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院大街的清晨雪景》毕沙罗退休后在网红打卡地的诗意栖居
一个冬日的清晨,时刻准备着放晴的阳光穿过云和雪的缝隙,洒落在巴黎的歌剧院大街上。已经习惯了下雪的行人们,依旧坚持早起。他们打着伞坐着马车或者行走在柔和美丽的大街小巷中。有一名坐着轮椅的老人也选择了早起。他端坐在窗前,时不时探头张望,若有所思,然后在画布上描上几笔。他就是“印象派”掌门人卡米耶·毕沙罗。
老艺术家选择网红文艺大街作为归宿
关于“印象派”掌门人卡米耶·毕沙罗的创业故事,我已经在《如菊傲霜毕沙罗》一文中讲述过了,毕沙罗个性上的稳定与坚持,亦是他成为绘画界“老有所为”的模范人物。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他身患腿疾后,依然坚持不懈地创作风景写生的晚年经历,励志到敬意丛生。
1892年,62岁的毕沙罗在巴黎举办了个人作品的大型回顾展,展出画作46幅,影响甚佳。这场个展相当于他的“退休告别演唱会”。然而,艺术家只要有一息尚存,怎么会轻易退出一生挚爱的画坛?事实上,晚年的毕沙罗虽然因为有腿疾,无法去户外写生,但几户天天坚持起床,坐在窗前绘画,直至病逝。这幅《歌剧院大街的清晨雪景》就是大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之一。
毕沙罗的家位于巴黎繁华的蒙马特大街,也叫歌剧院大街。顾名思义,歌剧院大街就是巴黎歌剧院所在的那条大街。最早的巴黎歌剧院于1763年毁于一场大火。毕沙罗看到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所设计的那座。巴黎歌剧院建成于1875年,此后巴黎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到了毕沙罗开告别个展的那个时期,巴黎诸多的林荫大道和广场已经成为了市民轧闹猛并享受生活的网红打卡地了。事业有成的老艺术家(其实他一辈子都没赚到过很多钱)选择网红文艺大街作为“诗意栖居”的归宿,顺理成章。
天气的变化对画家而言就是最好的滤镜
天气的变化对画家而言简直就是老天爷出的考题,太有趣了——这不就是大自然恩赐的滤镜吗?于是毕沙罗按照这个俯视的角度,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画了好多幅街景,比较知名的有《雾中的歌剧院大街》、《阳光中的歌剧院大街》以及这幅《歌剧院大街的清晨雪景》。从作品名就可以揣摩出,毕沙罗真是朴实,老老实实用时间和地点起名,原原本本进行风景写生。
《歌剧院大街的清晨雪景》创作于1898年。此时的毕沙罗已是68岁的老者。他的视力和精神都没有失常(参见印象派另外两位巨匠莫奈和梵高的反例),所以笔下呈现的依旧是平静、柔和又客观的景象。
构图是单点透视,消失点位于街道的尽头。画面的左右两侧都是前面喷泉、树木和路灯,后面建筑物的搭配模式,几乎完全对称。毕沙罗用色彩的变化在画面右侧埋了一个小亮点——建筑里的红色小窗以及喷泉的绿色池水。不妨对比一下《阳光中的歌剧院大街》。因为天气晴朗,画面中的各种色彩都得以清晰而不被滤镜影响地呈现。所以,不需要额外的亮点,整个画面中到处可以看到跃动的有彩色。
继续品构图,方形的建筑、圆形的喷泉、直线的树木和路灯构造出异常稳定平衡的静止结构,突出了画面中间那条大街的流动——所谓车水马龙的都市景观形容的就是这样的街景吧?熙熙攘攘的马车和行人分散在街道上,仿佛纵向穿梭在画家的眼前。
再离远点欣赏印象派的用色。大面积淡淡的黄与淡淡的蓝分别代表清晨的阳光与雪花,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天空和积雪的地面使用同一色系,只是明暗有别而已,有一股冬季特有的温馨与柔和,甚至让人不禁展开想象——这些行人下班后会不会去商店为家人采购圣诞礼物?建筑物的每个窗子里是否都生了一个暖暖的壁炉?褐色与灰色取代黑色,负责勾勒造型。线条还是那么模模糊糊、朦朦胧胧,但就是逼真,你会觉得画的很像。
同样是巴黎,同样是雪景,哪怕是最温柔的野兽派画家,都画得比印象派要粗犷十倍。印象派前期的代表画家们的那种独有的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温柔雅致,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印象派就是越来越艳丽粗犷,才会逐步演变出新的画派来。绘画与时尚都一样,所谓一个时代的流行就是裙摆长长短短、衣袖宽宽窄窄以及色彩浓浓淡淡这些美学元素的循环往复而已。
最后在用色上再比较一下《雾中的歌剧院大街》。可以一眼就看出,雾中的天空和地面反差更大,天更蓝,地更黄。而《歌剧院大街的清晨雪景》更有印象派的味道,蓝中有黄,黄中有蓝,明暗交错,杂而不乱。个人观点,《歌剧院大街的清晨雪景》比《雾中的歌剧院大街》更胜一筹。
1903年11月13日,“印象派”掌门人卡米耶·毕沙罗在巴黎病逝,享年73岁。他晚年的“诗意栖居”是真正的、在疾病的苦难中、用勤劳营造出的诗意。毕沙罗留给后人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名画只有少数机构和少数人可以收藏,但美是属于众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