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江苏>旅游景点>

琼花新说

来源:金玉米 编辑:迪拜 时间:2013-04-19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描述它是:“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的确,琼花以它那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更有关于琼花的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传说和迷人的逸闻逸事,博得了世人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
    其实,琼花之名本是泛指开着美丽花朵的花卉。“琼花”亦写作“琼华”,古文中“华”即是“花”,而所谓琼者,即美玉也。后人将琼花作为某种特定花卉的名称,也许正是赞赏它花美似宝玉。至于将它作为某神特定的植物名称始于何时,至今尚未有确论,但至迟在北宋就这样称呼了。据北宋初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偁所作的《后土庙琼花诗•序》“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且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渭之琼花。因赋诗以状其异。”由此可知,琼花之名在王禹偁记叙之前已流传民间。继王禹偁之后,文人题咏越来越多,也越写越奇。韩琦作诗赞:“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刘敞诗云:“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欧阳修也作诗赞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扬州古城的盛衰紧紧连在一起。
    琼花的美,是一种独具风韵的美。它不以花色鲜艳迷人,不以浓香醉人,每到春夏之交,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红,琼花却花开洁白如玉,风姿绰约,格外清秀淡雅;而每当秋风萧瑟,群芳落英缤纷,凋零衰败之际,琼花展示的却是绿叶红果的迷人秋色。其叶、其果,红绿相映,分外鲜艳,经久不凋,给萧瑟的秋色点染了艳丽的色彩和欢快的气氛。琼花枝条广展,树冠呈球形,树姿优美,树形潇洒别致。
    琼花的美更在它那与众不同的花型。其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周,环绕着中间那颗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尚未开放的两性小花),簇拥着一团蝴蝶似的花蕊,微风吹拂之下,轻轻摇曳,宛若蝴蝶戏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绰约,引人入胜。“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香葩”。无风之寸,又似八位仙子围着圆桌,品茗聚谈。这种独特的花型,是植物中稀有的,故而世人格外地喜爱它,并美其名曰:“聚八仙”。又因其树可高达数丈,洁白的朵朵玉花缀满枝丫,好似隆冬瑞雪覆盖,流光溢彩,璀灿晶莹,香味清馨,令人为之神往。
    琼花的美,还在于它那颇富传奇色彩的迷人传说。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隋炀帝是否真到扬州看琼花,虽不见正史,但典出《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在这里,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它寸劳动人民无限同情,对昏君隋炀帝无限憎恨;它不畏强暴,不畏权势;它爱憎分明,有灵有情,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也许如此,琼花才博得历代文人骚客的赞叹。琼花正因这些传说和赞咏而扬名于世。世人因此视琼花为稀世奇花异草,视为人间少有,天上仙花落人间的仙葩,并把能够到扬州一睹琼花芳姿引为人生快事。在扬州历史上出现的“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市”的赏花盛况,即是这一反映。
    琼花虽独具风姿雅韵,但由于历史上几经曲折,又曾几番销声匿迹,芳踪难觅,使世上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而遭受冷落。甚至在19世纪被引种到国外以后,也只是在植物园中悄然开放,鲜为外人知晓与欣赏。这情况实在令人遗憾。
    玉树琼花,愿你在人间大放异彩,重现当年“车马喧如市”的盛况。
  琼花观
   在扬州市区文昌中路(原琼花路)的北侧,一座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道观矗立在人们面前,它就是名声远播的千年古道场蕃厘观。据介绍,观中因为出现过天下无双的琼花,因而名扬四海,成为古今游人向往的胜地。
   蕃厘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土祠。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庙宇。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经淮南节度副使高骈增修,易名唐昌观。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扬州太守因观内的琼花树叶茂花繁,洁白可爱,首咏《琼花诗》。自此,琼花之名,遂名闻海内。欧阳修任郡守时,因扬州琼花"世无伦",而在观内琼花树旁筑亭,其匾额上书"无双亭",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取《汉书•郊祀歌辞》"唯泰元尊,媪神蕃厘"义(蕃厘,即多福的意思),改庙名为"蕃厘观",宋徽宗钦赐"蕃厘观"匾额。世人以此观中有琼花,故俗称为"琼花观"。
   蕃厘观原有门前牌坊、三清殿、弥罗宝阁、文昌祠、深仁祠、竹轩花亭、无双亭和芍药亭等建筑,规模宏大,景色优美。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厘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厘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1800万元,重建后的蕃厘观,观门仍朝南。观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质呈糙米色,有左右两根石柱,上圆下方,柱端似华表,分别雕刻日月形状,左为赤乌,象征着太阳,右为玉免,象征着月亮。门楼三间,上嵌一方石额,"蕃厘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单檐山门殿。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殿前植有两棵银杏树。平台石梯两侧各植一株龙爪槐、两株琼花。观门至大殿的正中一条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树,两侧各植四株琼花。甬道东西侧各建两层楼结构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后方围墙外的后花园内,小桥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别致的琼花台、无双亭更是巧夺天工,整个花园浓缩了江南园林美景之精华,令人流连忘返。
   "明月三分州有二,琼花一树世无双"。在扬州关于琼花的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琼花原生于天上,一日有仙人降至扬州,夸说琼花之美,世人不信,仙人便取出一块白玉种在土里,顷刻间发芽、长高、开花,花色如玉,人们遂称之为"琼花"。相传隋炀帝要赏此花,专门开凿运河前往扬州观赏。因为琼花有冰肌玉骨之质,它又与宋之兴俱兴,与宋之亡俱亡,故曾被人视为吉祥的象征。据说,北宋时宋仁宗曾把琼花从扬州移植到汴京御花园里,但第二年就枯萎了,只好又送还扬州,琼花到了扬州又复茂如故。金国的海陵王攻占扬州后,又把琼花连根拔起掠去,幸而有道之士太守对残根辛勤培育,才使琼花绝处逢生。南宋的孝宗听说琼花极美,又把它移往临安宫中,但琼花到了临安便憔悴无花,只得又遣还扬州。到元世祖时,蒙古大将阿木以十万兵马攻破扬州,烧杀抢掠之下,琼花终于死去。这一系列神奇的传说,都使得琼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使琼花观成为江淮一带著名的道观,以至于一般老百姓只知道琼花观的名字,却不知道有蕃厘观的名字。
   据史料记载,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在蕃厘观内,故为道家正一派视为圣地。而在古代许多小说里,琼花观都被描写成神仙出没或高人隐居之地。在明人写的《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一类小说里,都大肆渲染隋炀帝和琼花的神奇故事。在清代的一些笔记中,又常常记载江湖隐士或山野奇人寓居在琼花观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落魄的晚年常常流连于琼花台畔,悲悼自己的坎坷身世也像琼花一般。他的侄儿金兆燕有诗云:"峨峨琼花台,郁郁冬青枝。与君攀寒条,泪下如连丝。"描写了吴敬梓在琼花观里怆然涕下,泪湿衣衫的情景。
   琼花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花卉。琼花原物现今虽已不存,但长期以来,扬州人民约定俗成,已把聚八仙花视为琼花。琼花观作为千年古道观,历经兴衰沧桑,终于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虽然现在还没有住观道士,虽然大殿内未塑神像,但它作为扬州著名道观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人们心目中始终享有崇高的地位。而被誉为"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千年琼花,正以其天下无双的风采笑迎海内外宾朋。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