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游之一
怡园
怡园,地处人民路中段。由于其建造最晚,博采诸园之长,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如复廊取自沧浪亭,假山来自环秀山庄,荷池仿自网师园。
怡园分东西两部,中间以复廊相隔,廊东为轩馆,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以山水为主,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主要厅堂藕香榭,为一座鸳鸯厅式的四面厅。北临池水,南向庭院,右为小桥流水,左右有亭轩洞壑,由此可至西部各景区。
木渎古镇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各地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史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以致“积木塞渎”。古镇木渎由此得名。
三国时,木渎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民国时为木渎区公所驻地。
1949年4月解放后,为木渎区政府驻地。1950年8月划属苏州市郊区。1958年划归吴县,为县辖镇。
发轫于吴越的历史文脉
在江南为数众多的古镇中,历史如此悠久,又兼得山水之胜的,惟有木渎。近年来,木渎镇政府加大了古镇保护的力度,先后投入1.2亿元,修葺了古街、古桥、古河道、古民居,又修复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私家园林。去年,木渎古镇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今年,游客接待量将达到35万人次。
吴越争霸的刀光剑影,早已化作渔樵闲话。如今,经过精心整治的古镇游览区,再现了木渎另一段繁华历史。木渎发轫于吴越,三国时胥江两岸形成集镇,北宋设木渎镇,发展至明清,木渎已成为苏州至太湖黄金水道上的最大商埠。镇内居民稠密,商贾云集,中市、下塘、山塘、东街等渐成市肆,其镇区格局一直保留至今。木渎的繁华闻名朝野,文人雅士、退休官员、商界巨富纷纷来木渎构筑私家花园,最盛时木渎的园林达30多处。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在木渎舍舟登岸。
梳理了古镇的历史文脉,木渎的旅游开发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路。一是保护小桥流水人家、青砖粉墙黛瓦的历史风貌,二是以明清“园林之镇”的理念总揽全局,展示木渎的名人名园文化。于是,严家花园、榜眼府第、虹饮山房等园林,在短时间内相继修复开放,木渎旅游的特色日渐鲜明。
山塘街一路到灵岩
全长806米的山塘街,原本为乾隆御道。乾隆下江南,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御码头登岸,在虹饮山房游园、看戏、品茶、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沿山塘御道前往灵岩山行宫。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两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具有“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清末,小隐园部分为“刺绣皇后”沈寿故居。
山塘街也是古镇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据木渎旅游发展实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菊坤介绍,继去年完成山塘街西段的环境整治以后,今明两年还将投资1亿多元整治山塘街东段,以及古镇区和灵岩山的结合部,拆除严重影响古镇风貌的障碍建筑,恢复山塘御道的历史风貌,完善和修复清代状元毕沅的灵岩山馆、诗人张永夫纪念馆等。届时,真山真水和园林古镇浑然一体,游客沿山塘街一路西行,便可抵达灵岩山麓。这样的游览格局,在江南古镇中独此一家。
门票:严家花园20元,虹饮山房25元,明月寺5元,古松园15元,榜眼府第10元,木雕馆5元。古镇园林联票50元。
位置: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
“园林之镇”的文化底蕴
走过“瑞门入胜”牌坊,循下塘河棚西行百余米,眼前两座石桥一横一斜。横的是邾巷桥,斜的自然叫斜桥。源于太湖的胥江和来自光福的香溪成犄角之势,一左一右汇合于斜桥下。左面胥江河岸,有榜眼府第、南街民居和廊桥等景点,右面香溪河畔山塘街上,依次为木雕馆、古松园、虹饮山房、明月寺、永安桥和严家花园等。
榜眼府第是近代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结构为前宅后园,建筑部分以砖雕、木雕、石雕为特色,尤以俗称“花篮厅”的书房校庐,和内宅的砖雕门楼最为精美。花园部分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出榜眼府第,转入南街,只见街巷深深,人家或临街或枕河,河上还有质朴无华的廊桥。
山塘街上的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的蔡少渔的旧宅,因后花园一株高逾10米、树龄达500多年的明代罗汉松而得名。园内的另一大特色,是以双层长廊把亭台楼阁连成一个整体。漫步其中,近看古松郁郁葱葱,远眺灵岩青山含黛。时值深秋,更有一株200多年的银杏金黄一片,与苍翠的古松相映成景。
古镇内名气最大、造园艺术最高的园林,要数几易其主的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的第一代主人,为乾隆年间的苏州大名士沈德潜。道光八年,此园被木渎诗人钱端溪买下,取名“端园”。光绪二十八年,端园又转让给木渎首富严国馨。严氏买下端园后,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能工巧匠重新修葺,成为江南一大名园。
在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乘坐专线车,在苏州火车站乘坐公交游4线、20路、38路,均可直达木渎古镇。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它的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吴地节庆习俗一向多姿多彩,而在木渎则应有尽有。昔时这里的庙会每年达二十余次,如“猛将会”、“庙场汛”等,规模盛大,届时万人空巷,壮观非凡。
虎丘山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7公里,海拔34.3米,面积282.3亩。“虎丘”一名来历已近2500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
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公园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为国家级文物,断梁殿为省级文物,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可以看到断缝。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另有传说,现在的虎丘四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书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剑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吴王阖闾墓可能建在这里,相传当时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3千为吴王殉葬,故名剑池。山上有一石井,传为唐代陆羽所挖,称为"陆羽井"。陆羽是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
开放时间:7:30---17:30
门票:60元
位置:位于苏州城西7公里
面积:282.3亩
虎丘山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虎丘山虽小,而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游览虎丘,古人有“九宜”之说。即春、夏、秋、冬、风、雨、雪、晴、四时皆宜游览。虎丘山历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只之称。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登临虎丘山沿途可见“憨憨泉”,吴王阖闾得“干将”、莫邪”剑后试剑所致的“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仙亭”、“点头石”等,每个景点都富含着美丽的传说。巍巍耸立天际的虎丘塔更有中国“比萨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美好的赞叹。
乘5路公共汽车在虎丘站下车可达
甪直
“难识的地名,难忘的古镇。”这就是离苏州仅25公里的甪直。江南水镇的天然历史博物馆,水乡的典型窗口。 它是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1994年,它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甪直历来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五湖之厅”是指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野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六泽之冲”是说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和大直港六条流道。甪直境内水流纵横,桥梁密布,贴水成街,人家枕河而眠,镇貌古朴,风情幽逸。 甪直拥有广袤的沃野和湖荡,农业一向发达。作物以稻、麦、油菜为主,是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和食油的大户。又因水乡之便,养塘鱼、育蚌珠和培植蘑菇等副业生产十分风行。它是地道的“鱼米之乡”。 现代文学家叶圣陶早年在这里任教,离开后一直未能忘情,常称甪直为“第二个故乡”。 交通指南:门票60元旅游互联(www.NETTVL.com)免费预订优惠门票50元 |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据史载,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狮子林赐额“狮林寺”后,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匾额。乾隆还下令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了两座狮子林。可风当年帝皇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门票:旺季(3.1-5.31;9.1-11.30)30元;淡季(6.1-8.31;12.1-2.29)20元
位置:位于苏州市园林路。
面积:约14亩。
景观:卧云室、石舫、暗香疏影楼、问梅阁、飞瀑亭、双香仙馆、扇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修竹阁、立雪堂等
入园,便见玲珑石笋、石峰、丛植牡丹及白玉兰,与“立雪堂”背面侧窗和谐统一,使框景更趋完整,形成进入庭院前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喻“玉堂富贵”之意。并有蔽外隐内之含义而景深意远。
庭院北是主体建筑高敞宏丽的鸳鸯厅。南厅名“燕誉堂”,出自<<诗经>>,意为名高禄重安闲快乐。北厅称“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云林诗中,“绿水”指水,“青瑶”指假山。中堂屏风南面刻<<重修狮子林记>>,记述贝氏1917――1926年间重修“狮子林”的经过。北面刻<<狮子林图>>,寺峰古柏,飞瀑层楼。厅内陈设精致华贵。厅的前廊西侧可通“立雪堂”,后廊西侧门宕通假山洞穴而进入“卧云厅”,在后为小方厅,其西侧辟门,可登假山。以鸳鸯厅为中心,面向四方的布局,颇为巧妙。穿越小方厅,见院中花台上的巨峰气势雄伟,由九头不同姿态的狮子组成。峰北院墙漏窗的框形各异,并分别套入琴棋书画图案,流畅明快。
出庭院海棠式门宕,到园中正厅“揖峰指柏轩”,凭轩眺望,满目石峰林立,峰间古柏虬根盘绕,指峰揖柏皆成画意。右边竹林青翠欲滴,盛夏天气,绿色浓荫别有情趣。
轩南,越过一条狭长小池“玉鉴”,就是玲珑峻秀、洞容盘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假山规模大,约占面积七分之一,有山洞11个,曲径9条,分上、中、下三层,为苏州古典宅园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
假山用湖石叠置,是佛教故事中珍禽异兽的抽象造型,假山三面环水,在山体西侧用南北向的水涧分假山成涧东、涧西部分,东部石级忽登忽降,高低莫测;西部石洞旋曲折,有如回纹,东西两部分都各自形成环状。在水涧并端,东西两部分假山跨涧连接,分而复合,连成一个整体,手法别具匠心。
整座假山山表,湖石巨峰、石笋耸立其上,群峦起伏,各具神姿。百年古树,根生隙间,枝干交错,气势雄浑如深山老林。假山之内,阴洞盘曲,深处空灵,高下盘旋,路回峰转,内景外景都不相同,素有桃源十八景之称,确是一大奇观。
循西池岸北行,经曲桥到六角湖心亭。此亭是观觉园内湖山景色的最佳处,名“观瀑亭”。从亭中西眺,四周假山林立,树木森森,西部笔陡的山坡悬崖处,瀑布如经湖石三叠直泻而下,奔腾不息,气势磅礴。
亭东面临广池的花篮厅“水殿风来”,雕镂精工。站在厅前露台眺望池南,群山成岭,峰石倒影清晰可见,景色清丽,此处植荷花,入夏,又是一番翠盖红裳的景象。
厅西傍池的半亭“真趣亭”,为乾隆帝御笔所提。据说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帝游园到此,观赏全园景色,见石峰重叠,路转峰回,树木疏密,连枝交柯,一弯池水,几曲玉桥,一时兴起,御书“真有趣”某随驾大臣深感不雅,请乾隆帝把“有”字赐给他。乾隆帝顿悟,便做顺水人情点头同意。于是留下“真趣”二字为匾额。屋架梁柱刻凤穿牡丹图案,吴王靠刻狮头万字花卉,一反色调素雅的传统,处处金碧辉煌。
狮子林最大的特点是湖石假山多。园中峰峦欺负,洞壑婉转,奇峰巨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步入其中犹如身处八卦阵,忽而登逢,入洞,明明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隔洞相视,可望而不可及。
游1、2、5线,2、3、4、40、701路可达。
光福香雪海
江苏邓尉山上方圆近十里植梅数十万株,位于江苏吴县光福乡邓尉山,距苏州城西南30公里处。崇山前抱,太湖后绕,独得地利。梅开时节,满目香雪,人称“十里香雪”,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称。康熙六下江南数度于此驻跸,乾隆也曾六至邓尉访梅,于是声名大盛。邓尉梅花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有“登楼观梅、入园探梅、进廊揽梅、登山赏梅”四大景点。且名品荟萃,栽有白梅、红梅、绿梅、墨梅等。最佳赏梅处:半山腰的“梅花亭”,举目四望,弥漫数十里,正是“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 交通:汽车南站,吴县汽车站。 门票:¥10。 |
盘门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古籍记载,苏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 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进行过修缮。 现存的盘门与南宋《平江图》碑所绘,方位相符,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 景区内瑞光塔、水陆城门、吴门桥分别为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历史文化,加快发展旅游事业,近年来,盘门景区修复古城墙,整治瑞光塔院,重建四瑞堂、伍相祠、放生池,还营造一池三山、种树植草,精工修造丽景楼、涛隐翠埜、双亭廊桥、水濂洞等诸景点,景区已经成为苏州风貌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电话:65193054 传真:65161695 网址:www.szpmjq.com 开放时间:8:00-16:45 门票:35元 位置: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 楼为1986年初夏重建。盘门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它由两道水关、三道陆门和瓮城相互组合而成。 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系砖石结构,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臣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 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天井(防火用的设施)均历历在目。盘门原有城楼,抗日战争时被焚毁,近年新建的城楼,为双层楼阁式,飞檐朱栏,凌空拔起.那块潇洒雄建的章草扁额,是被称为当代书圣王蘧常的墨迹"中吴锁钥"四个字概括了盘门独特的战略位置。轻舟驶出水城,迎面便是古老的水关桥,从水关桥洞中穿出,便进入了宽阔的大运河。此处形势险要,水流湍急,是大运河绕过苏城西南角的一个急湾.北面城墙高耸,下临深渊,为古代舟师出没之所。 “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当你欣赏着城楼上的这一副抱柱对联,面对着历史的陈迹,何尝不会激起思古之幽情呢 盘门和吴门桥,瑞光塔并称为“盘门三景”。 市内直达公交车1路、30路、101路、102路、103路、701路、游2、游5到盘门景区站下。从人民路上的泰华商厦向西200米亦可到达盘门景区。 灵岩山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灵岩山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灵岩山怪石嶙峋,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主要景观有:吴王井、玩月池、流花池、西施洞、琴台等。 山顶是灵岩寺,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 灵岩山南有采香泾,专为西施去香山采种香草之用,传说是依据吴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开凿,又名“一箭河”。山西南麓有韩世忠墓。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合葬于此,墓碑巨大,碑文长达13000余字,世所罕见。灵岩山南麓香水溪北,百步小浜石桥东有清初诗人张永夫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