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最有名的19幅画05-02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7-31
05. 沐浴的拔士巴.伦勃朗
据《圣经》传说:以色列王大卫在阳台上散步,看见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正在沐浴,她是部将乌里亚之妻拔士巴,便立刻差人送去一封亲笔求爱信。为了达到占有他人妻子的目的,大卫设计让部将乌利亚去前线与强敌作战,乌利亚必战死疆场无疑。上帝为惩罚大卫罪孽,使他们的头生儿子死去,后生第二子为所罗门,极其精明能干,终继大卫王位,成为以色列王。刚出浴的拔士巴正手执大卫的来信,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地。
实际上画家所描绘的纯粹是一位普通荷兰女子出浴图,仍旧是他的女仆亨德丽吉。尽管圣经上说她是一位绝代佳人,可是画家却丝毫没有把她画成理想的美女,他以真实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充满人性的平凡女子的裸体形象,精心地刻画了她略带忧愁的面容和无可奈何的神情,此刻正处于良心和痴情难分难解的矛盾之中。
伦勃朗所描绘的人体是不加修饰的,用真挚的情感塑造有血有肉的人体,既没有希腊人那种理想完美的造型,也没有虚饰夸张,只是把生活中看到的本来面貌再现出来,使人感到真诚亲切。美就在真实之中。
伦勃朗运用他熟练的技巧,在此画中细致入微地刻划了拔士巴闲静善良的女性气质。这幅画依然运用暗部的平涂法与亮部的厚涂法相结合的手法,使拔士巴的裸体富有肉体的质感与魅力。
06. 夜巡.伦勃朗
每年都有一百多万人,参观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其中绝大多数是冲著伦勃朗《夜巡》这幅画来的,对荷兰人来说看伦勃朗的《夜巡》就像“朝圣”。《夜巡》是荷兰艺术登峰造极的代表作。伦勃朗充分发挥出了他的才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创造了十七世纪世界艺术的辉煌。
伦勃朗《夜巡》描述班宁•柯克上尉指挥的民兵连,欢庆法王亨利四世的遗孀玛丽•德•梅迪西斯访问阿姆斯特丹的场面。
这幅画的特点之一是:画面的动势;28名成人和3位少年以不规则的形式分布于画面上,形成一种无序的动态感,这支队伍以欢笑的态度乱纷纷地涌上街来,给人一种也要将你裹扶进去的感觉。画中的动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整体构图的动作,中央那群人正要出发,后方的人则跟了上来,左边和右边的人都有动作,整个团体看来生气蓬勃,作品动感十足。
这幅画的特点之二是:画面的色彩与光线;全画採用土黄和朱石的暖色调,比如:班宁•柯克上尉的披巾和他右侧持长枪的士兵的军装呈红色;后侧的小女孩和威廉•凡•雷伦勃克少尉的军服呈明亮的浅朱黄色;班宁•柯克上尉华丽的军服呈黑色,在雪白的皱摺领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醒目。从投影的方向判断,光源来自左侧,照亮和突出了一些人物,同时也将另一些人物隐入暗影中,留待观赏者去发现,增添了观赏的情趣。
但细心察看,则画上的所有人与物都是围绕著两个身著独特服装人物,画家精心安排两个中心人物:一位穿黑军服配红披巾的班宁•柯克上尉,另一位著明亮的朱黄色军服配白披巾的威廉•凡•雷伦勃克少尉。这两个人,给人仿佛要走出画面的错觉。
这幅画的特点之三是:空间感:包括画幅的空间、街道的空间和观赏者的空间。班宁•柯克上尉伸出手的影子则清晰地投射在威廉•凡•雷伦勃克少尉的军服上,形成一道不经意的阴影,其实他手指却包住了一只特有城市章纹的狮子,因此,班宁•柯克上尉可以说是掌握了整个城市。
《夜巡》中最奇特的人物,就是这个穿著金色华服的小女孩,她是个如梦似幻的人物,最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小女孩尽然出现在民兵队伍中,小女孩的存在并不自然,而是充满了超自然的意味,小女孩似乎散发出由内而外的光彩,小女孩是这幅画的焦点,她拥有狠重要的象征意义,她腰带上挂著一只脚爪清晰可见的鸡,鸟爪是民兵队的象征或标志,所以小女孩是代表了整个民兵队。
民兵队的特色武器毛瑟枪,民兵摆出典型的演习姿态,一名民兵在装填毛瑟枪的火药。一名民兵则在吹气清枪。
《夜巡》(1642年),在17世纪40年代,竟引起了一场对他极为不利的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油画《夜巡》的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荷兰市区一种保安武装,受商行雇佣,他们自己组成一个职业公会)请伦勃朗绘制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画,准备张挂在射击手同业公会的房间里。题目原来并不叫《夜巡》,伦勃朗在画上把这批射击手巡警处理成以班宁•柯克为中心,整个射击手连在白天要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出发前的情景。画面涂上的一层亮油由于年久而呈现黄褐色,才被误认为“夜景",(在本世纪40年代,洗掉亮油后,才发现是白天的光线)。
画家没有按照订货者的要求,细致地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而是有节奏地处理这些巡警们,使画面成为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整体:右侧击鼓者的神气,左边挑着旗帜的巡警形象,班宁•柯克正在与他的少尉威廉•凡•雷伦勃克谈着话;其余人物都被安排在中景和后景。有的在擦枪筒,有的在举长枪,大有当年荷兰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那种阵势。可是由于明暗变化强烈,有的人就被处在暗影中。这样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由于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巡警们因为出同样的钱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向画家提出抗议。画幅遭订货者的拒绝。为了索回画金,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加上伦勃朗曾以他的妻子萨斯基亚的裸体为模特儿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历史画,而遭到维护旧道德的人们的非议。伦勃朗很快蒙受事业上的严重挫折,从此,订画者疏远了他。
不久画家妻子萨斯基亚去世,虽经双重打击,画家没有动摇自己的创作道路,他遗世独立,不去迎合当时资产阶级的胃口。油画《夜巡》无论从艺术性或思想性上看,都是无可指责的。伦勃朗坚持不修改,是坚持他的艺术信念和为人民所敬仰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可惜,在17世纪40年代,荷兰的资产阶级已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他们只能欣赏肤浅、庸俗的东西,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反映出意志的没落与情操的低下。伦勃朗对他们大声吼叫:崇高么?你们不是都戴着宽檐的高顶帽吗?!他真有点后悔把他们画得过分理想了。
此画于1915年从射手总部移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时,因墙面不够高(全画为370×444厘米),又被两个门口的距离所限,竟被当事人割去了四沿不少面积,特别是左边被切掉两个多人。从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一幅由龙敦所绘的临摹本看,此画原来的构图的宽深度比现在的还要充分得多。这是一幅在人物群像上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体现荷兰革命时期的射手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可以作为一幅历史画来欣赏的。此画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07. 门边的亨德丽吉(伦勃朗的情妇).伦勃朗
伦勃朗在51岁时破产,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贫民区的一所破房子里,爱妻的离世更使他失魂落魄。亨德丽吉开始是他的女仆,后耒成为他的妻子。伦勃朗以满怀的深情画下了这幅《门边的亨德丽吉》,以回报生命中的这份珍爱。
此画又名《凭窗的亨德丽吉》,画中亨德丽吉用手支撑著窗框,侧视著前方,正如同刚刚操持完繁重的家务来到窗前的片刻小憩一般。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端庄、贤淑、安祥的气质。她穿著一件穷人家的妇女常穿的宽大的罩衫,她的手是一双长年劳作著的粗壮有力的手,在画中羞于示人似的将手指收拢著。
光线无疑有些炫目,甚至有些华丽,赋予这个平民女子一种金属般的光泽和温润。她的脸生动无比,肌肤饱满而有弹性,光线集中在亨德丽吉的额头和颈部,亮光如流水般地在她的肌肤之上流淌著,显得那么的高贵和闲雅。
我们感受到画里一种温暖,这种温暖除了画的布局以及细节本身所带来的,还有就是色彩所唤起的。在画里铺垫了一些棕红与浅黄。棕红在暗黑中总是透出脉脉的暖意来,使原本有些凝重的黑柔和了许多,浅黄在明亮中则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欢悦的成分,它强调了光线,同时也强调了人物内心的光芒。
伦勃朗的肖像画在中年以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直言之,就是朴素、真实、注意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实主义肖像画以朴实无华为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标准。它能被人们理解,也最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在鉴赏与审美上也有持久的意义,伦勃朗的肖像画所以能与历史长期共存,也在于此,而且朴实无华更能揭示出一个普通人形象的纯真心境。
肖像画《凭窗的亨德丽吉》即是典型的一例。 自从伦勃朗第一个妻子萨斯基亚死后,先后进入他生活中的有两个女佣人。前一个是海尔特里•狄尔克,此人因财产问题与他诉讼,使伦勃朗十分苦恼。后一个女佣人才使他产生了真正的爱情,那就是亨德丽吉•斯特凡尔丝。她是从1645年起去伦勃朗家当女佣的,其时正是画家事业上一落千丈的阶段,可是亨德丽吉对他的关怀有增无减。她的温顺与秀丽使画家的残破心灵得到了慰藉。他与伦勃朗同居之后,也常充当他艺术创作的模特儿。这时画家给她所画的肖像已与以前给莎士基亚画的不同了,虽然也时而让亨德丽吉妆扮花神和维纳斯,但多数作品注重内心表现,形象深刻。这一幅《凭窗的亨德丽吉》被美术史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一幅油画肖像画。
伦勃朗以亨德丽吉凭窗眺望的神情来展示她那娴静、善良的女性气质,她性格温柔,肌肤丰腴。一个凭栏妇女的情态,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形象,画家却能从这种常态中挖掘出人的内在气质,关键在于看到了朴素与真实的美。亨德丽吉长得并不算顶美,作画时,脖子上一根黑色的项带,要比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富有魅力得多,浮华的装饰不一定都能奏效,这就是这幅肖像画的成功之处。 此画约作于1656-1657年间,在完成油画的前一年,伦勃朗还就这一构图完成了一幅素描(和油画《宰了的牛》同时完成),此画约86×65厘米,现藏柏林国立美术馆的绘画馆内。
08. 尼可雷斯•托普教授的解剖课.伦勃朗. 169.5×216.5厘米.牙毛里茨海斯美术馆
荷兰原来是尼德兰的一部分。16世纪时,一个富庶的尼德兰,却被当时最封建与落后的专制国家西班牙所统治着。尼德兰人民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使北方诸省首先获得了独立,1609年,成立了荷兰共和国。 荷兰独立后,经济迅速获得发展,在随之而来的思想自由中,产生了新兴的民族美术趣味。美术很快从神话和宗教的狭窄范围中解脱出来,把描绘对象推向更广大的现实生活领域,便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为这一阶级所特有的贪图安乐的观念。
在17世纪,荷兰美术中的肖像画成了最繁荣的画种。画家伦勃朗•哈门斯•范•兰即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肖像画代表。《尼可雷斯•托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之一,也是伦勃朗的成名作,作品突破荷兰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他力求在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因而受到好评。画家为了使人物形象集中且有主次,画中人物形象又要保持同等地位,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借上解剖学课来刻画每个人的面貌和性格特征。
画面上右侧那个主要人物,即是医学博士杜普教授,其余七人也都是真实的人物。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肖像画。在画中,画家着重突出了杜普教授。他独坐在一边,面对着七位学者,一边做着解剖一边阐述着人体的结构原理。七位学者:有的情不自禁地凑上前来吃惊而专注地看着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象茅塞顿开;有的又好象如梦初醒……这丰富多采的表情,这鲜明的个性,这生动的姿态,在这冰冷、苍白的尸体的反衬下显得异常生动。
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如我们今天习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是平均排列的。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像,则与众不同,他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之中。这种风格是深深被画者所欢迎的,于是伦勃朗的订件应接不暇了。 尽管如此,但每个被画者的"肖似"必须符合要求。此画作于1632年,其时画家才26岁。伦勃朗的创造性肖像风格已风靡整个阿姆斯特丹。当然,有时也因其中一位被画者未被摆在显著地位而提出抗议。所以,肖像画的收入虽然不少,但常常由于纠纷也不得不重画一幅。
我们从这幅画上看到了画家的构思能力:主讲人是著名的杜普医生,他作为主要人物,占有画面的一侧主要位置,其余人物以各自专注神态,有变化地穿插安排在一个有深度的平面上,使每个人物所处的位置互不遮挡,并且不受透视影响,大小基本相同,否则订画人是不接受的。教授在讲述解剖原理与手术实践的方法,显得十分老练的样子,其余的则凝神察看,聆听老师的讲述。光线是从左边射来的,正好落在尸体和所有人物的脸上,使人物的脸部被描绘得更正确传神。这种情节性肖像画不仅反映了荷兰新兴资产阶级对绘画的新要求,也展示出那个时代对于科学的探求精神。 此外,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伦勃朗把8个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让画上其中一个人拿在手里,这种蛇足,是不得已的。在那个时代,被画者的姓名能留在画面上是最高要求,画家就作了这种巧妙的处理。不仅如此,画家还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这一道具从构图上看,也是艺术家的高妙经营。
大概伦勃朗也没有想到,这幅《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然而,难得的是,画家并没有为了维持这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而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实验、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
上一篇:伦勃朗最有名的19幅画05-01
下一篇:伦勃朗最有名的19幅画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