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时尚>数码>

社交媒体与自恋

来源:金玉米 编辑:大海 时间:2014-05-08


 
  据说古代有个叫Narcissus的美少年,不小心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每天守在水边,情思绵绵、深情款款地凝视着水中的面容,柔肠百转,千呼万唤,却求而不得,渐渐因思念而消瘦、憔悴、凋零,最后变成了一朵水仙花。后人给他这种自我陶醉、顾影自怜的行为取了个名字,叫narcissism,也叫自恋情节。

 
  如果我们告诉Narcissus,他虽然是自恋的鼻祖,是开创历史先河的一代风流人物,却不幸生活在一个黑暗的年代,多愁善感的水仙花王子可能不会很开心,但这却是事实。当年的他为了欣赏一下自己的美貌,只能到小溪边照一照。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后来的追随者们自我陶醉的方法是怎样地层出不穷,行使起来又是多么地快捷方便。今天的社会中不仅到处是玻璃、镜子和其他光可鉴人的物品,让我们一回头,一转身,就可以欣赏自己袅娜挺拔的身影,迷人英俊的面容,又有照相机、摄像机等各种设备来记载我们最酷最美的瞬间,最近更出现了博客、脸书、推特、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给我们展现自己,尤其是吸引羡慕的眼光,提供了很多方便。

 
  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们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以前朋友之间要交换信息,互通有无,只能靠写信、打电话、中间人传话,效率低下,耗时耗力。现在有点什么新动向,朝脸书上贴张照片,更新一下近况,全世界的朋友马上就都知道了。而朋友们对这一新动向有何感想,也可以瞬间反馈回去。因此,要说促进交流,社交媒体确实威力无比,功不可没。但社交媒体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很多人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平台。这是不是社交媒体创始者的本意很难说,对很多人来说却比交流还重要。

 
  几个月前,我在上班的路上听了一则无关紧要的新闻,大意是说现在自己开车的年轻人人数比若干年前大幅减少,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油价上升,年轻人手头紧买不起车,网络让大家都变成了宅男宅女等等。然后有个被采访的年轻人发了这么一通议论。他说,现在不再花很多时间和朋友在外面瞎逛了。如果真要出去,也要去一个值得的地方,也就是说可以拍张像样的照片放在脸书上。不然的话,出去有什么意义呢?

 
  这番话让我吃了一惊。和朋友出去玩,难道不是为了沟通和交流,心灵的碰撞,以及和朋友相处的由衷的快乐,而是为了积累炫耀的资本?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在脸书上更新近况,事无巨细地报道自己的行踪,难道不是为了加强和朋友的联系,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让朋友们欣赏和羡慕?

 
  还有一段在网上流传颇广的视频也证实了这类猜测,或者说让人产生了类似的疑问。在这段视频中,青少年们不管是在约会,在上课,还是在开派对,做功课,都永远把手机握在手中,不停地向朋友们发布信息;一旦做了件像样的事情,马上就摆好姿势,正襟危坐,拍照留念。即使是从事一些意义非凡的特殊活动,比如婚礼宣誓,激吻女友,也不忘百忙之中抽出几秒,暂停,拍照,然后才继续下去。这些照片的去处,不用问也猜得到,当然是脸书、推特、Instagram、Snapchat。以前人们常说,不要忘了停下来,嗅一嗅玫瑰的馨香;新生代的年轻人把这句话改成了:不要忘了停下来,拍张照片上推特。

 
  社交媒体之无孔不入加上花样百出,肯定多方面、多层次地对我们产生了影响。至于到底是什么影响,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比方说,有人说社交媒体消除了人们的孤独感,也有人说社交媒体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至于为什么会加剧孤独感,有人说一头扎在电脑中的人,减少了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有人说社交媒体让交流圈广了,却让交情浅了;还有人认为,并不是社交媒体导致了人们的孤独,而是孤独的人才会从早到晚扑在社交媒体上。

 
  但社交媒体确实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媒体就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是一个叫“我的生活”的有线电视频道。但它是一个展示生活的窗口,却不是生活。一天24小时,每一刻我们都在做着什么,想着什么。社交媒体所展示的,却不过是一天的几个片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当然不是一天中最沮丧、最无聊的时刻。如果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现自己的倒霉和焦头烂额,那也是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其中的幽默和哲理。倒霉已经变成了修行;焦头烂额已经升华成了自我发现,举重若轻。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大都是我们最光鲜靓丽的时刻。

 
  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你浏览朋友的脸书的时候,你看到的不是她坐在一间情调高雅的咖啡馆中,桌上摆着一杯美轮美奂的饮料,就是他们上周度过的异国情调的假期:雪山森林险峰,阳光沙滩海浪;不是他在用农贸市场买回的新鲜的本地产的蔬果准备一顿丰盛健康的晚餐,就是他们刚刚看完一场伍迪•艾伦的电影,正在去朋友鸡尾酒会的路上;又或者是不无得意地抱怨旅途的劳顿:昨天刚从特拉维夫开会回来,后天又要到巴黎参加一个展览;又或者是漫不经心地谈论孩子:大女儿刚刚获得小提琴比赛的冠军,小儿子又一不小心说出了一句令人叫绝的趣话。

 
  这么说不是要嘲弄那些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这都是人之常情。人都有虚荣心,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于人。换句话说,人都是自恋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定程度的自恋其实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但社交媒体的流行确实让人们的自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上每13人当中就有一人是脸书用户,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每天都会登录。很多人早上一睁眼,连床都没下,第一件事就是看脸书;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到脸书更新近况。这种废寝忘食、如饥似渴,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高科技时代来临之前,哪怕最自恋的人也无法做到。

 
  这种现象一定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影响。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Dance like nobody is watching。言下之意是说,如果有人在看,我们跳起舞来一定会有所不同,比方说会少一点奔放、少一些随意什么的。一份随心所欲的生活,和一份被无情地展示和观察的生活是不同的,就像量子力学中观测这一行为改变了被观测对象的状态一样。我很爱看探索频道的Man vs. Wild。但每每想到主人公Bear Grylls并不是真如电视节目想要我们相信的一样,一人孤独地生活在野外,而是有一个团队,一个电视摄影小组寸步不离地跟着他,记载他的一举一动,就觉得这个节目变了味道。现代人旅行时爱拍照,本是为了替将来留下美好记忆。但拍照这一举动,也让很多人的旅行从欣赏、吸收、体验,简化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立存此照。写日记也有同样的效果。如果做一件事情时,想着等会儿要将这件事情记载下来,尤其是还有一丝要将日记公之于众的念头,态度和方法也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围城》中就有这样一个关于方鸿渐父亲的相当搞笑的片段。

 
  社交媒体是一个让我们互相竞争,比一比谁的生活更精彩的地方。在社交媒体的鞭策之下,我们有了一种快乐的压力;即使不是真的快乐,至少也要显得快乐吧。但随时随地向整个世界宣布,我快乐,我成功,我有成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且快乐这样东西,和我们平时重视的学位、豪宅、名车不同。把它看得太重,捧在手心,不见得更可能得到它,反而有可能将它窒息和扼杀。在一定条件下,你越想要快乐,你就越不快乐。

 
  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过一个有名的flow理论。Flow是一种完全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浑然忘我的状态。处在flow状态中的人非常快乐,但快乐不是他的追求,他甚至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他尽情地享受手头的工作,没有任何担忧,没有一丝杂念,也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他全部的精神能量,都被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吸了个一干二净。当一个人竭尽全力想要让自己快乐,或想要让自己显得快乐时,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媒体虽然看起来乐趣无穷,实际上却剥夺了我们完全沉醉于自己的生活这一最高境界的快乐。

 
  顺便说一句,社交媒体对众多并不主动使用社交媒体,而只是被动地消费社交媒体的人也是有影响的。每天翻看朋友的脸书,看到人家的生活是那么地五彩缤纷,每个人都是那么地幸福快乐,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朋友,我们很容易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平淡,太贫乏,太空虚。这样的自惭形秽,很容易让人得忧郁症。处于这种位置的人一定要提高警觉,加强修炼,才能抵挡住社交媒体毫不留情的狂轰滥炸,我行我素,岿然不动,自得其乐。

 
  我大概不是一个特别积极上进的人。我觉得人类其实用不着那么匆匆忙忙地发展。进步得慢一点,生活得悠闲一点,其实很好。很多新技术的发展,即使没给人类造成灾难,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也不见得有什么必要性。比如社交媒体就是这样一种可有可无的新技术。但不管我怎么想,社交媒体像今天这样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一定有它的理由。人类历史上过眼烟云的东西很多,一种现象能扎下根来,产生影响,一定是抓住了人们的某种需要,或者更可能是投合了人性的某种弱点。比如说赌博吧。中华文化把赌博列为五毒之一,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把赌博归为非法活动,但赌博还是屡禁不止,兴旺发达,因为很简单,赌博迎合了人贪婪的本性。社交媒体当然满足了人们交流的需要。但我觉得,社交媒体之所以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还是它抓住了人自恋的弱点,这才是它风行世界的真正原因。至于这样的风行怎样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时间自然会慢慢地做出结论。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