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名画 帕尼尼的《罗马万神殿的内部》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4-04-24
作者:乔瓦尼•保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nini,1692-1765)
绘制时间:1734年
英文名称:Interior of Pantheon,Rome
油画规格:128cmX99cm

座圆形大厅,最早是古罗马的阿格里帕浴室(Bath of Agrippa)的一部分。公元2世纪,古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76-138)进行了重建,作为神庙奉献给古罗马人信奉的众神:包括爱神维纳斯(Venus)、智慧女神弥涅耳瓦(Minerva)、狩猎女神狄安娜(Diana)、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天帝朱庇特(Jupiter)和酒神巴克斯(Bacchus)等。公元609年,罗马教皇波尼法爵四世(Boniface IV,550-615)将万神殿作为了天主教堂,奉献给天主教早期的殉道者。


这座神殿之所以闻名,关键在于其全部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体系。与中世纪欧洲风行的哥特式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这座建筑是文艺复兴建筑所模仿的主要对象。换句话说,西方现代建筑的起点,与这座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立柱、圆拱、圆顶、人字形墙等建筑元素,都能在这座建筑中发现。据考证,万神殿圆顶中包含的火山灰,减轻了圆顶的负荷,从而确保了万神殿的安全和稳固。因此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1568-1644)称万神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而万神殿也成为了当时海外游客来罗马旅游的最主要景点。
帕尼尼将整个建筑的四分之三纳入到视角的范围:地板铺设为方形,每个方形中包含着圆形。地板的材料属于彩色大理石。四周的墙上有巨大的壁橱(niche)所环绕。壁橱内都有大理石雕像。在标注文字的环形带上方,阁楼使用大理石条纹来装饰。圆顶由排列整齐的凹形镶嵌板相互连接所组成,顶部是透光孔(oculas)。
为了在单一视角下,捕捉到圆形建筑最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强调建筑最有纪念意义的特征,帕尼尼运用技巧,充分调整了光学的透视效果,改变了建筑各部分的实际比例关系。圆顶的高度被夸大了。透光孔也被放大了。按透视法缩短的技巧,增加了内部的深度和空间。根据光线在北侧形成的光斑,人们大致可以判断这是下午3点。这幅画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以拱形为构思,强调的是万神殿是一个旋转的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