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元德重宝
西夏元德重宝在钱币收藏史上赫赫有名,因存世稀少,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清单,堪称钱币收藏品中的至上瑰宝,倍受泉界推崇,具有极高的收藏、欣赏与研究价值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有1枚元德重宝,青铜材质,直径30.5毫米,重8.6克。“元德重宝”四字楷书,对读,书体凝重沉着,工稳独到,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型制规整,内外廓凸起,铸造风格大体与北宋时期的铸币工艺一致,可谓“宋风”浓郁。


这枚钱铸于夏崇宗元德年间(1119-1127年)。
西夏的货币以铜钱为主,兼用铁钱,有时也使用白银,个别地区仍采用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手段。因西夏境内铜产量很少,主要流通使用宋钱,自铸钱不多,据统计占比不足5%,基本属于代表王朝政权象征性的少量铸造。
有学者统计,据西夏故地近20多处铜钱窖藏统计,北宋钱多在80%以上,有的高达97%,而西夏自铸钱则不足2%,且主要是后期的天盛元宝、光定元宝等,可见其流通货币以北宋钱为主。但局部地区也有例外,在内蒙古临河、达拉特、包头等地发现的铁钱窖藏中,有的多达数千公斤,除少数北宋政和、宣和钱外,皆为自铸的天盛元宝、乾祐元宝铁钱。
西夏自铸钱币虽然数量不多,但今天所见钱币大都轮郭规整,钱文清晰秀丽,铸工精湛。而且,还铸造了本民族文字—西夏文钱币,这一点与同时期的金朝钱币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夏有严格的货币管理制度,因为铜钱匮乏,故对钱禁犯罪的处罚力度非常大、如,《天盛改旧定新律令》中规定诸人卖钱、毁钱等十缗以上判处绞刑,《亥年新法》中规定对触犯钱禁者要“罪阶重罚”,“不算大犯徒三年”,甚至过度收藏铜钱也会被处以徒刑三年。中后期,为防止铜钱外流,仿照北宋将陕西、河东设为铁钱区的举措,将与金朝接壤的地区设为铁钱区。
崇宗名李乾顺,是西夏的第四位皇帝。史料记载,李乾顺在位时十分倾慕汉文化,为改变西夏社会的落后风气,大力提倡汉文化。西夏自建立政权后,就陷入蕃礼汉礼之争,“蕃礼”是用党项族的礼制协调统治秩序,“汉礼”是用中原汉族的礼仪和制度规范统治秩序。经过长期的斗争,到崇宗李乾顺之际,“汉礼”最终取得胜利。1101年,崇宗建立国学,设弟子员三百,以廪食之。
他的推崇汉化这一思想也体现了他所铸造的钱币上。“元德”是李乾顺执政时期的第六个年号,自1119年直至1127年,共计9年。改元“元德”年号,充分体现了他在对汉文化的崇尚和对国家治理的期望上。
元德年间曾铸造通宝钱和重宝钱,但均为汉文钱,未见西夏文钱。西夏铸造的汉文钱,一般称为“元宝”或“通宝”,称为“重宝”的,仅此一例。元德钱的铸造深刻地折射出了西夏与汉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夏王朝在中国西北地区创造了独特而辉煌的文明,成为辉煌灿烂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德重宝就是西夏文明中的一颗璀璨而神秘的明珠,历经沧桑巨变,岁月的尘埃未能掩盖它的光芒,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范例。
如今,它静静地端坐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二层展厅中,隔着透明的玻璃展柜,与九百多年后的我们相望,诉说着当时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到河西走廊一带发生的一件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