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论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5-07-23
清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
随着清政权的巩固,疆域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康、乾”盛世。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这就是以“扬州八怪” 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他们接过石涛、八大“反正统”的旗帜,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他们藉绘画抒发自己郁懑的心胸,比拟清高的人品,表达鲜明的个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在形式上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寓意“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和泼墨大写意手法,是他们最喜爱的题材和画法。“扬州画派”的艺术,对近代、现代的花鸟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是一个泛称的画家群体,他们在绘画上所表现的异端特质,正是对封建正统主义摹古派绘画的猛烈叛逆,成为活跃于当时画坛的一支生力军。一般公认这个群体包括有:比郑燮大六岁的金农、大六岁的黄慎、大七岁的李鳝、小二岁的李方膺、大七岁的汪士慎、大五岁的高翔、小四十一岁的罗聘、大十岁的高凤翰、大十一岁的华岩、大九岁的边寿民等。
郑燮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书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在扬州画派中是最受人们称道的,他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徐悲鸿先生赞誉其是“中国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难得者。”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生于江苏兴化东门外古板桥,一户家境贫寒的书香人家。因古板桥有铁郑、糖郑、板桥郑三支户系,郑燮属于板桥系,且自喜其系名,故号板桥、板桥道人、板桥居士。郑板桥自幼聪慧,幼年受外祖父的奇才博学启蒙,又受其父影响,打下深厚的文学性分。他二十二岁(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开始绘画创作活动,二十四岁中秀才,三十一岁开始于扬州买画,持续十年左右。四十岁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五十岁(乾隆七年)为范县令,五十四岁调潍县,连署七年,六十一岁(乾隆十八年)因开仓赈灾,被诬告贪婪,罢官归家,后在扬州买画,七十三岁,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二日卒,葬于兴化县城东管阮庄。
板桥为官期间,在感情和行动上,始终和贫民没有拉开距离,常穿着布衣去乡村田间关心生产,倾听农民的呼声。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是他的抱负和写照。他在潍县上任七年,“一钱一物概不经手,离开潍县时,囊藁萧然,惟有图书数卷。”被罢黜后写的自嘲诗:“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藏私遍鲁东。”就是对诽谤者的还击。
板桥丢官来扬州卖画,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经济繁荣的都市,聚集着众多的富商,特别是盐商,出现了新兴市民意识。“扬州八怪”在这个不受礼教约束的豪放不羁的商业都市生活中,彻底改变了对商人的看法,放下了“士”的架子,敢于与商人交往,抬高了商人的地位。商人也极为喜欢“八怪”在艺术上不拘于法度、崭新于一时的绘画,极力为他们捧场,收藏他们的作品,扩大自己的知明度。这就是“八怪”在扬州生活靠盐商;盐商要风雅靠“八怪”。正如李鳝诗云:“黄金碧玉徒争艳,卖与豪家佐酒钱。”在“八怪”中,郑板桥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诗文绘画的价位也最高。据兴化县志记载:“郑板桥书画艺术,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二百多年来,不独海内宝之,即外服亦争购之。”他晚年的画价表为:“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板桥一年卖画润格收入是他任潍县令年薪的一倍,十分可观。
中国文人画是一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艺术,郑板桥大大发扬了这一艺术传统,这幅《墨竹》立轴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之作。《墨竹》立轴,水墨纸本。178×95.5厘米,绘墨竹数竿,题跋是一首七言律诗。落款是“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钤郑板桥的“郑燮之印”(白文)、“七品官耳”(白文)、“橄榄轩”三方印章。鉴藏印有:“钱镜塘藏”(朱文)、“数青草堂”(朱文)、“超然心赏”(白文)。整个画面结构合理,布局生辉,自然和谐,是一幅诗书画印俱佳的珍品。
其一是诗。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造诣极深,诗、词、曲皆自出己意,独树一帜。因为他有着深厚的功夫,用字成句有一定格法,技巧熟练,一些小诗更为清新,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只是因为他的诗文与书画相比,当以书画第一,所以诗文的成就易被人们忽视。如此画中所题的诗:“十载归来两鬓霜,秋风江上钓鱼航;钓竿却叹无觅处,自写新篁八尺长。”诗意来自他所经历的现实,来自生活,表现了他为官时和弃官后,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情愫,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变化。“十载”是指他为官十二年的整数,,为此他还特意请朋友吴于河刻了一方“十年县令”闲章。正如他自嘲诗“老困乌沙十二年”所写,弃官时,已经两鬓皆白,只能画竹卖画维持生计。此诗用词谴句通俗易懂,用人民的语言表达心意,天真烂漫,情真语挚,悱恻动人,称得上是一首不可磨灭的好诗。题画,是整个作品画面布局章法美不可分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画面,题在不同的位置,以及怎样排列皆很讲究。此画左侧较空,分三行题在左下侧,使整个画面顿感丰满匀称,画面与题语相得益彰,自然和谐,布局生辉,篇章益活,产生新的情致,愈感丰韵多姿。
其二是书法。郑板桥的书法造诣极为深邃,成就甚高,他的书法与绘画相比,则书法第一。他初学黄庭坚,后攻《痤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造出一种“六分半书”新书体,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惊人的变化,就是千百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的一派。此画中板桥所书的题诗和跋语,一共三行三十七个字,皆是以真、隶为主,柔和真、草、隶、篆,并用作画的方法写出来的。虽仅三行书法,但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竹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如而不失法度;结构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的错落有致,写得纵横奇崛,放逸不失规矩,是一幅绝好的书法作品。在当时,正是因为大家公认板桥书法写得好,所以华岩、高凤翰、李鳝、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著名画家,都请郑板桥在其画上题吟,很少见到他们在郑板桥的画上题吟,可见郑板桥在书法创造上取得的成就已被公认。
其三是画。此画的主体是竹。竹是中华民族所喜爱的常绿植物,文人对竹十分钟爱,用以比拟性格、德行、品质、风骨、气节,借以在文学、诗歌、绘画中抒发情感。郑板桥也十分爱竹,他认为竹可以怡神去俗,是无比的精神寄托,竹是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板桥画竹自谦无所师承,其实他是对历代画竹名家,尤其是苏轼、文同、吴镇、徐渭、石涛等人深入研究,但又不泥古法而最臻神化的。他对绘制墨竹艺术的创作,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对于学画墨竹之道总结出“四法”(即立竿、添节、画枝、画叶);“七忌”(即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义 、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六忌粗如桃叶、七忌细如柳叶);“四宜”(即雨叶宜垂、露叶宜润、风叶宜翻、雪叶宜压);“八法”(即老嫩须别、阴阳须分、春叶须嫩而上承、夏叶须浓而下俯、秋叶须带萧疏之态、冬叶须具苍老之形、风叶无一字之排、雨叶无人字之列)。
此幅墨竹图,是体现郑板桥墨竹艺术创作理论的典范。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绘落落数竹,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用笔墨描绘每一竹竿、竹叶、竹节,却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出生气。每棵竹先立干留节,梢与根短,中干长,长短参差,每节上下相承,形若半环,墨浓淡有别,用中锋画干,老干用侧锋,全竿圆浑得势。画枝,枝枝着节,行笔迅速,遒健圆劲。嫩枝节小和柔而顺,老枝节大挺拔而起,枝覆而叶多,枝昂者叶少,描摩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画叶最难,此画的竹叶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浓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锋画瘦叶小叶,用侧锋画肥叶,下笔如破竹,一气呵成,沉着秀峭,天趣盎然,得意外之巧妙,充分表现出郑板桥成竹在胸,娴熟高明的笔墨技巧。
其四是印章。画家在作品上盖章,是画作艺术成就组成的重要部分,章的好坏及钤盖的位置,对于画幅的布局和章法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郑板桥本人也是治印高手,他一生用印一百三十余方,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自己所刻。此画作者钤印三方,“郑燮之印”(白文)是其自刻,功力深厚,浑穆苍劲,空明灵洁,章法严谨,平正中见奇特,古朴中见灵秀。其它两章属闲章,也都出自高人之手。“橄榄轩”是治印名家吴于河所刻,吴氏为板桥镌章较多,诸如“潍夷长”、“六分半书”、“动而得谤名亦随之”皆出其手。“七品官耳”为高凤翰所作。高凤翰年长板桥十岁,成名较早,板桥对其极为推崇,视为挚友,来往极密,甚至连板桥道出年轻时伪造高凤翰的画应酬知交索取,高皆释然不介意。因此板桥也能将自己郁闷的心结向其倾诉。郑板桥以为凭自己绝顶的才华和满腹经论能在京城谋一高官为祖争气,不料蹉跎五十高龄,仅得一外任县令,郁闷至极,随请老友高凤翰刻此“七品官耳”闲章。虽为闲章,闲章不闲,充分表达了郑板桥怀才不遇的自嘲和愤懑。
此画的三方鉴藏章镌刻得工稳端方,气息平和,极其精致,钤盖得体。其中“钱镜塘藏”(朱文)、“数青草堂”(朱文)为钱镜塘名章。钱镜塘,名德鑫,字镜塘,以字行,号鹃湖渔隐,晚号菊隐老人,浙江海宁人,生于1906年,卒于1983年。他自幼受家学濡染,习山水,爱诗词,年长更笃书画收藏及鉴别。抗日战争爆发后,放弃海宁土地房产,携带收藏品迁上海,他的书画当时被誉为“收藏之富甲于上海”。解放之后,钱镜塘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献过两次。第一次是1958年,捐献了近百年来121位画家的164件代表作品,其中最多的是任伯年、赵之谦、费丹旭、虚谷、吴昌硕等海上画家代表作。第二次是1962年,又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一批书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唐徐熙的《雪竹图》。此幅郑燮的《墨竹》立轴,就是钱镜塘先生收藏过的。另一鉴赏印是冯超然先生钤盖的“超然心赏”。冯超然,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年又号慎得。江苏武进人,初居上海松江,后居上海嵩山路,署其居嵩山草堂。绘画山水、花木、人物皆能;书法行、草、篆、隶均佳;喜吟咏、工诗词;好交谊、精鉴定。1949年前以卖画为生,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地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此画“超然心赏”印,即是他观后所钤。
下一篇:任伯年《群仙祝寿图》(十二条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