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与山东省临界,解放后,曾一度是山东省辖区,后划归为江苏省辖,其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既是亚欧大陆桥上的第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又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同时也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都会。
徐州古称“彭城”,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境内人文遗存众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现已形成了以“两汉、战争、山水”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
传说五帝时代,尧将今天的徐州市区封给彭祖的部落大彭氏居住,该地自始称“彭城”,三国曹魏时始称徐州,两汉时期,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徐州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众多的文化遗迹而誉满神州,尤以星罗棋布的汉墓,巧夺天工的汉画石像和独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汉兵马俑等“汉代三绝”为代表,拙朴的手法,含蓄表现,耐人寻味。
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之要,就解放前,这里可考的战争就达400余起,远有九里山古战场低吟千年,近有淮海战役遗迹鸣唱几秋……
徐州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境内虽以平原为主,但有山地丘陵相间,境内山水风光、自然美景优美迷人,水上世界、森林公园、风景区等一应俱全,山、亭、楼、榭等点缀其间,游人可与自然相近、与绿色相亲,心境自然也就朗然怡悦。
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位于中国江苏徐州市九里山经济开发区境内的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
该墓为两座并列相通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王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以及十五间墓室组成,由人工开凿而成。两甬道均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墓室十五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中华一绝。
汉兵马俑博物馆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麓。1985年5月在兵马俑坑发掘的基础上建馆,9月建成,10月1日开放。
兵马俑坑计有东西向步兵俑坑3条,间距5米,各长28米。坑口宽2.2米,底宽1.1~1.4米,深0.4~1.1米;南北向警卫俑坑一条,位于3条步兵俑坑之东约 5.5米,坑长26米,宽1米,深0.15~0.40米;骑兵和战车坑两条,位于3条东西俑坑之西北125米,其一于1981年损坏,其二东西长12.5米,宽 3.5米,深0.4~0.6米。俑坑距现地24米余。
目前已发掘两条步兵俑坑和警卫俑坑,两条步兵俑坑东端皆遭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陶俑2393件,其中一号坑1016件,二号坑1377件。俑皆陶土烧制,青灰色,计有马 4匹,官吏俑1件,余为甲胄俑、跪坐俑、盔甲俑、发辫俑、发髻俑、弓弩手俑及持长械俑等。俑身涂粉,局部绘朱。从形制、质地、服饰等特点分析,为公元前1世纪作品,约当西汉景、武之际。
汉兵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汉楚国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马俑是为秦始皇陵“骊山”陪葬的一样。汉代社会是一个视死如生的社会,人们认为人死以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仓、厨房、钱库、乐舞厅、会客厅应有尽有,就连厕所也制作得一丝不苟、设施齐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死后自然希望能继续指挥千军万马,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但是根据汉代的葬制,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勋的人才享受用兵马俑陪葬,而且还要得到皇帝的恩准,目前国内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仅有三处,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除此之外,就只有徐州发现的这一处。在徐州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兵马俑群,充分说明了汉代徐州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汉代文化尤为发达,因为这里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刘邦在政权刚刚稳定后,就委派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来管理这一地区。汉代初的刘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是徐州人,这样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汉代成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汉兵马俑是徐州发达的汉文化的一个有力佐证,它以无可替代的历史内涵告诉八方宾朋,“两汉文化看徐州”。星罗棋布的汉墓,巧夺天工的汉画像石,还有独具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汉兵马俑,就像一颗颗璀灿夺目的明珠,闪烁在古彭城大地上,反映了汉代彭城人创造的辉煌的物质文明。
为了表现“徐州汉兵马俑的艺术魅力”,博物馆里制作了大副照片,以便欣赏。
从制作工艺上讲,兵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来再经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它们当中的昂着,张着嘴,仰着身子,仿佛是一位性格粗犷、情不自禁地在嚎啕大哭,身边的两位一个探过头来,一个侧过脸来像是在安慰劝说正在嚎哭的人;有的则是低着关、皱着眉,嘴角向下撇,显出性格内向,默不作声的悲郁神情,这与整体庄严肃穆的军队主题是相吻合的。当然,他们当中也有轻松自若、活泼顽皮的青年士兵形象,或许他就是某位雕塑大师心灵的真实写照呢。总之这些人的性格特征通过寥寥数笔便刻划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在这些陶俑制成形后,有一个工匠师的手工修削过程,这个过程中匠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一些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站在这里看到的仿佛还是陶俑,而是一支活生生的队伍向您迎面而来,充分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高超杰出的制作工艺。
西安的秦兵马俑的高大壮观示人的确,写实主义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但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变为写意,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徐州汉兵马俑不仅得到无数国内人士的赏识,在几次赴澳大利亚、欧州的展览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誉。它们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庆贺他们建国两百年。在那隆重的节日里,徐州汉兵马俑以它古朴、端庄、别具神韵的风姿展现在深目高鼻的澳大利亚人面前,使得只有两百年建国史的澳大利亚人对这批拥有两千多岁的文化使者赞叹不已,立即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州心脏之国奥地利参加“雷欧本市文化艺术节”的展览时,又一次倾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使他们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更加心驰神往。这些体态小巧的汉兵马俑,极大促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以队伍前端的三个士兵为例工匠师用不同的身材和面部塑造,表达出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心理活动。最右面的士兵虎背熊腰,稚气未脱,正是初出茅庐,血气方刚,急待建功立业的年轻士兵;中间这位躬着腰,眯着眼,看似是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老兵;左边是位老成持重的中年士兵形象。史书记载,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年满18~55年的成年男子,必须服两年兵役,这样队伍就会有不同年龄的士兵,可谓老、中、青三者的有机结合。汉代的雕塑师以生活为蓝本制作出的这些陶俑,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而且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以拙朴中富有含蓄、更加耐人寻味的艺术手法,为人们留下永恒而美丽的篇章。
汉画像石集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占地1万平方米,收藏珍品汉画像石350余块,由当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馆牌,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浑厚有力、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雕刻技法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使它在中国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能给您带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汉高祖庙
汉高祖庙位于现凤城宾馆院内。最早建在中阳坊,几经迁移,座落于文庙左侧。中阳坊高祖庙位于原县治东北角,由五代时刘知远修建,到唐代已开始损坏,人迹罕至。唐高祖时的国子监博士徐矿过高祖庙时曾写下一诗:“魂魄定惊铁马驰,孤城遗庙阅今兹。月明剑佩来三杰,世远君臣晦六奇。狐兔解围阶陛拜,金钱空费女郎祠。轰腾车马郊衢去,吊古真堪挥泪洏。”
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高祖庙为时任丰知县韩侯、主簿王之才重建。至元朝末年,庙宇荒芜,墙垣倾圮。明初朱元璋诏命有司岁时享祭。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知县阙膺加以修葺。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典史刘勉重修。弘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公元1499—1500年)知县于让、县丞宋溥、典史查俊、教谕陈让、训导吴辄、郑发重修。
高祖庙正殿三间、东西庑房六间,前门楼三间,周围砌有较高院墙。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丰县城被黄水淹没,县治迁于华山之阳,高祖庙迁建于岚山之阳。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县治迁回旧址,将高祖庙改建于城北门外东侧。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县令胡乂心加修。至明末,庙宇荒芜,崇祯十二年顺天府榜举人史文奎过高祖庙写道:“汉帝威仪俨在兹,寒荒漠漠野烟驰。当时约法除民患,不独兴王见地奇。过吊纷来披野棘。咄嗟难辨起荒祠。空堂衮冕苔销尽,啼鸟吟螀总涕洏”。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知县刘毓遴将高祖庙迁建于城北门内天津桥左侧,并置田15亩作为庙宇修葺之用。康熙四十七年县知事王初集加以重修,中间帝像饰以黄金,两旁列四辅十八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县令邵钟铨复加修建。至清末,高皇庙时作私塾,时而驻军。民国时而作学校,时而驻军。上世纪五十年代,高祖庙被拆,扩建成县政府招待所一部分。
汉城
中央电视台的外景基地棗徐州汉城,座落在闻名遐迩的九里山古战场内,中国堪称一绝的龟山汉墓和白云洞、白云寺同其紧密相连。不仅是一座具有影视功能的拍摄基地,变是一个能满足多层游客需要的旅游景点。
汉城占地16万平方米,由汉宫、相府、汉阙、钟室及藏书阁等23个建筑和28座雕塑精品所组成,是一处典型的再现汉代风格的大型仿古建筑群。内部分为四个景区:皇宫区、皇城区、市井区、演武区。皇城区由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三座相连的宫殿组成。皇城区、市井区、演武区三个景区设有供游人参与的仿古娱乐景点:四台、一坛、一阵、一树。
徐州汉城不仅是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同时也是两汉文化的教育基地;不仅是游客陶冶情操的艺术殿堂,也是人们休憩玩赏的娱乐基地,是一座再现汉代社会历史风貌、具有丰富汉文化蕴味的旅游景点。
燕子楼公园
燕子楼公园即原云龙公园,公园位于市区王陵路南侧,东临云龙山,南靠苏堤,向北楔入市区,面积361亩,其中水面面积120亩,是我市开发建成较早,紧靠市中心、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云龙公园在解放前是耶稣教和佛教墓地。云龙公园有盆景园、知春岛、荷花厅水榭、假山花廊、花圃、游乐区6个景区。
盆景园,又名“以林”,是独具特色的盆景专类园。总面积13800平方米,其中水面4300平方米。园内建筑为岭南派风格,园中陈列和展出的3000余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盆景作品。知春岛景区,面积500平方米,因多植迎春、春梅等早春花木,故名。景区内主要建筑燕子楼,为古代徐州五大名楼之一。荷花厅水榭区由茶社水榭、长廊、平台组成。这组建筑面山临水,古朴典雅,为公园的主体建筑。假山花廊位于南湖临水半岛上,由大假山、花廊、花坛组成。公园南部为花圃,由龙柏、园柏、水杉、紫藤、剑麻、月季等植物100余种。游乐区在公园北部,设有多种游艺设备及湖面游乐项目。该区东北隅有一土丘,占地约400平方米。丘上松柏苍翠,古意幽幽,相传为西汉王陵母墓。
云龙山
位于古彭南部景色秀丽的风景区,素为徐州名胜之冠。云龙山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占地520422平方米,其中绿地50994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7.9%以上。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
云龙山上苍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四时风光不同。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名篇《放鹤亭记》对其赞美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云龙山既有名山大川的自然风光,又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从北魏至民国期间,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解放后云龙山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一大批历史景点。
云龙山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而厚重,尤以名人文化著称。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怀古抒情,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名篇。
云龙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从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兴化寺、大士岩、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历史古迹,其中尤以“三层砖覆三丈佛,庙小能容大菩萨”的独特景观而闻名。每年农历2月19日淮海经济最大的云龙山庙会,影响广大,万众云集,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名扬四海和重要民间艺术旅游活动。
云龙书院
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书院最初为清初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
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
张山人旧居
张山人名天骥,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因与其志趣相投,遂成为好友。苏轼常率宾客僚属赴张山人旧居饮酒、作诗吟赋。
旧居有堂屋三间,西屋三间及厨房两间,院内清幽雅致。公元1077年因黄河决口,水灌徐州城,张山人旧居被大水毁坏。张山人又在旧居东山顶另建新居。现存的张山人旧居为后人依史料记载而重新恢复的,具有典型宋代农家小院的风格。
碑 廊
碑廊共有大小碑碣42块,行、草、隶、篆各种字体皆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碑廊中珍贵的碑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撰写的《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明代著名水利专家潘季训写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再登云龙山》,乾隆皇帝书写的《放鹤亭记》,元代黄公望写的《过武侯祠》,清代刻的《云龙山图》和《坡仙笠履图》。
饮鹤泉
饮鹤泉原名石佛井,井深25.74米,井的直径上部1.2米,下部2米,系穿凿岩石而成,全国罕见。据推测此井与兴化寺的北魏石佛同一时代凿成,距今约有1600年了。北宋初年,因井靠近放鹤亭而将其更名为饮鹤泉。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井南。
饮鹤泉以其井深、水质甘美而闻名远近,被古人称为“惠泉”。苏轼曾以诗赞:“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归。”
怀古亭
怀古亭原名“醉亭”,为方便古代文人隐士饮酒休息而建。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上云龙山,与其随从在此亭合影留念,并作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从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热潮。为纪念毛主席登临,此亭更名为“怀古亭”。
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东,内建关圣殿,供奉关公神像,两旁配殿供奉财神、福神、火神等神像。殿宇堂皇,宝像庄严,为游人祈福之地。清康熙年间,在徐经商的山西人捐资修葺,将它建成山西人往来贸易、物资集散、乡人停留之所,称之为山西会馆。之后,该馆多次修缮,1987年被市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为徐州地区惟一建筑格局保留完整的会馆。
招鹤亭
始建于北宋初,为砖木结构,因苏轼《放鹤亭记》中的《招鹤》之歌而得名,歌曰:“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可 廊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顺治十七年户部分司徐渭弟又筹资因亭建廊,与亭相通。原廊左右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
放 鹤 亭
放鹤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文人隐士张天骥所建。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三义桥
原名云鹤桥。据《利济碑》记载:清光绪年间,为利济行人,彭城义士杨文一倡议,得其好友响应而捐资重修,并更名为三义桥。这座拱券石桥为1999年重修。
利济亭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利济碑》记载:清光绪年间,彭城义士杨文一等五义士,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资兴建。
唐宋摩崖石刻造像
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兴化禅寺内,依山而凿。1993年兴建大雄宝殿时发掘。现存7组、71龛、38题记、游记、195尊造像。上下两部分有唐宋时期石阶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为高浮雕。据考证,造像年代为北魏到北宋期间,以唐代为主。我国古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多集中于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发现少、规模小。而云龙山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成为除西洛阳龙门石窟、东连云港九望山、北济南千佛洞、南南京栖霞山之外,这一区域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群,它对我国佛教史和石窟寺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云龙山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谊亭
谊亭已有百年历史,旨在纪念苏东坡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之间的友谊,“谊亭”二字为苏轼书体。
姜公亭
姜公亭位于云龙山首节大士岩北侧,姜焯曾任徐州知府,在徐理政期间主持兴建大士岩、创建尊经阁、重修学宫,对徐儒学佛学颇有贡献,后人建亭以存纪念。
御碑亭
御碑亭,位于云龙山一节山平台,清乾隆帝历史上多次来徐,在云龙山多次留有诗、联、文等刻石,其中以现存于云龙山碑廊的《放鹤亭记》最为著名。后人为纪念圣迹,建御碑亭以资铭记。
抗战亭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坐落于云龙山北麓,建于1947年5月,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徐州市铁路分局募捐集资重修。1987年被列为徐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亭主要记载1937年末,日寇侵华逼近徐州,徐州机务段的铁路员工不甘做亡国奴,将段内的设备、材料装车南撤,铁路员工和家属随车南往,在南撤途中,机车担当了运输抗日军用物资和遣送难民工作。转战于粤汉、湘桂两路,期间经历了武汉、长沙、衡阳诸次战役,八年抗战,连同济南、浦口等地南撤员工,共有186人为国捐躯,特建碑亭以致垂念。
碑亭由花岗岩石作底座,亭面为玻璃瓦六角双层飞檐,碑文漆金,碑亭端庄、肃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而且为云龙山增添了一处重要旅游景点。
兴化寺
兴化寺原名石佛寺,初建于北魏(公元451年),兴化寺以“三砖殿覆三丈佛,庙小能容大菩萨”而闻名。巍峨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半身佛像,为北魏时期依山崖雕凿而成。佛像高11.52米,而殿堂后墙利用岩崖构筑,后檐距石崖只砌三行砖,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说。佛方面大耳,面容慈祥威严,崖壁上还有历代雕凿的小佛像200多尊,寺内山崖之间还有保存完好的唐宋摩崖石刻。
大士岩
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的,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地基时,发现一长约八丈巨石。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腰间有白纹一道,随示名玉带观音,统名为大士殿。大士岩院内清代两棵古柏,有几百年的历史。
观景台
观景台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山上。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包括大、小两层平台。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台下廊柱侧立,青松环绕,台上古亭高耸,丹柱彩栋。凭栏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入夜,霓红灯光芒四射,宛如琼楼玉宇,人间仙境。观景台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景台大酒店
观景台大酒店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顶端,是徐州市海拔最高的高档大酒店。酒店依山而建,环境优雅。山水清赏,丝竹悦耳;朝日夜月,星潮灯海,如若仙境。粤菜、川菜、杭帮菜、淮扬菜美味适口,服务真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同心台
同心台位于云龙山观景台南20米,由“同心锁”、“同心柱”、“同心链”三部分组成。同心锁重680斤,刻有“心愿锁,锁定心愿到永远”。四根同心柱刻有“平安锁、连心锁、定情锁、财源锁、成材锁、长寿锁、同心锁、友情锁”等吉祥祝福语。六条同心链分别与同心柱紧紧相连。同心台2003年9月建成后,成为人间美好爱情、亲情和友情的见证。
云龙山西门
云龙山西门是市政府1999年18项重点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近300万元,占地约4200平方米,于2000年11月30日竣工使用。西门牌楼为宋代建筑风格,正面“云龙山”三字为苏轼所书,背面“云龙山色”为李可染所书。
索(滑)道
云龙山索、滑道位于风景优美的云龙山。索道长1200米,垂直高度88米,西起果树盆艺园,中间站与观景台比邻,东站与彭祖园相对,斜跨云龙山,将整个南郊风景区联成一体,形成“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游人在索道上可凌空鸟瞰古城美景和云龙山水。
滑道工程由世界著名的德国威港公司设计兴建,全长1000米,高差84.5米,宽3米,滑道起点设在索道中站,倚山势起伏,回环穿行,安全舒适又富刺激,与索道配套,形成立体交叉、快慢有序的娱乐网。索、滑道集观赏性、趣味性、刺激性与一体,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
刘备泉
刘备泉位于湖东路北入口东侧云龙山脚,泉上方有三让亭,以喻陶谦三让徐州,刘备接任徐州牧,泉因此而得名。泉出石罅,流碧含烟。冷沁肌骨。
季子挂剑台
挂剑台位于云龙山西麓十里杏花村景区,以彰显季子诚实诚信之德,扬徐人崇德向善之风。入口牌坊正面为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所书“季子挂剑台”;两侧楹联为“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观风审音,挂剑酬心。”背面为“挂剑念先贤,旧事遍夸天下口;守诚尊志士,新台再继世中情。”横幅“至德遗风。”徐君墓冢前的景墙石刻“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出自《徐人歌》。
杏花村馆
位于云龙山第九节西麓,周围杏林密布,是踏青赏花之佳处。杏花村馆为基本对称格局,四合院式建筑。主楼两层,楼层设腰檐平座,四周落地格扇,可凭栏远眺湖光山色。东西为单层厢房,主楼两侧设附属用房,其间均由廊、墙联系或分隔。整组建筑清秀大方,体量适中,空间组织主次分明、灵透且富于变化,雅舍淳朴。杏花村馆总占地约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0余平方米。
云龙公园
云龙公园位于市区王陵路南侧, 在解放前是耶稣教和佛教墓地,1958年建成公园。东临云龙山,南靠苏堤,向北楔入市区,面积361亩,其中水面面积120亩,是我市开发建成较早,紧靠市中心、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年接待游客量170万次。
云龙公园采用自然是园林布局手法,有盆景园、知春岛、荷花厅水榭、假山花廊、花圃、游乐区6个景区。
盆景园,又名"以林",位于东大门内北侧,是我市独具特色的盆景专类园。总面积13800平方米,其中水面4300平方米,1982年建成开放。园内建筑为岭南派风格,山水相映成趣,景点错落有致,如诗如画,园中陈列和展出的3000余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盆景作品,令人啧啧称奇。
云龙湖水面共5.80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十姊妹湖,比杭州西湖还大,碧水青山,烟波浩渺,是徐州市璀灿的明珠。为保护云龙湖的水和水域的生态环境,科学地进行控制资源和使湖水质量更佳而设立的区域。
知春岛景区,面积500平方米,因多植迎春、春梅等早春花木,故名。景区内主要建筑燕子楼,为古代徐州五大名楼之一。白居易有"满窗名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等诗句。历代文人如苏轼、文天祥、陈师道、阎尔梅等都有咏怀燕子楼的作品。元、明、清的戏剧和小说亦有许多描写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作品。唐景福二年,燕子楼毁于战火。此后屡建屡废,楼址亦变异不定。1985年,徐州市政府拨款在云龙公园知春岛上重建。1992年,日本"徐州同乡会"捐款23万元新建了回廊、假山等配套工程,使该景点更加完善。
荷花厅水榭区由茶社水榭、长廊、平台组成,建筑面积914平方米。这组建筑面山临水,古朴典雅,为公园的主体建筑。此处凭榭东望,潋滟湖水映衬着树木葱绿的云龙山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至夏日,红莲争艳,荷叶田田,临水观赏,景致更加怡人。
假山花廊位于南湖临水半岛上,由大假山、花廊、花坛组成。假山高5米,山上有亭、桥等建筑,山上有通道逶迤至山。周围花木扶疏,景色优美。
公园南部为花圃,由龙柏、园柏、水杉、紫藤、剑麻、月季等植物100余种。该景区以景取胜,是晨练、阅读、休息和散步的最佳场所。
游乐区在公园北部,设有海陆空电动游戏机、碰碰车,"洞天福地"等多种游艺设备及湖面游乐项目。每逢节假日,人们或荡舟轻歌,或纵情游乐,欢声笑语,此伏彼起。该区东北隅有一土丘,占地约400平方米。丘上松柏苍翠,古意幽幽,相传为西汉王陵母墓。
云龙湖风景区
云龙湖风景区位于徐州城区西南部,西连韩山,东依云龙山,南傍大山头和猪山,现有水面5.8平方公里,陆地山林6.87平方公里。真山真水,山青水秀,湖光山色,山水争辉。古往今来,其三面青山一面城的天工自然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子。北宋文学家苏轼任徐州知府时,情钟此湖,曾发奇想:"如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然而,苏轼空有此愿。遗恨千年,直至现今才变成现实。西湖娇滴,云龙湖秀丽;西湖温和,云龙湖庄重;西湖浓装,云龙湖淡抹;西湖幽深,云龙湖坦荡,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
云龙湖风光
现云龙湖风景区,辟馆建塔,筑岛修路,植木艺卉,精心装点,使云龙湖剖石见玉、光彩照人,成为一处综合观光的旅游风景区。市区中山路南端,即为云龙湖风景区大门。三面青山,叠翠连绵,一湖波光,尽收眼底,令人胸襟豁然,心旷神怡。沿湖而行,绿草如茵,三春桃红柳绿,仲夏荷花比艳,深秋枫叶如火,严冬青松傲雪,东岸春景,南岸夏景,西岸秋景,北岸冬景。四时风光鲜明,各自异彩纷呈。
云龙湖景点玉缀珠联,风物如画。以功能论,东湖游览区以水上活动和参观游览主为,西湖游览区以疗养度假为主,湖南则主要以娱乐及宾馆为主,以水相划又有水中景与水边景之分,一十八景: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景景相望,各有千秋。
云龙湖自然资源
云龙湖风景区,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这里既有风光旅游胜地,又是疗养度假极佳场所,"天工美景已如画,人意雕琢又著花;一观玉容惊四座,浓妆淡抹倾万家。"风光旖旎的云龙湖以她特有的山水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来到云龙湖,您将感到的是更多的愉悦,是微薰,是心灵的抚慰,是爱的呢喃,是美的享受。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
马陵山位于亚欧大陆第一交通枢纽城市新沂市南郊。北起山东兰山,南抵宿迁。江苏省风景名胜区马陵山位于新沂市区南10公里处,古称司吾山,亦称吾山。
它由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黄花菜岭五座山组成,当地人称为“五姊妹山”。群山之中以峰山五华顶为主峰,形胜之美,称于江淮。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特点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以其奇特的自在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著称。清代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司吾山,写下了“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的诗句,形象地赞美了马陵山的瑰美。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三大景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约6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8.9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三大景区:三仙洞景区为核心景区,精华所在,面积11.8平方公里,黄巢湖景区以自然野趣和水上活动为特色,面积11.28平方公里;花厅景区以“花厅古文化遗址”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具有科普游览功能,面积6.8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