄,《国朝画征录》记载了王时敏“于大痴墨妙,早岁即穷阃奥,晚年益臻神化。”上海博物馆所藏王时敏《山水图》轴,是他七十三岁时的作品,此时他用笔更为干松,其皴法(披麻)横点叠加,较之子久更显繁复。无独有偶,此幅《茅堂待友》图轴,同样是王时敏七十多岁时的作品,同样是仿子久笔意,同样松枯多于湿润,同样是较之早期有着明显的繁笔复墨。《茅堂待友》(水墨纸本立轴,纵124cm,横53.5cm)。王时敏的绘画多是水墨,而王鉴善作青绿设色,尤其是小青绿山水。这是叔侄二人的不同之处。
时敏喜作千岩万壑,重峦叠嶂,古木杂树,曲径幽泉,由于他功力极深,造诣非凡,有过经年累月的历练,笔墨所至,具有一种独立的美感,所谓独立,就是可供单纯欣赏而游离于内容之外。《茅堂待友》图轴出自《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图录》(P. 142,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曾由大收藏家吴湖帆、潘静淑收藏。又钤有“狄氏楚青心赏”、“楚青过眼”两印,可见其不但确真无疑,而且当属精品。此图轴完成于1666年,是年时敏七十四岁,正值“庚信文章老更成”的成熟期。
如果站在尊崇古法的立场,观照王时敏的《茅堂待友》,自然会予以极高的评价和超常的赞誉。作为典藏画品,此画体现了“四王”画风的最高水准。在复古习气日占上风,“四王”受到空前的关注和欢迎的今天,作为其领袖的王时敏,理所当然成为一个夺目的焦点,他的一笔一墨,也就显得弥足珍贵。(穆南)
作品资料
作者 王时敏
尺寸 124×53.5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666年作
著录:《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14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3月。
款识:丙午夏日画似世瞻道兄正。王时敏。
钤印:真寄(朱文)、王时敏印(白文)
鉴藏印:梅景书屋(朱文)、吴湖帆潘静淑珍藏印(朱文)、楚青过眼(白文)、潘静淑珍藏印(白文)、狄氏楚青心赏(朱文)、君立(白文)
上一篇:清 王时敏《溪山秀色图》
下一篇:清 王时敏《仿古云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