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英文名《The Pianist》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19-12-06
影片《钢琴家》及其配乐
《钢琴家》根据瓦列迪斯罗·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
电影《钢琴家》中的配乐
其一,是由波兰现代著名音乐家沃伊切赫·吉拉尔(Wojciech Kilar)专门为本片创作的乐曲,在席皮尔曼一家迁入犹太区时的背景音乐《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是本片唯一的一首非钢琴曲目。
其二,是影片中根据历史事件及剧情需要,选用了一些经典的钢琴曲目,导演主要选用了70年代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赢得大奖的波兰钢琴家雅纽兹·奥列伊尼扎克(Janusz Olejniczak)演绎的八段萧邦的乐章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电影的开头,钢琴家在电台录制的是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导演之所以选择这首曲目,一是着力于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二是这首曲子正是肖邦的代表作。
德国军官在废弃的房间里,再杀害了藏匿的犹太人之后,演奏的是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在夜幕下,导演拿这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经典柔情曲目去反衬德国纳粹的穷凶极恶,艺术反差巨大,令人震撼。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席皮尔曼用自己的琴声,打动了德国纳粹军官,得以幸存,当时演奏的曲目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首曲子在肖邦创作之时,正值当时波兰亡国,是一首具有波兰民族解放斗争英雄主义精神的钢琴作品,其中满怀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亡国恨,《降A 大调波兰舞曲》也是类似的创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片原著中的曲子应该是《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导演之所以换成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可能正是基于以上情感的需要。
主人公席皮尔曼在咖啡店中作为乐手打工时,演奏的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极为专业的钢琴曲目,尤其是第一和第三乐章,抛开音乐表现和理解,即使从技术层面上讲,也非一般乐手可以演奏,难怪很多大师会把这首曲子作为演奏会的保留曲目,导演把此作为主人公在咖啡店中混生活的乐曲,颇具匠心。
片尾主角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那首协奏曲是肖邦的《华丽大波兰舞曲》里的第二乐章。作品22号。在肖邦创作的16首波兰舞曲中,这首曲子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选择其作为主人公最后在辉煌大厅里的演奏曲目,其寓意不用赘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的电影原声中,收录了席皮尔曼在1948年于波兰演奏肖邦《马祖卡舞曲》(Mazurka)第17号第4段乐曲的历史录音。虽然这段录音音质不是很好,有些不可避免的杂音,足以让每一个听者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在劫后余生之后的悲怆情感。
瓦列在电台录音的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在犹太人餐馆工作时弹的是肖邦的1号钢琴协奏曲中的一小段,弹给德国军官听的是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最后字幕部分时是肖邦的辉煌的大波兰舞曲,在阁楼避难时听到德国军官在楼下弹得是贝多芬的月光曲。
《钢琴家》人物原型: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列迪斯罗·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11年生于波兰,是一位才华洋溢的犹太裔钢琴家,自幼追随名师学习钢琴。1931年到德国柏林的音乐学院深造,并写下多首著名的钢琴乐曲。1935年回国受聘于波兰国家广播电台。
1939年9月,他正在电台现场弹奏萧邦(Chopin)的夜曲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波兰,首都华沙遭受轰炸入侵。自此他和一家人与邻居都被赶进在首都的“犹太人居住区”。面对每日生存的威胁,瓦列迪斯罗·席皮尔曼冒生命危险成功的逃出居住区,躲进满目疮痍的首都公寓废墟。
他每天昼伏夜出,躲在天花板的夹层中,一待就是好几个月。直到有一天,一位纳粹军官威尔曼·赫斯费尔德(Wilm Hosenfeld)进入该公寓,发现这位逃脱的犹太人,此时的他因为长期躲藏不见天日加上惊吓过度,面孔如鬼魅般苍白,生命之火也在风雨中瑟瑟摆动。军官得知他以前是钢琴师,邀请他演奏一曲。战火中闪动着人性光辉的音符打动了军官,不忍心杀他反而帮助了他。
六年后战争结束,他还是在电台作同一曲目的演出,但此时纳粹军官威尔曼·赫斯费尔德已死在俄国的战俘营……本片根据席皮尔曼的儿子安德森·席皮尔曼(日本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发现父亲日记手稿而发表的畅销书《The Pianist》改编而成,由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这是他最带有个人陈述色彩的影片,也是他等待了10年的作品,一部探讨坚信结合了艺术力量的人类精神必胜的试验性作品。
《钢琴家》这部电影共获奥斯卡等重要奖项17次,提名17次。奥斯卡金像奖(2003;第75届) 获奖:3项 提名: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