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拓东汉《乙瑛碑》
明拓东汉《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厘米,横14.6厘米。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宋赵明诚《金石录》、明郭宗昌《金石史》、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书著录。






《乙瑛碑》为方首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无额,碑文18行,每行40字,记录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属于纪事性的祠庙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合称“孔庙三碑”。书法上,其书体方整,结构严谨,笔势刚健,书法雄劲,字取横势,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锋,长笔画呈弯弧,波尾大挑,折角圆和,波势蕴柔,中敛旁肆,潇洒飞逸,气韵盎然,被近人推为东汉绮丽书派的代表,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帖之一。

碑刻内容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学〕〔艺〕,孔子作《春秋》,制《孝经》,□□《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讃神明,故特立庙。襃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石□□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犬酒直。须报。’谨问大常祠曹掾冯牟、史郭玄。辞对:‘〔故事,辟〕□〔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彖□□□各一,┘大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备〕□。〔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制曰:“可。”〔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阳宫。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选其年〕□〔以〕□,经通一┘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下守长〔擅〕,叩〔头〕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以上,〔经〕通〔一〕艺,〔杂试,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案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师〔孔〕宪、户〔曹史孔宽等〕,杂试。龢脩┘春秋严氏经,通,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罪死罪。上┘司空府。┘讃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石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无穷,于是始□。
(说明:□,表示缺字;〔〕,表示据文意等补全的残字;┘,表示分行。)
艺术鉴赏
★结体
《乙瑛碑》的结体,寓风流于严谨之中,具有“冠裳佩玉”的韵致和俊逸潇洒的意趣。避免了追求“宗庙之美”所可能带来的板滞,肃穆而有清新活泼的气息。如“奉”字和“奏”字的字头宽大,字底窄小,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不失重心;两个“府”字,趣味不同,各有变化,一个竖撇低垂,笔画相连,形态紧凑,一个竖撇高抬,形断意连,松而不散;“须”字的左偏旁位置甚高,因右偏旁波画宽展,两点撑开,形成了稳重的主体,所以高低错落而不失平衡;“试”字和“乾”字的左偏旁写得特别大却无喧宾夺主之感,夸张的形态和独特的结构极富个性色彩;“司”字的横折弯钩,或伸展形成端庄紧凑的三面包围,或收缩构成倚侧开放的两面包围;“少”字似人斜卧,展示出倚侧舒展之美;“叠”字笔画层叠,形态高耸,势如山岳;“穷”字的竖、撤下伸,两“口”上抬;“成”字扁压而右戈逸出。这些字或是一脚着地展现出“金鸡独立”的动态美,或是扩大笔画间偏旁间的反差,呈现出新颖独特的结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