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张继《枫桥夜泊》:一首充满疑问的诗歌不知几人读懂

来源:金玉米 编辑:丁启阵 时间:2019-06-14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官检校祀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关心民生,诗风爽利激越,有佛道意味。

历来读者多将诗题“枫桥夜泊”四字坐实,即把枫桥当作地名,并由此出发,对这首诗作如下解读:张继当年客游时,乘坐的小船夜泊寒山寺外枫桥边,夜半闻听寒山寺的钟声,有感而作此诗。

如此解读,大有问题。

诗题又作《夜泊枫江》、《夜宿松江》。松江指苏州河上游苏州郊区一段。张继作诗的年代,松江一带并无一座名叫枫桥的桥。枫桥的名字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书写张继这首诗时,顺手把封桥改名为枫桥。

有人认为,松江一带也并没有一座寒山寺。今天的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有个说法,唐太宗贞观初(627649)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但有人经过考证,寒山寺之名始自明初。还有文献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名叫枫桥寺。

有学者干脆认为:“近处没有寺庙,也没有桥,只有月落乌啼,江枫渔火,荒寒的远山传来隐约的梵钟,伴随诗人无眠的夜晚。如是而已。”(陈尚君《<</span>春晚>还是<</span>春晓>?》,见其《行走大唐》)

愁眠,有人说是苏州一座山名。这是望文生义。没有任何文献可以证明苏州郊区曾经有过一座叫愁眠的山。

总之,诗中压根就没有寺、桥、山的专名。

夜半钟声的说法,北宋文豪欧阳修曾提出质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六一诗话》)。这个说法后来受到了叶梦得、陈岩肖的批评。叶梦得指出,宋代苏州一带寺庙有夜半打钟的;陈岩肖则根据自己在姑苏为官时“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由此推测“唐时已然”,并举出了若干记载夜半鸣钟的唐人诗歌。例如于鹄《送宫人入道归山》“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许浑《寄题华严丰秀才院》“今来故国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

从做学问考证的角度看,指出欧阳修的错误,是应该的。但是,诗歌创作毕竟不同于做学问。读一首诗歌,在地名问题上过于较真,并不可取。

明人胡应麟指出:“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诗薮外编》)清人黄生也有同样的意见:“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唐诗摘钞》)

诗的好处,前人有所论述。例如:

沈德潜《唐诗别裁》:尘市喧嚣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

乔亿《大历诗略》: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解》:写野景夜景,即不必作离乱荒凉解,亦妙。

 

这些评价,都是浮泛之论,失在不够准确细致。我认为这首诗的好处,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客夜思乡之情。它不像李白的《静夜思》那样,“低头思故乡”,直抒胸臆。整首诗,字里行间浸透了思乡之情,但明说的只有“客船”一词,主要通过夜半钟声透露诗人深夜难眠情状,暗示诗人客愁满怀。二是传神地表现了江边夜景:“月落乌啼霜满天”传递了冷落清秋的信息,说明时间是令人悲愁伤感的秋天。诗歌紧扣一个“夜”字,展开描写。月亮落下,地面必是漆黑一片。但是,诗中的夜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乌啼、钟声,是耳闻之声;江枫、渔火,是目见之色。二者合起来,便是有声有色。再加上含蓄的思乡,可以说是有情。三是禅意入诗。历代表现月夜思乡的诗歌很多,但是像张继这首以富有禅意的佛寺钟声入诗,却是别人所没有的。

一言以蔽之,《枫桥夜泊》为我们描写了一个有声、有色、有情的夜。只不过,诗中的“乌啼”、“愁眠”、“寒山”等词语,风格凄婉,情调萎靡,明显有别于盛唐诗歌。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