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州汶川县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乡。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界于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庆、大邑两县,西接宝兴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主要支流,由西向东,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带为全县主要经济活动区。西部开发较少;西南部为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70年正式建为卧龙特别行政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设此。
建置沿革 全县现辖六镇七乡(六镇:威州镇、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卧龙镇。七乡: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其地古属冉马龙(公元前111年)以冉马龙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虒镇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解放时城区不足0.02平方公里,街道狭窄,经过几十年的县城建设,已成为有居民3万余人的川西北高原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除县级行政单位外,全县有中央、省、州、县属企业288家,各类学校38所。县城威州邮电交通方便,公共设施齐备,商贸市场繁荣,不仅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阿坝州的门户要地。
县名来历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人口 2005年,全县总人口106119人(其中农业人口66332人,占62.5%:非农业人口39787人,占37.5%)。
民族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有羌族35535人,占34%;藏族19743人,占18.6%;回族1377人,占1.3%;汉族48975人,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羌族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虒地区;藏族多聚居在岷江以西地带;汉族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其他民族散居各乡镇。
气候 汶川县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气候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2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一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 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公里,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离全省的中心城市近、都汶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创建九环线千里文明走廊等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奋力推进汶川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全国藏区第一州模范县和岷江上游“明珠城市”。
走进汶川,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生态的乐土!一座离都市最近的“天然氧吧”!一处最适合都市人休闲的旅游圣地!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旅游舒适期很长,夏季每天舒适时间为23——24小时;这里的生存环境质量极高,大气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类一级,空气污染指数为25,是都市的1/5;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仅以三江、草坡、卧龙等生态景区为例,日释氧气量为1500吨,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50个,比某些大都市高1000倍,空气中含菌量比某些大都市低100——1000倍。
走进汶川,你会享受到独特的集自然、生态、藏羌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短程特色旅游和城市度假休闲旅游。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绚丽的羌族刺绣;欣赏历经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笼仍在雪山下耸立,被称为世界桥梁先驱的悬筒和溜索仍在峡谷上空弥香。
走进汶川,攀岩、漂流、滑翔、科学探险、野营、生存挑战、定向运动,以及轨道滑行、羌族溜索、日光浴场、藏羌晚会、西羌药蒸等,既可陶冶身心,又可以强健体魄。
走进汶川,阅尽人间春色:那数不清的直径数米的巨树构成了一片片的独特森林,杜鹃、香楠、珙桐、连香、桂花、兰花形成了香海、香路、香山,尤其是那数十种杜鹃从春至冬依次开放,美艳无比。夏季,是观赏鸽子花的最好季节,这里是全球唯一能看到如此壮观美景的地方。从4月开始,花朵由淡绿色而乳白色而棕褐色,山风吹拂,万花齐动,似对对白鸽展翅欲飞;秋时,放眼望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季,雾凇、冰挂、冰瀑是雪的精灵,雪莲、腊梅是雪的天使。
走进汶川,以生态为支撑的各种基地映入眼帘:全县已在水磨镇建起了3000余亩优质茶叶基地,在三江乡建起了1000余亩猕猴桃基地和漩映地区2000余亩“苦丁茶”基地;在威州镇布瓦山建起占地1500亩的“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基地,在绵 镇三官庙建起了占地3000亩的“经济生态示范园”,还有七盘沟枇杷园、克枯乡的梨枣园等一批高标准特色农业基地。并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5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全县已发展商品蔬菜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30000余亩,优质茶叶7000余亩、甜樱桃8000亩、枇杷3000亩、小水果40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再用3年时间,全县将分别建成万亩优质甜樱桃、万亩优质枇杷、万亩猕猴桃和甜柿等优质小水果、万亩优质茶叶四个基地。
走进汶川,今天,这里魅力无限;明天,这里必将风景独好
迥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镇政府后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边台地上。塔为九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浆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内收,底边长2.6米,高6.5米,西南面开拱形门一道,高2.4米,宽0.80米。
塔身为密檐九级,由下向上逐级内收。各层塔檐用砖叠涩向外挑出,每层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递减,各层各面正中皆开拱形小窗一道,顶为六角攒尖顶。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层内壁有“姚垂典漠训诏损造,堪兴苟含章,造工谢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题记。《灌县志》亦载迥澜塔“清处士姚清澜建也”。迥澜塔系风水塔,为漩口镇八景之一。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盘沟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城南,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的白龙池4020米,沟宽处300余米,窄处仅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
全沟景观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白龙池到雪花坪一带,长约6公里,坡降大,从4020米下降到3418米。这段属典型的“彭灌杂谷”断裂地带,山势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万态。白龙池是一个形状如葫芦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从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级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余个。下段由雪花坪至沟口镇沟石,水势缓而多变,在茂林幽竹间奔流,全长约15公里。地势平坦开阔而两岸山峰高耸,野花遍地,绿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为壮观。
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茂,从山脚到山顶,大致可分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阴暗针叶林带、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带草甸带5个垂直分布的植物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也很丰富。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343人,其中,农业人口4550人。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 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000种。高等植物1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使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高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科研队伍。已出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有4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有5人次获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目前,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现有农民4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卧龙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自然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享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野生大熊猫143只,占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资源的近10%。卧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林业局“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同时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并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大熊猫的故乡金牌称号”。
主要景点有大熊猫苑、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沟、正河、邓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景点。