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主要景点介绍

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这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之后,于1937年遭侵华日军焚烧而严重损毁。1984年,市、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古都文化遗产,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和规划,几度拨专款,历数年的精心维修和复建。如今的夫子庙已焕然一新,再展辉煌。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1991年被国家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
这里南京夫子庙重建的思乐亭石柱上镌刻的一幅楹联,它把秦淮河的清姿丽质和夫子庙的建设新貌含蓄而充分地展示出来,给游人以无穷的回味和遐思。
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夫子的庙宇,又称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它已作为古城金陵的秦淮名胜而蜚声中外,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迭经沧桑,几番兴废,经现政府连年拨款兴修重建,使夫子庙以大成殿为主体的既有明清风格,又有庙市街景合一特色的古建筑群拔地而地。
夫子庙自1984年复建以来已接待游客八千多万人,一般每天都有十多万人来观光、购物,旅游旺季可达三十万人。人们摩肩接踵,流连忘返,尽情领略迷人的秦淮风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址在南京城西当年日军大屠杀地之一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及尸骨丛葬地之上,刻着“1937.12.13-1938.1” 一行黑色大字,标明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时间。 悼念广场有“警世钟亭”、“兴华宝鼎”、“《狂雪》诗碑”,有“历史的桥梁”、“残破城墙”和“断裂的军刀”3组建筑,以及“遇难者头颅”、“断臂”两组雕塑和长明火等主体设施。迎面石壁上刻着“遇难者300000”的黑色大字。
院内散置着13块记载着13处大屠杀主要遗址史实的石碑。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呈棺椁形,陈列着由该处挖掘出的部分遇难同胞遗骨。旁边竖立着母亲像雕塑和刻有3000个遇难者名单的“遇难者名单墙”。大型墓室史料陈列厅,陈列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专题史料,共展出400多幅日军现场屠杀照片、60多件实物和数十件档案资料等。
白鹭洲公园

白鹭洲公园位于南京城东南隅,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至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逐年对公园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成为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格调的文化公园。园内建有烟雨轩、春在阁、小蓬莱等数十多处秀丽多姿的景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市、区政府加大了公园建设力度,全面修整出新了桥梁、道路、铺地、音乐广场等基础设施,增建了新的景点,重建并开放了古刹“鹫峰寺”以及花鸟鱼虫市场。现今的白鹭洲公园已成为秦淮风光带这串光彩夺目项链上的灼灼明珠。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的东南隅,它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明故宫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在今中山路南北两侧。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这座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 (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 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 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 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到了午门。
进入午门,又有五座石桥,称“内五龙桥”,桥下为内御河。过了桥就是奉天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
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与“后廷”相结合,组成“朝廷”。
整个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户千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仍十分重要。
这么一座富丽堂皇、壮丽崇宏的皇宫建筑,又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有不少人认为是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中,这种说法不尽全面。实际上早在明代与清初,南京明故宫就已屡遭破坏,它的衰毁是有一个过程的。
首次灾难降临于明初建文年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继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便以进京诛灭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经四年战争,于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结果“都城陷,宫中火起”,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建文帝与后妃也被烧死(一说是逃往南方)。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北迁,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谨身、华盖等殿被雷电击中起火。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秋七月,暴风雨,江溢,郊社陵寝宫阙城垣皆坏”。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的弟弟朱由崧逃往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延时,明故宫已相当破 败,以致朱崧只能在南京"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了,因为金銮宝殿已荡然无存。
清军平定江南以后,将明故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设置将军、都统二衙门于其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明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南京),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是“宫阙无一存者”,相当荒凉了。
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运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楼台金粉已沉销,......月落宫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1911年,英国人法雷斯还从明故宫遗址中拆走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运往下关扬子饭店进行装饰。到了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荒寂多年的明故宫遗址又重获新生。南京刚一解放,刘伯承、陈毅等同志即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征求保护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宫遗址,应该予以保护,因此决定将约350个石柱础就地深埋,埋入路北侧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地辟为南京军区教练场进行保护;并将当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劫至下关扬子饭店的石雕运回遗址重加修整。1956年10月,明故宫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市政府正在规划论证新的保护利用明故宫遗址的方案,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南京长江大桥

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 连通市区与浦口区,是一座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双层双线公 路、铁路两用桥,1968年12月 29日竣工。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 车行道宽15米,可容4 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 米多 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 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 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 引桥,公路引桥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双孔双曲拱桥形式。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 200 幅铸铁浮雕,人行道旁还有 150对白玉兰花形的路灯,南北两端各有两座高70米的桥头堡,堡内有电梯可通铁路桥、公路桥及桥头堡上的了望台。堡前还各有一座高10余米的工农兵雕塑。南堡下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公园。 南京长江大桥共有9 个桥墩,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 高85米,底面积约400 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正桥的 桥孔跨度达160 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尤其是晚上,桥栏杆上的1048盏泛光灯齐放,桥墩上的540 盏金属卤素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加上公路桥上的150 对玉兰花灯齐明,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的 228盏钠灯使大桥像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
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00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每至深秋南京钟楼人都会举家游览,这些年经过精心培育,“飘红”期延长到每年的12月中旬,游人出游观赏红叶更自由了。
去栖霞山游玩可从市区的汉府街(总统府门口)起点站,乘莫南线前往,终点即到,票价:2.50元,每天清晨6:00市区开行首班车,下午19:00末班车从栖霞发车。也可从南京火车站乘南龙线、南上线前往,不过到栖霞山不是终点站,可别坐过了站,误了游玩哦,从市区到景区约40分钟。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据古文献记载,这里曾有过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与云冈和龙门石窟媲美。但由于这里的石质属石英砂岩,易于风化,又经明代太监争修,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1925年起,栖霞寺信持若舜等人用水泥把全部造像涂缮佛龛四一新,并“施唇以朱,画眼以墨”,以便观瞻。佛像有坐有立,姿态各异,造型精美。但由于长期风化,雕像中许多细微部分都已剥落或模糊,甚为遗憾,特别是十年动乱,佛龛中佛像的头百分之百的被“革命”了,观后不知该说什么好,惋惜和心痛伴随着游人。岩壁上还有宋游九言所书的“古千佛岩栖霞寺”七个楷书大字。

2000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这个洞龛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顶的两组飞天为橙色,线条清晰可辨,中间佛像头顶的火焰隐约可见。虽然仅有这么两对飞天,但这是我国所发现的最东部的“敦煌遗迹”。最近又传来消息称在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据有关报道称,这一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东敦煌"的文化内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平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足以吸引四方游人。
秦淮河
古称淮水,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南京在历史上曾经十一次定都,自古在内秦淮河人文苔革、商贾云集。六朝时代,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各种酒楼、茶馆、小吃……。与此同时,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内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古典戏剧《桃花扇》里所描写的“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蝉娟”十分真切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由于历史的变迁,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暨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魁力。
玄武湖公园

玄武湖公园位于南京城中,钟山脚下的国家级风景区、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之中,是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巍峨的明城墙、秀美的九华山、古色古香的鸡鸣寺环抱其右,占地面积472公顷,其中水面368公顷、陆地104公顷,是古都南京名胜古迹的荟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休息公园。
玄武湖中分布有五块绿洲,形成五处景区。一为环洲,步入环洲,碧波拍浪。细柳依依,微风拂来,宛如烟云舒卷,故有“环洲烟柳”之称。其中,假山瀑布尽显江南园林之美,其中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太湖石组成的“童子拜观音”景点尤为壮观。二是樱洲,樱洲在环洲怀抱之中,是四面环水的洲中洲。洲上遍植樱花,早春花开,繁花似锦,人称“樱洲花海”。三为菱洲,洲东濒临钟山,有“千云非一状”的钟山云霞,故有“菱洲山岚”的美名。四为梁洲,梁洲为五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胜的一洲。一年一度的菊展,传统而壮观,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誉。五为翠洲,翠洲风光幽静,别具一
格。长堤卧波,绿带燎绕。苍松、翠柏、嫩柳、淡竹,构成“翠洲云树”特色。
玄武湖五洲之间,桥堤相通,别具其胜。玄武湖公园水、陆交通独具特色。水面上有快艇、自娱艇、豪华渡轮等;陆地上有法国式小火车,乘坐舒服,视野开阔。
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南,建在高约60米长约1000米的山岗上。此地因盛产五彩鹅卵石,又附会南朝梁武帝时佛教“落花如雨”故事而得名“雨花台”,1927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反动派在此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先烈,启迪后人,于1950年修建了烈士陵园。
陵园以自然山林和名胜古迹为依托,以烈士陵园为主体,具有教育、游览两大功能。植有各类观赏树木238种27万余株,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烈士群雕、碑廊、纪念桥、知名烈士墓、红领巾广场及雨花石博物馆。纪念碑建于主峰上,纪念馆陈列127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碑廊由180块花岗岩组成,上刻《共产党宣言》等三部经典著作的篇章,共计47,043个字。红领巾广场由江苏全省600万少先队员每人捐献一分钱建成,是中小学生参观和学习的活动场所
浮泥国王墓
位于安德门外向花村附近。墓前现有神道碑一块,卜有碑跌。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一对,马夫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其规制和常见的明代功臣墓一样。根据残碑碑文和文献记载,这里埋葬的是明朝爪哇属国浮泥国王麻那惹加那。浮泥国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
明洪武初年,阴太祖朱元璋曾委派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部事沈秩二人为使节出使浮泥国。回国时,国王马合漠沙派使者随同张敬之一道来华,祝贺明王朝建立。永乐三年(1405年)冬,浮泥国王麻那惹加那遣使来华,献上上特产品,明成祖封其为王,并赐印浩勒符勘合、锦绮采币。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浮泥国王率王妃及弟妹子女并近臣150余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永乐斋的盛情款待。明朝政府专门派京官张谦去福建迎接浮泥国王一行。从福建至南京途中经过的州县无不热情接待。抵达南京后,永乐皇帝在华盖殿宴请,接着又在奉天殿设宴招待国王和陪臣,还派国公夫人在会同馆内宴请王后等人。
平时还派官员送酒席至宾馆,由大臣陪同。十月,国王忽染急病,经太医会诊抢救无效,病故会同馆(今通济门公园路),年仅28岁。国王临终前留下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极为悲伤,为之“辍朝三日”,追溢“恭顺”,按中国礼仪葬安德门石子岗,并寻找人中国籍的西南夷人为国王守墓,每年春秋两季,由专人祭扫。
位于安德门外向花村附近。墓前现有神道碑一块,卜有碑跌。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一对,马夫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对。其规制和常见的明代功臣墓一样。根据残碑碑文和文献记载,这里埋葬的是明朝爪哇属国浮泥国王麻那惹加那。浮泥国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
明洪武初年,阴太祖朱元璋曾委派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部事沈秩二人为使节出使浮泥国。回国时,国王马合漠沙派使者随同张敬之一道来华,祝贺明王朝建立。永乐三年(1405年)冬,浮泥国王麻那惹加那遣使来华,献上上特产品,明成祖封其为王,并赐印浩勒符勘合、锦绮采币。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浮泥国王率王妃及弟妹子女并近臣150余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永乐斋的盛情款待。明朝政府专门派京官张谦去福建迎接浮泥国王一行。从福建至南京途中经过的州县无不热情接待。抵达南京后,永乐皇帝在华盖殿宴请,接着又在奉天殿设宴招待国王和陪臣,还派国公夫人在会同馆内宴请王后等人。
平时还派官员送酒席至宾馆,由大臣陪同。十月,国王忽染急病,经太医会诊抢救无效,病故会同馆(今通济门公园路),年仅28岁。国王临终前留下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极为悲伤,为之“辍朝三日”,追溢“恭顺”,按中国礼仪葬安德门石子岗,并寻找人中国籍的西南夷人为国王守墓,每年春秋两季,由专人祭扫。
渡江胜利纪念碑

渡江胜利纪念碑座落在长江南岸,挹江门外,热河路广场中心。建于1979年。除平台和栏杆外,分碑座和碑身两部分。正面有邓小平亲笔题词“渡江胜利纪念碑”七个锦铜铸成的大字,镶贴在27块四川红花岗石上。碑座背面贴砌金山花岗石,镌刻毛泽东手书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东西两侧浮雕军民胜利渡江的场面。整座纪念碑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形状,象征百万雄师横
古林公园

古林公园建在原古林寺旧址,因寺得名。古林寺建于梁,当时称观音庵,南宋时称古林庵,明代改庵为寺,成为城西巨刹。
每到梅花节,南京古林公园就会举办“梅展”。该公园通过引种栽培,有小绿萼、桃红朱砂、残雪、大羽、佐桥红等60个优良品种,近3000株梅花对外展出,该公园还在大门假山中设立了330平方米的梅花盆景展览,共有大小梅花盆景艺术盆桶百余盆,让人们在欣赏之余,感受到梅花艺术的深刻内涵。
牡丹园位于公园西南隅。该园依山凿石而建,两米多高的牡丹仙子像立于园中。牡丹素以花大形美而著称,被誉为“国色天香”,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园内植有250多种牡丹花,共3000多株,并配以芍药。每逢“谷雨看牡丹”时节,园内牡丹、芍药相继盛开,满堂富贵。游人置身园中,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园中牡丹亭依山而建,面积约150平方米,人在亭中赏花,情趣怡然。
弘觉寺塔

弘觉寺塔位于牛首山东峰南坡,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年),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后毁,现塔身是明初重建。塔高30多米,7级8面,每面有壶门一座,小窗两扇,雕木飞檐,造型典雅,风格古朴。1956年曾在塔底层盖石下发现鎏金喇嘛佛塔和金卧佛及青花瓷罐等物。是南京现存最雄伟的砖制仿木结构楼阁式古塔,登临塔上,南郊风光一鉴无余。
九华山公园

九华山公园位于城东太平门内西侧,是钟山余脉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北隔明城墙,毗邻玄武湖,临湖一侧陡峻如削,象一只倾覆的行船,古称覆舟山。山中有寺,山顶有塔,山畔有湖,山下有城。
山上有三藏塔,五级四面,因塔下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顶骨得名。塔前新建一座3米高的唐朝玄奘法师的石像,与原来的“西行取经图”珠联璧合,使三藏塔成为市区内的一大历史风景名胜。
唐代高僧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宋朝金陵天禧寺和尚可政法师从陕西得到其顶骨,迎回金陵,在天禧寺东岗建石塔,归瘗顶骨。明代又专门建了三藏塔,但毁于清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想把唐僧顶骨盗走,激起极大民愤。后来汪伪政府在九华山建了一座三藏塔,将唐僧一半顶骨安入进去。后来由于日本投降,唐僧的另一半顶骨也侥幸留了下来,解放后收藏在灵谷寺玄奘法师纪念堂内。
南京九华山公园目前建成为专业体育公园,在九华山北面的悬崖开辟一个攀岩场地,分自然攀岩和人工攀岩两种,高度均在15米以上,国家登山协会已同意在此举办第八届攀岩锦标赛。公园内还将建设落差20米、长120米的飞降索,离地面20米、由两根钢缆组成的“牵引横渡”,专供滑板和小轮自行车爱好者练习的V形台等,北方盛行的“拓展”运动设施也将在此落成,它综合了跑、跳、攀爬等运动,非常刺激
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紫金山东麓,总面积1700亩,栽植了38个品种桂花20000余株。该园建设结合山川形势,巧借植物资源,利用该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作为大环境,使之既有自然保护区的野趣,又多江南园林的匠心。
灵谷寺原为明代所建的金陵名刹,是宝志禅师的应化真身道场,现在寺内院落共有三重,西首为大雄宝殿,宝殿正中释迦牟尼塑像,左右为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殿两侧排列十八尊罗汉,东首院落原为观间殿,后改为玄奘法师纪念堂。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是民国时期的国殇墓园,建于1931年至1935年,公墓坐落在南京东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东侧,西邻中山陵,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建筑风格仿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形式。
景区还包括公墓以墓门、牌坊、祭堂、第一公墓、纪念馆、纪念塔等建筑构成南北一公里长的中轴线,两边对称分列第二公墓和第三公墓,还分列有“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癸丑阵亡军士纪念碑”。这里葬入1029名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及淞抗战中牺牲的将士。
梅花山

南京梅花山是中国四大梅区之一,占地面积四百多亩,世界上现已发现和培育的三百种梅花中,这里拥有约二百三十种近一万五千株,而且有些是梅中极品。已经开放的梅花包括洁白素雅的江梅、玉蝶以及粉红淡妆的宫粉、色如丹霞的朱砂等品种。
梅花作为南京市的市花,一直受到南京市民的喜爱,每年春季到梅花山赏梅更是南京人传统的踏青项目。专家说,由于去冬今春光照充足、气温稳定,预计今后几天梅花山的梅花就可以芳菲成阵,香飘十里了。
南京植梅、赏梅历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当今南京,珍珠泉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花事最盛,每当春季梅花盛开时节,繁花满山似海,暗香浮动,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美龄宫
宋美龄别墅,又称美龄宫。始建于1931年春,坐落在钟山风景区小红山顶,是一幢依山而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建筑外观极富民族气韵,巨大的宫殿式屋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溜光溢彩。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挑脚飞檐,别墅绘画代表着中国宫殿绘画的最高工艺和艺术水准。工笔画家陈之佛曾为装饰绘画出谋献策,别墅南裙裙檐天花上蓝底云雀琼花图案正是陈之佛先生的精工杰作。别墅南面为“凸”字形平台,平台四周三十四根清式汉白玉栏杆,飞凤浮雕,栩栩如生。抬头仰望,别墅上端两侧和每个瓦檐、瓦当均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在以龙凤呈祥,以龙为主的历代皇家建筑背景下,突出凤凰不见龙影是别开生面的创新,也更加突出了别墅主人的韵味和高贵。别墅内部西洋风格。格局错层有致,典型的西方壁炉,宽大的洗浴室。装饰选材,颜色搭配,布局格调美式式样,高贵典雅,富丽堂皇。现仍完好的保存着别墅原有卧室、卫生间、书房、餐厅、会客室、作战室、礼拜堂及家具、设施等。别墅以她精美绝伦的建筑设计,完美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历史故事和名人的传奇,而享誉海内外。并于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愁湖公园
莫愁湖位于水西门外桥西,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莫愁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聪明的河南洛阳贫家女子。15岁那年,父亲病死,为葬父只好卖身。正巧,家住建康石城湖边的卢员外在洛阳,见莫愁美丽聪明,就买为儿媳。莫愁葬父后,挥泪辞母南下,不久,北方边塞受到敌军侵犯,丈夫应征戌边,谁料一别十载杳无音讯。纯朴的莫愁把心思寄托在帮助邻里扶危济难的善行之中,深受邻里称颂。但遭公公反对,莫愁不堪诬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后人怀念莫愁,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和石城湖改称莫愁湖。莫愁湖在宋、元时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后更盛极一时清乾隆年间,在园内建郁金堂,筑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 。
莫愁湖内湖面宽阔,湖畔楼、厅、堂、亭巍峨错列,林木郁葱,万花缤纷,是个久享盛誉的名湖,莫愁湖盛产莲藕,莲花十顷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胜之处。远在明清,莫愁湖就栽植了大量莲花,每逢炎夏,莲花盛开,翠盖红花,香风阵阵,恍若绝代的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莫愁湖,六朝时称横塘。全园面积54公顷,湖面约33。3公顷。现园内有胜棋楼、郁金堂、粤军阵亡将士幕等。公园两端为花卉盆景区,每年4月举行海棠花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昔日的 “金陵第一名胜”,如今越发秀逸典雅、美丽动人。解放后,莫愁湖畔原有建筑整修一新,并扩大了游览园地,增建了长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设施,遍植花木。
南朝陵墓石刻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300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1500年了,但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体现南京六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前的天禄(左图:永宁陵石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标或碣,或称华表和表。柱首为圆益或莲花座式,其上立一辟邪状小兽;中为圆柱身,刻瓜棱直线形条文,柱身上部嵌一方形小神道碑,上书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其下方石上刻怪兽,柱础分两层,上层刻有翼怪兽,口内含珠,下层为一方石,四面有浮雕,多为动物形象。石碑碑首为圆形,左右双龙交缠,环缀于碑脊,碑身除刻写文字外,侧面均刻纹饰,分为8格。碑座为一龟跌。
神道石柱以尧化门外太平村吴平忠侯萧景墓(右图)前的保存最为完整。全柱分柱座、柱体、柱盖3部分,通高6.05米。其顶盖有莲花座,柱身有瓜棱形纹饰。石柱上神道碑正书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等字。上有小辟邪一只,高0.81米、长0.84米。
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栖霞镇新合村甘家巷附近的始兴王萧憺墓的碑文巍然独存,保存最为完整。石碑通高5.61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额书“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脾”,是典型的南朝楷书。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山公园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以建有清凉寺得名,是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宫。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凉山。自唐以后,长江西徙,雄观不再。
清凉山上,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有“驻马坡”、“南唐古井”、“清凉寺”、“崇正书院”及“扫叶楼”等。其“德庆堂”的匾额为后主李煜亲笔所提。每到夏天李后主常留宿于此。寺内旧藏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合称该寺“三绝”。
寺内有井,名“保大泉”。相传寺僧因此井水,虽老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清凉山南麓有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诗人,画家龚贤的故居。清凉山后破,为诸葛武侯驻马破。相传诸葛亮为联吴抗草,曾亲赴京口与孙权会谈,途经秣陵时,曾作短暂逗留,骑马观察了秣陵的山川形势,并留下“钟阜龙蟠,石城虎
踞,真帝王之宅也”的名言。
清凉山西部有一段石壁,长6米,宽3米,上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因石质以砾岩为主,呈赤色,中间夹有紫色和黑色的岩石,苦似一张面目狰狞的“鬼脸”,因此成为鬼脸城。据说以前这块岩石犹似刀削一般,光滑似镜。有一次,清凉山的一个山怪出来坑害百姓,正好被一个专为人间除妖的仙人发现,遂紧追不舍。山妖逃至此地,无处藏身,就隐身峭壁,仙人用照妖镜将它照住,鬼脸才露了出来,光滑的山壁于是就变成了今天这样。为了防止山怪逸出,仙人又置镜于崖前,后来变成一个池塘。
南京博物馆
南京市博物馆位于南京朝天宫内,是一座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江苏省、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市博物馆担负着南京地区的地下考古发掘,零散文物征集,文物展示与保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工作。馆藏文物十万多件,集中反映了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
馆址朝天宫是江南地区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代皇帝朱元璋钦定“朝天宫”之名,明代曾是朝廷举行大典前和官僚子弟袭封前演习朝见天子礼仪的场所,亦为道观,清代为文庙。经过多年的维修,朝天宫古建筑群重现英姿,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的展示,与雄伟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成为现代南京都市的一颗明珠。
馆藏各类文物是南京各个历史时期的见证,地方特征明显。尤以中更新世中期南京直立人化石地点,营盘山、薛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物独具特色,六朝、明代和民国文物品类之多、质量之精,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瞩目。
郑和纪念馆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在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时间里,他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瓷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第二次,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接着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已,“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这位63岁的老人“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办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在郑和的下西洋船队中还有穆斯林。他们以自己的穆斯林身份和熟悉阿拉伯语的专长,为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据《瀛涯胜览》载,宣德五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选差懂阿拉伯语的七个通事,赍带麝香、磁器等物到麦加,往返一年,“买得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待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其默伽国王亦差使臣将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献赍于朝廷。”这七位通事,事实上是组成了一支古代中国伊斯兰教朝觐团;他们携带回京的《天堂图》真本,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克尔白画图了。
多种多样新航道的开辟郑和下西洋的航程远,历时长,次数多,访问国家众多,同时还要进行各种外交和贸易活动,船队航行的能力很强,因此他们的航线也非常曲折而繁复。在漫长的远航中,他们经常穿插进行一些短距离的航行,少则一二条航线,多则五六条航线。郑和下西洋,不仅开辟了从中国至东非的新航道,而且在全部航程中开辟了众多的新航道。据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统计,郑和下西洋采取的航道,仅重要的出航地点即有20余处,主要航线竟有42条之多!这是中国航海事业发达、航海知识丰富的又一表现。它在我国海运史上划了一个时代,对后世的印度洋、太平洋上应取什么航道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