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东湖之滨,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藏品24万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套),尤以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为特色,体系完整、数量丰富、质量精湛、地域特色鲜明,国内外享有盛誉;郧县人头骨化石、石家河玉人像、崇阳商代铜鼓、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云梦睡虎地秦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十大镇馆之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编钟的甬钟正面、钲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终”错金铭文;镈钟上31字铭文记载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后,于在位第56年(公元前433年)特制镈钟用作祭祀。
曾侯乙编钟,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约5000公斤;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体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2025年4月,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自1978年出土以来,曾侯乙编钟原件一共只奏响了三次。
第一次奏响:1978年7月26日,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陆续运往武汉军区71师礼堂,连夜进行复原组装;并对部分已损的编钟挂钩做了修理,缺损的临时用钢筋打造了几件代用。8月1日下午2时,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整场音乐会经历二个多小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录音录像,随后,这场音乐会影像资料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
第二次奏响: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期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京联合举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曾侯乙编钟原件展出并现场演奏。这是曾侯乙编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离开湖北、离开湖北省博物馆。
第三次奏响: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六名演奏家,在谭盾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