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传世山水名画赏析

《雪堂客话图》宋 夏圭 绢本设色纵28.2厘米 横42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设色画江南雪景, 笔法苍劲浑厚,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线条丢笔直皴, 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夏圭在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 笔法生动活泼, 人物、楼阁已不像马远那样工整细密, 而是信手勾画。由此可见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 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全图设色淡雅, 构图迂迥曲折, 疏密远近布置得当, 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山水十二景图》宋 夏圭 绢本设色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梧竹溪堂图》宋 夏圭 绢本设色纵23厘米 横2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纵26.8厘米 横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26.8厘米横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图》画各种不同的水波。1.缺半幅,且无图名,2.曰“洞庭风细”,3.“层波叠浪”,4.“寒塘清线”,5.“长江万顷”,6.“黄河逆流”,7.“秋水迥波”,8.“云山沧海”,9.“湖光潋滟”,10“云舒浪卷”,11.“晓日烘山”,12.“细浪漂漂”。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丰富多姿,水墨苍劲。这里选两幅。此图四字标题多是宋宁宗皇后杨氏所书。

《临流赋琴图》宋 夏圭 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画眼》中称赞夏圭的独创性:“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 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 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 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无而雄秀的景色, 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 大面积的使用空白, 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 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之状, 笔法劲健, 墨色淋漓, 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弹琴之声。

《烟岫林居图》宋 夏圭 绢本水墨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作画善于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夏圭独特风格的水墨酣畅的艺术风格。此画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

《华灯侍宴图》宋代 马远 绢本浅设色 纵125.6厘米 横 4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大斧劈皴,线条坚实而又爽朗有力。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寒香诗思图》宋 马远 纨扇 绢本设色纵25.5厘米 横25.7厘米
这是一幅构图别致意境幽远的小品山水画佳作。作为纨扇扇面,其圆形构图对创作是一种限制。此画之妙在于,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约占小半个画面的斜右下部,以浓墨钩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而与占大半个画面的远山、天空形成浓与淡、实与虚的对比,这既使圆形构图中的景物显得平稳安定,又富于变化。

《雪滩双鹭图》宋 马远 绢本浅设色 纵60厘米 横38厘米
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枝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

《水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纵26.8厘米 横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纵191.8厘米 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踏歌图》表现了劳动的场面。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

《山径春行图》宋 马远 卷 绢本设色纵27.4厘米 横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径春行图》描绘了一个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拂动衣袖,慢步行进在春天的山径上,面向远方,似乎在触景生情吟咏赞美春天的诗句。随风飘动的柳枝,雀跃嬉戏的小鸟,生机勃发的山径两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发文人此时此刻内心充满诗意的喜悦之情。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而又显得闲适恬静的画面气氛,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是对春天来临所唤起的生命之美的赞叹。

《水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26.8厘米 横第一段20.7厘米 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石溪凫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纵27厘米 横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二小字。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

《山水十二景图》宋 夏圭 绢本设色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 生卒年不详, 略晚于马远, 为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 擅画山水、人物。《图绘宝鉴》评他:“院人中画山水, 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山水十二景图》为夏氏山水十二景中残存四景中的一部分, 从画面右起分别署有“渔笛清幽”、“烟堤晚泊”二题。图卷从右端出现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荡漾, 渔舟出没。然后是浅滩湖岸、巨石峭壁, 绿树成荫。此画山石用斧劈皴, 先用水笔皴擦, 然后落墨, 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畅的效果。

《晓雪山行图》宋 马远 卷 绢本水墨纵27.6厘米 横42.9厘米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

《静听松风图》宋 马麟 绢本设色 纵226.6厘米 横110.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为南宋画院祗候。出身于绘画世家,马远之子。工书善画,宗其父笔,兼画花鸟,笔力遒劲,轩昂洒落。《静听松风图》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脚,构图有马远之风。枝干虬劲奇趣,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道骨仙风之气质,神气舒畅。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远秀润一些,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纵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

《奇峰万木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纵24.4厘米 横2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画家受“南渡四大家”的影响可谓巨大, 此画无名款,构图采用了院体山水的格式,在画面中留下大量空白,山势陡峭, 用笔劲健有力,然而远没有“南北宗”所说的剑拔弩张和生涩,因为虚实相生,反而有一种华滋秀润的湿润感。画上高峰矗立,蔚然井秀,万木林立于险峰之上,葱茏苍翠,生机无限,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山水杰作。

《玉楼春思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纵24厘米 横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水殿楼阁、渔舟、古松和江亭,本幅无名款,清代梁清标题签为王诜之作,然而将此作与王氏传世作品对照,并无多少相同之处。惟据图上小楷书“鱼游春水”一阕,词意与画意吻合,从书法风格考察,可能为宋高宗赵构以后宫廷常见的书体,故推测此画系同时代所绘,是宋代画院的佳作。画上钤有“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仙山楼阁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纵26厘米 横27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重彩画楼阁、奇峰、云树、仙人跨鹤。清代梁清标题签定为赵伯驹之作,但从画面的画法用笔和构图立意来看,却不似赵氏风格,应是民间画师的作品。图上钤有“黔宁王子王孙孙永宝之印”和梁清标等的收藏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临流赋琴图》宋 夏圭 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画眼》中称赞夏圭的独创性:“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 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 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 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无而雄秀的景色, 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 大面积的使用空白, 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 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之状, 笔法劲健, 墨色淋漓, 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弹琴之声。

《荷香消夏图》宋 马麟 卷绢本浅设色
此图卷描绘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画中以宽阔的湖面为主体,林中云雾萦绕,茅庵空落。左岸上乱石嶙峋,柳荫蔽日,树上群鸟翔集。在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轻荡,碧叶莲莲。湖的对岸,远山逶迤,柳林如烟,小桥曲折,云雾飘动如练。画中构景,平远开阔,布置简洁。画中笔法细秀,描物具体,尤其柳树变化多姿,树叶丝丝勾出,又如烟动。其用墨以淡为宗,又浓淡相间,着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静。

《万松金阙图》宋 赵伯骕 绢本青绿设色 纵27.7厘米 横1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伯骕,字希远,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孙,赵伯驹之弟。曾任和州防御使,并出使金国。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上与兄齐名,风格亦相似。其青绿山水在唐代大青绿画法的基础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画家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绿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既“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作了一种介乎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万松金阙图》画春山茂林、苍松白云,山巅微露,琼楼金阙,烟波浩渺,旭日东升,景色分外清丽。

《捕鱼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3厘米 横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以院画为主,李唐的大斧劈皴, 马、夏的刚性,梁楷的大泼墨却不似一般院画写实。南宋国势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或心在庙堂, 或志在疆场, 故将完美的大自然置若罔闻,或只剪取一角, 或仅略取半边,愈到后来, 愈是直抒胸中的怨气、怒气,草草数笔,纵横涂抹,极少作真实的细部描写和刻画。《捕鱼图》虽然还不是大笔皴擦,却也并非刻意描绘远山近景。画中苍松偏安一隅,渔民在浩淼的江际捕鱼,频繁起网下罾,一派忙碌景象。

《雪溪乘兴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2.2厘米 横23.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两人乘船游历雪溪,兴之所至, 大有酣畅淋漓之感。画上山势并不陡峭,只是因为白雪皑皑,积雪掩映,绵延的山脉显得分外妖娆, 而与知己荡舟在清冷却能激起狂热激情的雪溪上,真可谓人生一大享受。此画无名款,但设色淡雅,较一般的院体画,多了几分雅致和清幽。绘画技法也纯熟无比,是南宋山水画中的上乘之作。

《盘车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0.9厘米 横4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作者名款及钤印,裱边有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梁清标的藏印二方。“盘车图”题材常见于传统绘画作品,通常描写人力、畜力车辆行进出盘曲的山路间,或运粮、运货,或载人涉渡。此图描绘盘曲艰险的山间栈道上,脚夫们赶着黄牛驾车奋力上坡。向屋后眺望,林木尽头是无数的山峦烟岫。图中以苍浑粗括的笔墨勾勒山峰树石,风格沉郁,山石的画法受郭熙的影响,是宋人无款画中的杰作。

《丝纶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83.2厘米 横3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在苍苍茫茫的山林中,几位女子正在纶丝,两个天真的幼童则在嬉戏游玩,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掩映在山林中的茅屋围以栅栏,近处的山石陡峭高耸,附岩壁而长的苍松枝干虬劲蟠曲,显示了劲松雄强的本色。画上有一首题诗: “素丝头绪长,羡居好安排。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脉脉意欲乱,春春首重回。王言正如丝,只付经纶才。”对此画的画意作了很好的诠释。

《烟岫林居图》
宋 夏圭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作画善于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夏圭独特风格的水墨酣畅的艺术风格。此画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