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博物馆汉代,碧玉兽面纹璧讲解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5-04-06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件文物是汉代碧玉兽面纹璧。璧,这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在古人眼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他们把玉璧中间的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中解释道:“肉倍好”,即璧的特点在于其两边的玉质部分相加之和恰好等于中央孔径的两倍。
这件玉璧以碧玉精雕而成,体形宽大,充分展现了典型的汉代玉璧风格。其两面纹饰一致,通过粗细阴线交织的巧妙手法,雕刻出两组带状布局的组合纹样。内圈细致地刻画着呈旋涡状的谷纹,这些谷纹形态简洁却透露出质朴之美,它们不仅突显了玉器的通透温润,更成为战国至汉代玉雕中的常用纹样。而外圈则以粗犷的阴刻线勾勒出兽面纹,其顶上的两条蛇身向左右分叉,形成了独特的“W”形曲身。整件玉璧谷纹饱满,刀工犀利,展现出汉代治玉的高超技艺。
玉器的演变历程与社会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大致可分为神玉时代、王玉时代和民玉时代。而玉璧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神玉时代,玉璧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作为沟通天地的神器,在酋长和君王的祭天仪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战国至汉朝的王玉时代的到来,玉璧逐渐成为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甚至演变为了入殓时的葬器。我们所熟知的和氏璧,便是在这一时期被改制成了最高权力的象征——传国玉玺。由此可见,玉璧虽小,却蕴含着我国玉器制作工艺的精湛发展和文化内涵的深远变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