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行书集字《李白·将进酒》

集颜字行书《李白·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原文: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七言古诗。《将进酒》中“将”读音为“qiāng”,意为“请”。“将进酒”意为劝酒的意思。这是乐府《鼓吹曲•汉铙歌》旧题,多述饮酒放歌。李白的《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和元丹丘在颍阳山居畅饮。此时,诗人李白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在畅饮之间,李白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由于李白人生的坎坷,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因此,李白接着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有人说,这是李白对人生看透了,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如果我们联系李白的生活及其思想性格,对这句诗的理解也不是把握不住,这正如李牧童在《唐诗•将进酒》中所解释的那样:“人生应该要随遇而安,活在当下;开心的时候有开心的活法,忧郁时也有忧郁的过头。”这就是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本意。“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指高级的酒杯。“空”是白白的意思。首先表明行乐不可无酒。诗人用“金樽”“对月”,不但形象地表明了喝酒的意义,而且将饮酒诗意化了,从而读者也就从中感受到李白浪漫情怀。
从感情基调来看,这里诗人来了一个转折,由悲叹人生短暂而进入纵情欢乐了。这个转折的基础就是对人生的认识。
接着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诗人在肯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表现出李白自信心。而也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及最后所表现出来的“长风破浪会有时”。如此自信,也许只有李白才能这样。也正因为如此,在聚会上,在盛宴中,必然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如此豪华的盛宴,也只有李白豪爽之情和豪言壮语才能予以表现。
至此,李白乘着酒性,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中写道:“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整个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与前面的长句来说,短促而又力量。
此时,情感激荡的诗人,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了。紧接着下面,诗人就为“君歌一曲”了: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钟鼓馔玉”指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即指富贵生活。但这对于诗人来说,总是认为这些“不足贵”,并希望“但愿长醉不复醒”。可以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诗情至此,便由狂放转而为愤激。因而诗中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里诗人说古人“寂寞”,实际上也更表现出自己“寂寞”;也正因为“寂寞”,才“愿长醉不醒”。但无论怎样说,也只有“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 。接着诗人又唱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这里,诗人李白引出陈王曹植,其作用在于承接上句“古来圣贤”,同时也是借古人的不幸来表现自己的不幸。借古抒怀,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心声唱完之后,诗人又回到酒宴上。“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这里既照应“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从而引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即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指价值千金的裘皮衣。用“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似有不醉不罢休的态势。原来这尽情地喝酒,是“与尔同销万古愁”。诗歌的结尾点明了“将进酒”的意义。这里在结构上,与开始相照应,首尾圆合;在思想内容上不但仅仅围绕“忧愁”展开,而且使诗中所表现的“万古愁”的含义更为深沉,从而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升华了诗歌的审美情感。
总之,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歌赞,表达了诗人因政治上遭受打击,理想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愤激情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抱负满怀、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