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落霞孤鹜图》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4-06-15
《落霞孤鹜图》
绢本,水墨,纵189.1厘米,横105.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画家唐寅的人物和山水画传世甚多,本期让我们品赏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其山水作品《落霞孤鹜图》(见图)。此画是立轴水墨画,描绘的是耸峙的高岭中,几株疏垂的杨柳掩映着精巧典雅的水榭楼阁,而阁中一人正独坐怅望着远处的晚霞与归鸟,旁有童子侍立。
阁楼之下是茫茫大江,整个画面烟水微茫,景物辽阔。而远处山峦叠嶂,山顶处山峰陡立,在山石间还有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木,山顶和山坳处也有杂草、灌木点缀着光秃的山石。
纵观全图,景物处理洗练洒脱,山石轮廓用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凸显了岩石坚硬的质感。而杨柳草木用笔紧劲连绵,造型各具形态,显得潇洒苍秀。墨色的铺洒则淋漓畅酣,浓淡变化缜密秀润。
在《落霞孤鹜图》左上方,唐寅自题诗一首:“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看到这首题诗,便能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唐寅的题诗便借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典故。“画栋珠帘”便出自于“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而“落霞孤鹜”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两句则是在感叹王勃的时运。
在这首诗中,唐寅显然是借少年才子王勃得龙王之助名扬天下的传说,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而以《落霞孤鹜图》倾诉自己的生不逢时,也与王勃的以文言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这首诗也让这幅画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愁绪。
图中的款题为“晋昌唐寅为德辅契兄先生作诗意图”。唐寅远祖是前凉的陵江将军唐辉,由其始定居于西北的晋昌郡,因此,唐寅常自称为“晋昌唐寅”。根据款题可以看出,这幅画是唐寅送给“德辅契兄先生”的,这位先生应该也是一位失意的读书人,唐寅为其作此画,亦有同病相怜与共勉之意。
唐寅《落霞孤鹜图》既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又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虽然唐寅平生不得志,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成就,他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伯虎曾经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于是画下这幅画,《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画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鹜,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画法工整,山石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画上自题诗曰: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唐寅 (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传世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春游女几山图》、《秋风纨扇图》等。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